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 要研究采用2(舆情热度:舆情热度高 vs. 舆情热度低)×2(叙事框架:叙事信息框架 vs. 非叙事信息框架)的组间实验设计,探讨网络舆情事件中不同舆情热度与叙事框架对用户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过程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相比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更能促进
摘 要研究采用2(舆情热度:舆情热度高 vs. 舆情热度低)×2(叙事框架:叙事信息框架 vs. 非叙事信息框架)的组间实验设计,探讨网络舆情事件中不同舆情热度与叙事框架对用户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过程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相比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更能促进利益相关者感知和信息搜寻意愿;这一影响在舆情热度高或低的情况下都成立,但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的促进强度要高于低舆情热度情况;利益相关者感知在舆情热度和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关系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内在政治效能感调节利益相关者感知和信息搜寻意愿的关系,内在政治效能感低的用户,其利益相关者感知对提高信息搜寻意愿的作用会显著增强。
关键词叙事框架;舆情热度;利益相关者感知;内在政治效能感;信息搜寻意愿
一、引言
信息搜寻意愿是用户信息收集与知识获取过程中主观概率和努力程度的指标,它作为一种应对策略,是导致个体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可能会围绕事件进行相关信息的搜寻。这类信息搜寻是网民个体尝试了解事件真实性的一种方式,也是网民有序参与公共讨论的重要标志。当网民在线“吃瓜”时,如果能主动搜寻信息,有助于网民整合关于该网络舆情事件的碎片化信息,从而使其更理性地参与网络讨论。
一般认为,用户的信息搜寻意愿不仅受到个体认知的影响,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事件报道的叙事框架的直接影响,但在不同情境下,叙事框架的作用却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非叙事信息框架由于其权威性会对用户产生更好的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医生针对具有污名化倾向的患者使用叙事信息框架会产生更好的说服效果。在网络舆情事件中,采用哪种叙事框架进行报道更能有效促进信息搜寻意愿有待进一步讨论。
根据日常经验进行推想,越受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自然更容易“上热搜”,当网络舆情事件与用户相关时,其信息搜寻意愿也理应更强。然而,网络舆情事件报道的叙事框架也可能会刺激用户产生事件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感知,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用户产生不同的信息搜寻意愿。特别是,当用户感知到不同的舆情热度时,如果运用不同的叙事框架进行事件的呈现,是否会促使用户对事件的利益感知发生变化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从利益相关者感知的角度来探究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是个体认知社会信息的关键因素,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具有不同内在政治效能感的用户,其利益相关者感知与信息搜寻意愿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未有实证依据。
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网络舆情事件中不同舆情热度与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过程和边界条件。具体而言,研究通过实验法分析不同的舆情热度(舆情热度高 vs. 舆情热度低)与网络舆情事件报道的叙事框架(叙事信息框架 vs. 非叙事信息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比较舆情热度不同的情况下,何种类型的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有着更积极的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利益相关者感知如何发挥中介作用,内在政治效能感如何发挥调节作用。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叙事框架的说服功能
叙事框架是一种基于故事的信息格式,将人与信息的互动聚焦于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中,这种传播策略有利于产生对信息接收者的说服效果。叙事框架包括叙事信息框架与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非叙事信息框架则是通过援引权威论点、专业知识或通过三方核查等手段进行信息表现。
关于叙事框架对用户行为意愿的影响,已有研究对叙事信息框架还是非叙事信息框架更能有效说服用户,尚未形成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认为叙事信息框架(vs. 非叙事信息框架)更能有效促进用户的参与意愿,如发现叙事信息框架在污名化患者沟通、器官捐献意愿等领域有着更好的说服效果;也有研究认为非叙事信息框架(vs. 叙事信息框架)更能有效促进用户的参与意愿,如发现非叙事信息框架在谣言辟谣效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等领域有着更好的说服效果。
