摘要:古装偶像剧扎堆上线,满屏幕都是白衣飘飘的仙侠男女谈恋爱,看多了实在容易审美疲劳。
最近几年,观众对影视剧的抱怨越来越多。
古装偶像剧扎堆上线,满屏幕都是白衣飘飘的仙侠男女谈恋爱,看多了实在容易审美疲劳。
某些剧组为了流量,甚至冒险启用有问题的演员,结果剧还没播完就下架,观众追到一半突然没得看,这种体验实在让人窝火。
就在大家快要对电视剧失去信心的时候,央视一套出手了,在黄金档排播了一部国安反谍剧《绝密较量》,1月23日就要和观众见面。
说到谍战剧,观众印象里都是《潜伏》《黎明之前》这些经典,但最近几年这个类型确实冷清了不少。
去年《对手》尝试把谍战故事搬到现代,让郭京飞和谭卓演一对潜伏的间谍夫妻,原本挺有新鲜感,可惜剧情越到后面越离谱,连菜市场大妈都能识破间谍这种桥段实在让人出戏。
杨幂主演的《暴风眼》倒是规规矩矩讲国安故事,可男女主角顶着精致妆容查案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在搞反间谍工作。
观众嘴上说着想看硬核谍战,但真正能让人追下去的现代谍战剧确实不多。
这次《绝密较量》选的时间点很有意思。
剧还没播,热搜上挂着"悬赏通缉3名美国特工"的消息,现实中的间谍案件和电视剧情节形成奇妙呼应。
故事设定在当代,国家安全局的专家们要和境外势力斗智斗勇,光是这个背景就比那些架空历史的谍战戏更有现实感。
剧情主要围绕张鲁一饰演的国安局副处长杨光展开,这位戴着黑框眼镜、总爱穿深色夹克的专家,每天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比如某个科研单位的门卫突然收到海外包裹,里面装着最新款智能手机,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立刻引起他的警觉。
对手阵营里最棘手的要数高圆圆演的赵亚苧。
这位美女间谍白天穿着碎花裙在咖啡馆看书,晚上就变成冷血特工。
有场戏拍她在酒吧装醉,摇摇晃晃撞进目标人物的怀里,对方刚扶住她,她就在人家口袋里塞了金条,转身就去举报受贿。
这种双面人的设定让观众看得脊背发凉,毕竟生活中真要遇到这样的间谍,普通人根本防不胜防。
导演刘江这次在动作戏上下了功夫。
以往谍战剧里的追逐戏总是慢吞吞的,《绝密较量》直接安排了高速公路飙车。
杨光开着国产越野车在立交桥上急转,后视镜里能看到赵亚苧的红色跑车紧咬不放,两辆车在车流里穿梭,把路边水果摊的遮阳棚都刮飞了。
这种实拍镜头带来的紧张感,确实比电脑特效更抓人眼球。
演员阵容算是给观众吃了定心丸。
张鲁一在《红色》里演过菜市场会计徐天,这次升级成国安专家,处理案件时还是那种不紧不慢的调调,但眼神里多了一份凌厉。
高圆圆暌违荧幕多年,这次挑战反派让人意外。
她审讯室里的变脸戏特别精彩,前一秒还楚楚可怜地抹眼泪,听到关键问题突然冷笑,眼妆都没变,整个人的气场瞬间切换。
配角里曹炳琨演的办公室主任也很有意思,表面上整天抱怨食堂饭菜太咸,背地里偷偷记下每个同事的异常举动。
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比娱乐性更值得关注。
现在年轻人总觉得间谍离自己很远,其实剧中很多情节都有现实原型。
比如境外组织通过学术交流窃取技术资料,或者在高校发展学生当眼线。
剧组采访过真正的国安干警,他们透露现在间谍最喜欢在社交软件上伪装成猎头,用高薪职位当诱饵。
有场戏还原了抓捕现场,国安人员冲进公寓时,嫌疑人电脑屏幕上还闪着招聘网站的对话框。
从制作层面看,这部剧没有选择流量明星撑场面,反而把钱花在刀刃上。
为了拍好科研基地的戏份,剧组真的借用了某保密单位的办公楼,走廊里那些需要刷卡的门禁都是真家伙。
道具组复制的间谍设备也很有意思,看起来像充电宝的东西,拆开里面藏着微型摄像机,U盘造型的装置其实能拦截无线信号。
