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摩托车发展史上,本田NM4 Vultus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以2014年东京车展概念车NM4-01的惊鸿一瞥,到2015年量产版上市引发的行业震动。
在摩托车发展史上,本田NM4 Vultus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以2014年东京车展概念车NM4-01的惊鸿一瞥,到2015年量产版上市引发的行业震动。
本田之前的DN-1的失败并不能浇灭本田要从「技術の本田」转型成「デザインの本田」的野望。
所以,不死心的本田又拿出了NM4。
NM4立项之初便承载着打破「本田保守论」的使命。设计总监木村健一(Kenichi Kimura)在2016年接受《日本自動車技術会誌》专访时透露,团队从大友克洋《阿基拉》中金田摩托的流体造型获得灵感,但工程团队坚持「造型必须服务于功能」的本田哲学。这造就了量产车两大核心设计:
动态质量前移设计:通过将745cc水冷并列双缸发动机前移127mm(相较NC750系列),配合23.5度后倾气缸布局,实现重心集中化。这种「质量前移比」达到惊人的68:32,远超传统巡航车的55:45配比。
双模DCT:第三代DCT变速箱新增「运动巡航模式」,通过优化液压控制单元响应速度,将换挡间隙缩短至0.25秒(较上代提升40%)。特别设计的行星齿轮组使传动比跨度达5.381,完美兼顾低速扭矩(68Nm@4750rpm)与高速巡航性能(实测极速185km/h)。
尽管NM4斩获2015年德国iF设计金奖,但其市场表现却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根据本田2017年全球销售数据:
日本本土:年销量仅372台,主要受限于1725mm超长轴距(较CB1300长285mm)造成的市区机动性下降。
北美市场:凭借$10,999的精准定价(低于哈雷Street Glide 30%),年销2103台,60%买家为首次购车群体。
欧洲市场:受排放法规影响,2017年改款后功率下调至54hp(降幅7%),导致年销量腰斩至589台
本田市场调研部在2018年白皮书中披露:NM4车主中43%从事创意产业,27%为科技从业者,这与传统摩托车用户画像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非典型用户群」现象,印证了前本田研发副社长三部敏宏的判断:「NM4是本田向移动终端转型的探路者」。
我作为一个参与过当年NM4悬挂系统标定测试的人员,我觉得该车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解决了「造型导向」与「操控性能」的天然矛盾:
通过独创的「Slant Steering Axis」倾斜转向轴技术,在保持37度前叉倾角(接近哈雷Softail的34度)的同时,将主销后倾角控制在27度。这种「视觉低趴」与「操控直立」的复合几何,使110mm拖曳距达到近似CBR650F的运动水准(108mm),在铃鹿赛道对比测试中,其高速变线稳定性较DN-01提升23%。
采用「Air Guide Tunnel」导流隧道设计,通过6组导流鳍片(隐藏在前挡泥板内)将气流导向310mm浮动碟。本田技研公布的实测数据显示,连续10次急刹工况下,刹车盘温度稳定在280-300℃区间(传统设计可达450℃),这项技术后来被下放至2020款X-ADV。
根据SAE J833人体工程标准开发的「Cockpit Riding Position」,将脚踏前移达420mm(相较CTX700),配合可调式背靠模块,形成近似汽车驾驶舱的32度躯干倾角。在东京大学运动工学研究室的肌电测试中,该坐姿使长途骑行时的竖脊肌负荷降低41%。
NM4虽已停产,但其技术遗产持续影响着本田产品线:
2021年非洲双缸CRF1100L应用的「双通道导流系统」,源自NM4的风洞数据。
2022年NT1100的「运动巡航」DCT逻辑,直接移植自NM4控制代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NM4开创了「概念车逆向工程」的开发模式。传统流程中,概念车元素在量产阶段平均保留率不足30%,而NM4达到破纪录的78%(据本田内部评估报告)。
这种将造型设计师纳入工程决策层的开发机制,现已成为本田米兰设计中心的标准化流程。
当我们今天回望NM4,会发现它恰好处在摩托车进化史的转折点:既保持着机械传动的物理触感,又预演着电动化时代的造型语言。
正如《Cycle World》技术主编Kevin Cameron的评价:「NM4证明,即便在最天马行空的概念落地时,本田工程师的解决方案依然带着计算尺般的精确与克制。」
来源:二轮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