从叙事框架的表达视角来看,相比于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更能促进用户的内在体验。尤其是在短视频的报道中,短视频所呈现的场景能够提升用户具身性。网络舆情事件借助第一人称进行观点呈现,激发了个体更高的感性思维,积极推动自我与社会认同的相互融合,可能会增强用户对社会事件的责任感,提高用户参与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搜寻意愿。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叙事信息框架(vs. 非叙事信息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
(二)舆情热度的信息情境
舆情热度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以后,以网民为主的网络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事件讨论、报道以及引导,从而形成舆情的高涨程度。舆情热度通常体现为点赞、评论、转发等客观指标,现有研究对舆情热度的划分一般倾向于二分法,即分为高舆情热度与低舆情热度。舆情热度是影响个体对事件感知和评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舆情热度吸引和集聚用户关注。高舆情热度的事件由于其影响范围大且对公众的刺激程度大,更有利于吸引用户的关注,进而刺激用户对事件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对事件关注度高的情况下,用户出于满足自身信息的需求以及避免产生错失信息的焦虑,可能会提升信息搜寻意愿。另一方面,事件的舆情热度会激发用户的监控动机。在高舆情热度下,用户的趋同心和好奇心,促使其搜寻事件包含的信息。用户出于与社会交往群体保持信息对称关系或让自己处于信息优势位置的目的,也会自我驱动进行信息搜寻,以此来获得社会认可和信息知情。
用户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也会影响用户的信息心理和行为。对于网络舆情事件而言,其自身的聚焦程度是产生更好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相较于低舆情热度事件,高舆情热度事件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较强。高舆情热度提高事件的聚焦程度后,若采用叙事信息框架,其激发的沉浸感会将用户注意力、情感与意向进行整合,有助于用户理解故事中的角色,激发用户对事件的关注兴趣,以此增强信息的搜寻意愿。因此,通过这一心理过程并配合外界的信息刺激,可以形成更好的说服效果。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叙事信息框架在高舆情热度(vs. 低舆情热度)情况下对信息搜寻意愿的促进强度更高。
(三)利益相关者感知的中介效应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用户会感知到信息与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这一感知会促使信息对用户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从群体规范角度来看,舆情热度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影响力,用户在群体规范的制约或是恐惧心理作用下,出于融入群体的目的,会增加信息的认同成本,导致用户对信息与自身密切程度感知的变化。当用户对事件与自身的密切程度变高时,用户期待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清楚地了解事件,以此来更好地参与事件的讨论与处置。另一方面,从效用视角而言,叙事框架通过改变信息格式来呈现事件,会加深人们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刺激用户对信息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的变化也会造成用户对信息利益相关者感知的改变。用户将信息效用价值与自我动机进行效用权衡并以此影响自身行为,当认为信息的效用价值高时,用户出于趋利动机会促进自身产生更多的信息搜寻意愿。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利益相关者感知在舆情热度与信息搜寻意愿间存在中介作用。
H4:利益相关者感知在叙事框架与信息搜寻意愿间存在中介作用。
叙事信息框架采用的呈现形式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用叙事信息框架进行报道的事件会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网络舆情事件的情感表达,刺激用户产生更多的共情能力。当用户对网络舆情事件或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心理时,促进利益相关者(自身)感知得到增强。因此,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相比于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更能增强利益相关者感知。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叙事信息框架(vs. 非叙事信息框架)更能促进利益相关者感知。
叙事信息框架和非叙事信息框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利益相关者感知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 。在低舆情热度情况下,若采用第一视角以亲身经历去描述事件的叙事信息框架,结合短视频平台的多模态特征,更能激发用户对信息产生代入感。用户由于具备充足的认知资源空间,可以识别叙事信息框架的作用。在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中,叙事信息框架激发用户对事件的感知相关性,进而影响用户的利益相关者感知。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较高的讨论量与关注度使得事件的公共性得到提升,用户与事件建立初步的关联。与此同时,叙事信息框架中的故事人物呈现将影响用户对信息特征的感知,特别是用户认同的角色会促使用户对人物具有更多的情感投入,随着对角色的情感投入和认同的增强,用户也会拉近与角色的社会距离与感知距离。因此,相比于低舆情热度情况,高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对于促进用户的利益相关者感知有着更好的效果。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6:叙事信息框架在高舆情热度(vs. 低舆情热度)情况下对利益相关者感知的促进强度更高。