这些细节让整部剧的专业感提升不少。
观众最关心的还是故事节奏。
目前放出的前五集信息量很大,基本上每集都有反转。
比如开场那个被策反的工程师,观众都以为他是最终BOSS,结果第三集就领了盒饭,真凶竟然是他办公室里最不起眼的文员。
这种叙事方式虽然烧脑,但确实能吊住观众胃口。
年轻观众现在看剧都开倍速,这部剧的台词密度和情节推进速度,估计开1.25倍速都可能错过关键线索。
央视选择在春节前播出颇有深意。
过年期间全家围坐看电视,这种既有紧张剧情又能普及安全知识的正剧,比那些吵吵闹闹的综艺更适合合家欢。
平台优势也很明显,央视一套的覆盖范围能让更多三四线城市观众看到这部剧。
从宣传物料看,预告片里张鲁一和高圆圆的对手戏剪得火花四溅,两人在电梯间相遇的镜头,一个抬手看表,一个整理头发,短短三秒就把暗流涌动的氛围拉满。
行业内部对这部剧的关注点不太一样。
现在视频网站都在搞分账剧,电视台能拿到的优质资源有限。
《绝密较量》如果能成功,或许能带动更多传统影视公司回归现实主义题材。
毕竟比起玄幻剧的五毛特效,这种扎根现实的剧本既有政策支持,又能引发观众共鸣。
听说已经有卫视在洽谈二轮播出版权,网络平台更是早早买下独播权,可见市场对这部剧的信心。
普通观众可能更关心追剧体验。
从目前曝光的拍摄花絮看,剧组在武汉取景时封了两座长江大桥,就为拍一组三分钟的追车戏。
这种制作态度在如今抠图盛行的行业里显得特别珍贵。
演员们也没用替身,张鲁一有场从三楼管道滑下的戏,手肘磨破皮都没喊停。
高圆圆为了演好醉酒戏,特意去观察真正喝醉的人怎么控制平衡,她设计的细节包括故意踩错高跟鞋节奏,还有整理头发时把发卡弄歪。
作为时隔多年的现代谍战剧,《绝密较量》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年轻观众是否接受没有爱情线的正剧?习惯了快节奏短视频的观众能否耐心跟着剧情抽丝剥茧?这些都要等开播后才能验证。
不过从提前看片会的反馈来看,现场观众普遍认为剧情紧凑,有个做自媒体的博主说,他看片时忍不住用手机记了三次关键线索,结果最后发现全是编剧放的烟雾弹。
这部剧的诞生过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
编剧团队为了收集素材,跟着国安干警上了三个月班,把二十年来解密的间谍案例翻了个遍。
有个细节是他们发现,现在间谍最常用的伪装身份不是商人而是志愿者,这层身份方便他们接触各行各业的人。
剧中赵亚苧就挂着环保志愿者的牌子,挨家挨户送垃圾分类手册,趁机观察目标人物的生活习惯。
站在观众角度,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感。
没有飞天遁地的超级特工,国安干警也会为写报告头疼,抓捕行动前也要写申请走流程。
杨光这个角色经常熬夜,办公桌上永远堆着没吃完的泡面,这种设定比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人设更接地气。
反观反派阵营,赵亚苧再厉害,也要忍受上司的责骂,任务失败照样会被扣经费,这种职场生态的展现让正邪较量变得更立体。
现在影视行业正处在转型期,流量明星失灵,观众更看重剧本质量和制作诚意。
《绝密较量》没有盲目追求大IP,反而在类型剧上深耕细作,这种创作思路或许能给行业带来新启发。
毕竟好故事永远有市场,能把国安干警的真实工作状态拍出来,既是对英雄的致敬,也是给观众的安全教育课。
等这部剧正式播出,说不定能带火几个新梗,比如"警惕送你充电宝的热心人",或者"遇到美女搭讪先检查口袋",这些源自剧情的防谍小技巧,可能比生硬的安全宣传更有效。
来源:工业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