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中高端品牌,比如老铺黄金,无论在消费者还是资本市场眼中,都能获得更好的议价空间,还能少打价格战,摆脱内卷困境。怎样提升品牌形象,成了许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年,优衣库在日本刚崭露头角时,给人的印象是个低端廉价品牌。不少企业都面临着同样难题:如何提升自身品牌形象?毕竟没人想被视作低端货。
像中高端品牌,比如老铺黄金,无论在消费者还是资本市场眼中,都能获得更好的议价空间,还能少打价格战,摆脱内卷困境。怎样提升品牌形象,成了许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就来分享优衣库这个日本企业当年的做法。回顾优衣库的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经济泡沫破裂,全社会陷入通缩。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日本企业普遍危机感十足。日本消费者在服装上的消费金额足足下跌了50%,这反映出整个服装行业的萎缩,20年内消费者平均支出减半。然而,优衣库却逆势崛起。
1990年,优衣库年销售额仅5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也就几亿元,当时还只是个中小企业。20年后,其营收增长了160倍,达到8000亿日元。如此惊人业绩背后,是优衣库做对了两件事:一是做价格低廉的产品,以适应通缩环境;二是通过全球化提升品牌形象。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是那一代日本企业家中,对全球化决心最强的之一。日本市场规模有限,且经济下滑,优衣库占领日本市场的方式就是售卖便宜货。但随着更多全球服装品牌进入日本,优衣库很难与欧美品牌,如H&M和ZARA等竞争。
当时的优衣库已有一定成就,可柳井正心中仍充满焦虑,主要源于优衣库在日本国内的低端定位深入人心,它给人的感觉类似如今中国的拼多多,就是卖便宜货的。甚至有观察者认为,优衣库的存在助长了日本本就不景气的经济。比如,当时一篇颇具影响力的评论标题为《优衣库,融而国衰》,可见优衣库在日本国内不受欢迎。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上次我去日本考察,有机会与优衣库集团一位高管进行了一下午的闭门讨论。这位高管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20多年前,他成功面试进入优衣库任职,开心地打电话告诉母亲,没想到母亲在电话那头十分愤怒,指责他放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外企好工作,进入优衣库这种卖低端货的企业,这个决定太傻,让人难以理解。这表明当时在日本老百姓心中,优衣库企业形象较低。
过去20年,是什么提升了优衣库的品牌形象呢?最重要的是它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成功,成为日本企业在全球的一张重要名片,通俗讲就是给日本人长脸了,这使得它在国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优衣库海外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一半以上,到2024年,日本国内收入仅占优衣库整体的35%,它已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国际化服装品牌。
优衣库最成功的海外市场是中国,每年收入超300亿人民币,占集团收入的25%左右。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市场都是优衣库集团增长的支柱。从门店数量看,中国市场门店数量全球第一,约1000家。可以说,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长期稳坐日本首富宝座,得益于20多年前在正确时间实施全球化战略,尤其是进入中国市场,享受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红利。优衣库进入中国时,也难以预料中国会迎来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
发展至今,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渐显乏力。此时,它在国际化进程中又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北美市场。作为亚洲品牌,优衣库要获得欧美消费者认可,比进入中国市场更难。在廉价大众化服装领域,欧美有强大本土品牌,如H&M和ZARA,它们在欧美的市场份额一直高于优衣库。
从2024年财报看,优衣库在北美地区收入约2000亿日元,即100亿人民币,仅为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一。目前,优衣库在美国仅有69家店铺,它决心在未来三年让美国店铺数量增长3倍,超过200家。在欧洲市场,优衣库业绩与美国市场相近,未来同样有很大发展空间。
为什么全球化对优衣库品牌形象提升如此重要?道理很简单,多数消费者觉得,能在全球成功的品牌,品牌调性更高,更容易卖出高价。不仅优衣库如此,国内不少品牌也是走这条路成功的。典型的如消费电子领域的安克和大疆,它们先拓展海外市场,且在海外定位中高端。
当回到国内销售时,安克创新的充电宝比国内品牌贵一倍以上,大疆产品也比同类产品更贵。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雷军创办的小米,其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卖出的手机,每部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小米在海外卖手机的收入占比也已超过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在国外定位比国内高端,通过高端定位成功吸引欧美消费者买单,回国内市场提高售价也就顺理成章。走上这种发展路径的中国企业还有名创优品、蜜雪冰城等,它们在海外定位比国内更高端。
对企业来说,直接改变国内消费者的认知很难,此时不妨另辟蹊径,从海外入手。当海外消费者给予更高认可,回到国内就更容易获得青睐。当下,国内常听到“内卷”一词,大家都在降价打价格战,最终企业利润微薄,可能导致裁员,人们收入下降。东西变便宜并非好事,因为这背后意味着劳动者收入降低,还会引发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形成通缩恶性循环。当年优衣库面临的日本市场环境,与如今中国有几分相似,它当时的决定是走出日本,到全球其他国家寻找机会,如今看来,这个选择无比正确。
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还有个好消息:当前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当年日本市场。像小米、名创优品和蜜雪冰城等企业,在国内已做到行业头部,拓展海外市场时,竞争力令当地企业难以抵挡,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降维打击优势。可以说,全球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后,中国企业最大的增量,甚至没有之一。
现在常说“不出海就出局”,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趋势。国内市场容易获取的机会越来越少,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才刚刚起步,未来前景广阔。日本企业从90年代就开始探索全球化,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探索晚了整整一代。
下个月,我准备再次前往日本考察,行程安排了对优衣库、无印良品、IP行业以及银发经济的参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联系我。在这个属于中国企业的大航海时代,我愿与创业者们多走出去,开拓视野,探索更多业务可能性。这次从日本考察回来,大家希望我分享什么内容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同时,我也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你们认为今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优势和困难分别是什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比当年日本更难还是更容易?
来源:松哥唠唠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