(四)内在政治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内在政治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是否影响政治结果的预期,在公众解读媒体信息并形成自身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内在政治效能感高的用户对结果的改变有较高的信心,内在政治效能感低的用户对结果的改变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参与无法改变事件的结果。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用户的内在政治效能感越高,其对于自己参与后的结果越具有积极态度,并意图影响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即使“事不关己”也不会选择“高高挂起”。因此,无论利益相关者感知强烈与否,这类人群都会具有较高的信息搜寻意愿,以此获取参与事件时所需要的信息。用户的内在政治效能感越低,其对参与后的结果越呈现消极态度,对事件的参与意愿越低。此时,若用户的利益相关者感知程度越低,用户越会产生事件与我无关的心态,以及自己的参与难以对事件形成影响的态度,其信息搜寻意愿相对越低;若用户的利益相关者感知程度越高,说明网络舆情事件与用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用户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提高参与意愿,在网络舆情事件中集中表现为对信息的搜寻意愿增强,以此来整合碎片化信息。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7:内在政治效能感在利益相关者感知与信息搜寻意愿间存在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内在政治效能感低时,利益相关者感知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关系更强。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以及相关假设,本文建立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被试
实验使用2(舆情热度:舆情热度高 vs. 舆情热度低)×2(叙事框架:叙事信息框架 vs. 非叙事信息框架)组间实验设计。采用G*power软件对被试量进行计算,中等效应量 f = 0.25, 达到80%效应量的最低样本量为128名被试。本研究分为预实验与正式实验两部分,预实验于Credamo平台招募100名被试;正式实验于Credamo平台招募273名被试,其中27人未通过注意力测试而被删除,最终被试量为246名。所有被试在研究前均表示知情同意,且知晓具有拒绝参加或随时退出本研究的权利。
(二)实验材料
1.舆情热度及叙事框架操纵:本研究所选用的实验素材改编自现实网络舆情事件“杭州高架桥禁行特斯拉事件”。2023年9月2日,网上传出特斯拉不允许上杭州高架的消息,网上流出的视频显示,一辆特斯拉在高架入口处被交警劝离,该事件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选取此网络舆情事件的原因在于,一是此事件包含多元利益冲突,警察、特斯拉车主和网民对于事件持有多种观点和立场;二是此事件涉及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等社会热点话题,能够体现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公共性;三是此事件还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地方政府的形象息息相关。
为避免参与者对实验材料较为熟悉而导致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迁移理解,本研究对汽车品牌以及地区做了更名处理,尽可能控制实验环境。实验材料中舆情热度的操纵方式借鉴曾润喜等的研究,以百度指数及微博热搜为主要衡量标准;叙事框架的操纵方式借鉴赵文军等的研究,对叙事视角进行操纵,并结合短视频的多模态特征,将背景音乐和标题句式进行控制。为评估实验材料的舆情热度和叙事框架设定情况,我们进行了预实验。结果发现用户对高舆情热度材料(n = 50)的评估得分显著高于低舆情热度材料(n = 50)的评估得分{M高舆情热度= 6.46,SD高舆情热度= 0.58;M低舆情热度= 2.42,SD低舆情热度= 1.09,F(1,98) = 536.03,p 叙事信息框架感知 = 6.35,SD叙事信息框架感知= 1.50;M非叙事信息框架感知= 2.12,SD非叙事信息框架感知 = 0.93,F(1,98) = 285.76,p2.信息搜寻意愿测定:改编自Deng和Liu,共计3个题项,具体题项如“我打算继续在社交媒体等平台或网站上寻求此事件相关的信息”(Cronbach’s α = 0.89)。
3.利益相关者感知测定:改编自Geng等,共计3个题项,具体题项如“当我看到这个视频时,我感觉这个事件的内容对我有价值”(Cronbach’s α = 0.85)。
4.内在政治效能感测定:借鉴Pei等,共计3个题项,具体题项如“我对国家的公共事务非常了解”(Cronbach’s α = 0.90)。
5.控制变量测定:信息自我效能感的测定借鉴周敏和林苗,共计3个题项,具体题项如“在工作(学习)中,我有能力获取有用的信息”(Cronbach’s α = 0.90)。所有主要变量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此外,人口统计学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户籍。
(三)实验程序
被试首先被告知将进入一个短视频程序,然后被随机分配至4个实验组,分别是低舆情热度-叙事信息框架(n = 52)、高舆情热度-叙事信息框架(n = 68)、低舆情热度-非叙事信息框架(n = 64)、高舆情热度-非叙事信息框架(n = 62)。被试需要阅读一段关于网络舆情事件热度的短文,并观看一段相同事件不同叙事框架的短视频。随后填写关于信息搜寻意愿、舆情热度感知、叙事框架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内在政治效能感的问卷。最后回答有关信息自我效能感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问题。
以信息搜寻意愿为因变量进行2(舆情热度:舆情热度高 vs. 舆情热度低)×2(叙事框架:叙事信息框架 vs. 非叙事信息框架)方差分析。控制信息自我效能感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结果发现,舆情热度对信息搜寻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并且相比于低舆情热度情况,高舆情热度情况下更能激发用户的信息搜寻意愿[M低舆情热度= 4.790, M高舆情热度 = 5.713,F(1,245) = 43.637,p 2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并且相比于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更能引发用户的信息搜寻意愿[M非叙事信息框架= 4.847, M叙事信息框架= 5.731,F(1,245) = 38.527,p 2= 0.140],假设1得到支持。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3,245) = 33.765,p 2= 0.300],如表1所示。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低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组的信息搜寻意愿得分显著高于非叙事信息框架组{M低舆情热度-非叙事信息框架= 4.321,M低舆情热度-叙事信息框架= 5.453,F(1,236) = 44.170,p 2= 0.158,95% CI [0.797,1.468]};同样,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组的信息搜寻意愿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叙事信息框架组{M高舆情热度-非叙事信息框架= 5.475,M高舆情热度-叙事信息框架 = 5.864,F(1,236) = 6.006,p = 0.015,η2= 0.025,95% CI [0.076,0.701]},如图2所示,假设2得到支持。利益相关者感知分别在舆情热度对信息搜寻意愿{β = 0.26, SE = 0.08, 95% CI [0.128,0.436])和叙事框架(β = 0.22, SE = 0.08, 95% CI [0.091,0.402]}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假设3和4得到支持。
(三)内在政治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为检验内在政治效能感在利益相关者感知与信息搜寻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本文使用Bootstrap 95%抽样(5000样本)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并通过简单斜率分析绘制调节效应图。结果显示,内在政治效能感显著调节利益相关者感知与信息搜寻意愿的关系(β = -0.10,p = 0.002)。将内在政治效能感平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分为高内在政治效能感组和低内在政治效能感组,不论是高内在政治效能感组(β = 0.28,p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叙事框架和舆情热度两个方面探索用户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较于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具有更强的影响。(2)舆情热度与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产生交互作用,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促进强度高于低舆情热度情况。(3)舆情热度与叙事框架对利益相关者感知具有交互作用,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对利益相关者感知的促进强度高于低舆情热度情况。(4)利益相关者感知在舆情热度和叙事框架与信息搜寻意愿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5)内在政治效能感利益相关者感知在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内在政治效能感越低的用户,利益相关者感知对信息搜寻意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二)研究讨论
区别于以往聚焦信息内容说服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关注叙事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考察事件报道的不同呈现形式对用户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丰富了叙事框架的解释范围。一些研究认为非叙事信息框架会对用户产生更好的信息说服效果,从而对叙事信息框架采取一种规避态度。本研究则发现,相比于非叙事信息框架,采用叙事信息框架更能激发用户的信息搜寻意愿。出现两种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是信息场景的差异,本研究的信息场景是短视频平台的网络舆情事件相关报道,与传统的文本传播相比,短视频平台具有多模态特点,若使用叙事信息框架更容易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加速用户沉浸式代入到事件角色中。本研究也支持了例证理论,即人们的注意力更倾向于关注生动清晰的案例所表达的信息。与运用科学或统计论述的非叙事信息框架相比,叙事信息框架更容易集聚用户的注意力,从而增强用户的信息搜寻意愿。上述两种不同结论也提示我们关注叙事框架运用场景的复杂性,厘清信息呈现形式如何对用户的认知产生影响,加深对叙事框架作用机制和作用边界的理解。
本研究探讨了舆情热度与叙事框架的交互效应,发现在不同舆情热度情况下,相比非叙事信息框架,叙事信息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均具有更强的影响。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对信息搜寻意愿的促进强度要高于低舆情热度情况。一般而言,高舆情热度的事件会集聚社会的注意力资源,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此时,媒体若采用叙事信息框架,会增进用户对事件的熟悉感,并将注意力转化为对事件的参与意愿。在低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所富含的情感因素,促使用户产生更多情感,激发用户产生情感驱动的信息关注兴趣。这提示我们,对于网络公共事件而言,在不同舆情热度情况下,可以运用叙事信息框架让公共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播,促进数字公共领域建设;另一方面,对于网络非公共事件,媒体可以使用非叙事信息框架进行报道,减少网民对其的关注和参与,有利于缓解社会资源被挤占的程度。
本研究将舆情热度和叙事框架的交互项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关系与利益相关者感知联系在一起,发现了舆情热度和叙事框架会通过利益相关者感知而对信息搜寻意愿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用户出于自身兴趣与动机的驱使,会关注自身更感兴趣的信息,因而改变信息内容可以影响利益相关者感知。事实上,事件报道不仅只有内容可以改变,其信息格式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相比非叙事信息框架,事件报道的叙事信息框架更能促进利益相关者感知,进而强化用户搜寻相关信息的意愿。具体而言,在高舆情热度情况下,叙事信息框架对利益相关者感知的促进强度要高于低舆情热度情况。这是因为高舆情热度更易使得群体与事件产生关联性,加之叙事信息框架的共情作用,拉近了用户与事件的社会距离与感知距离。这提示我们在不同舆情热度情况下,应该善用叙事信息框架进行事件报道,推动用户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与情感进而产生利益相关感知,为促进用户的参与行为提供基础。媒体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舆论引导时,面对具有公共性但未受关注的事件,可以运用叙事信息框架增强用户对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感知,以此促进其采取关注和参与行为;面对占用公共资源的新闻价值较低的事件,可以运用非叙事信息框架及时降低用户的利益相关者感知,以此缓解舆情的持续发酵。
本研究检验了内在政治效能感在利益相关者感知与信息搜寻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已有研究意识到不同的用户个体特征在信息认知与决策中的差异性效果,如认为信息自我效能感更高的个体更有动力在面对外界信息环境刺激的情况下去搜寻相关信息。本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在利益相关者感知对用户信息搜寻意愿的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一般情况而言,用户内在政治效能感越低,其对自身参与网络舆情事件越容易产生消极态度,认为即使自身参与也极难改变事件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网络舆情事件倘若与用户密切相关,用户的趋利心理会削弱消极心态的影响,引发更加积极的搜寻意愿并参与事件。相较而言,内在政治效能感越高,用户先前即有积极参与意愿,即使网络舆情事件与用户的利益关联较小,用户也会出于积极心态搜寻信息并参与事件。因此,内在政治效能感越低的用户,其利益相关者感知对信息搜寻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这一边界条件的探索有助于理解利益相关者感知在何种个体特质情况下增强信息搜寻意愿,丰富政治效能感对信息认知和决策的影响研究。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事件属性的维度是多元的,信息所呈现的格式化也是多方面的,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事件属性的其他维度,如从发生频率、时机、类型等层面考察事件属性和信息格式对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从内在政治效能感的角度证实了个体特质因素的调节效应,未来可以引入内隐人格等更多个体特质因素。此外,个体的信息搜寻意愿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未来研究可开展动态的追踪研究,探讨信息搜寻意愿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用户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曾润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智能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副主任,重庆 401331;刘启明,重庆市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研究助理,重庆 401331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2025年第3期,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