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生态基因图谱”新研究助力昆蒙框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00:04 3

摘要:2025年3月20日,一项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创新研究,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该研究由Moses C. Wambulwa、Guang-Fu Zhu、Ya-Huang Luo等多位中外学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本文共计1400字,阅读约3分钟



全球气候展望


【前言】2025年3月20日,一项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创新研究,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该研究由Moses C. Wambulwa、Guang-Fu Zhu、Ya-Huang Luo等多位中外学者共同完成,揭示了全球气候变迁对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遗传资源)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为助力全球环境治理、并供我国学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信息,编译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译文仅供参考。


这个研究的核心聚焦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这片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高原区域,是众多濒危植物的栖息地,孕育着极其丰富、独特的生态系统。该研究指出,现有的保护区规划往往更侧重物种层面,对遗传多样性的考量仍显不足。为弥补这一科学空白,该研究团队选取了该区域96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对其遗传结构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绘制出一张反映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生态基因图谱”,并预测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这些植物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与遗传资源流失的潜在风险。

图1:第三极地区概况及本荟萃分析所包含的96种植物物种。(A)第三极地区的地理特征(河流、山脉和地形)以及保护要素(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群候选地的分布)。保护区数据来源于世界保护区数据库(WDPA)和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CNNR),国家公园群的划定参考了Yang等(2023)的研究。(B)本研究分析的96种植物物种的系统发育树,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分类群。系统发育树使用V. PhyloMaker2(Jin和Qian 2022)构建。树周围的条形长度与每个物种的种群数量成正比,每个数据集的最大数量均已标示。内侧条形表示有叶绿体DNA(cpDNA)数据的物种,外侧条形表示有核糖体DNA(nrDNA)数据的物种。地图上的线条仅用于标示研究区域,并不代表公认的国界。图源:Wambulwa M C, Zhu G F, Luo Y H, et al.(2025)

研究人员发现,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分布着若干遗传多样性极高的“热点地区”,这些区域在植物单倍型多样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的精细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复杂的地形地貌与气候因子共同塑造了植物的遗传格局,其中,地理纬度与年降水量与植物叶绿体DNA(cpDNA)和核糖体DNA(nrDNA)的遗传多样性显著相关。这表明,气候条件与地理因素不仅影响了物种的分布,也深刻地影响其内部的遗传构成。

论文的图5:第三极地区保护网络优化(基于Marxan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左下角的维恩图以不同颜色展示了各类保护区域的组合情况(详见表2)。在新识别的优先保护区域内,现有保护区以粉色标示,规划中的国家公园群以绿色标示,两者及优先保护区域的重叠部分则以橙色显示。括号内的百分比数值代表了优先保护区域与现有保护区(15.09%)、国家公园群(3.63%)或两者(10.08%)的重叠比例,总计28.80%的优先保护区域已纳入现有保护网络,仍有高达71.20%的区域存在保护缺口。图中以红色边框标出了15个面积大于等于4200平方公里的优先保护区域,并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标注为A至O,它们分别是:(A)三江并流区;(B)伯舒拉山;(C)岷山;(D)阿尼玛卿-南山(青海);(E)怒江-康桑;(F)澜沧江源;(G)可可西里;(H)雅鲁藏布大峡谷;(I)马纳斯鲁-安娜普尔纳;(J)科希斯坦;(K)阿坝;(L)朗塘;(M)日月山(青海);(N)班玛;(O)普兰。地图上的线条仅为研究区域的边界示意,不代表国际认可的国界。图源:Wambulwa M C, Zhu G F, Luo Y H, et al.(2025)

进一步的生态位建模预测,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第三极地区植物适生栖息地将整体向西北方向迁移约43公里,并上升至更高海拔——约86米。这种迁移趋势,将直接导致植物遗传资源的显著损失——预计cpDNA和nrDNA的遗传多样性将分别下降13.19%和15.49%。令人担忧的是,该研究所识别出的优先保护区域中,竟有高达71.20%的区域尚未被现有保护网络覆盖,亦不在规划中的国家公园体系内。

图:从天空中俯瞰喜马拉雅。摄影:Joys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工作组

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第三极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遗传多样性的复杂空间格局,强调了东南部的横断山区作为遗传多样性的热点和潜在的“气候避难所”的重要性。该研究表明,遗传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呈现解耦状态,且主要受地形和气候因素驱动,人为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将普遍向北和更高海拔迁移,导致部分地区物种分布范围缩小和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脉。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识别了15个优先保护区域,但指出当前保护网络覆盖不足,亟需加强和优化保护策略,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威胁。

©摄影:熊昱彤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基于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保护建议:在现有生态保护体系基础上,建议新增约20.2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将第三极的整体保护面积扩大至136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的39.93%,来守护第三极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保障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恢复力。本项研究将遗传多样性纳入区域生态保护的规划框架之中,提供了一套科学严谨且可操作性强的策略路径。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Wambulwa M C, Zhu G F, Luo Y H, et al. Incorporating Genetic Diversity to Optimize the Plant Conservation Network in the Third Pole[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5, 31(3): e70122.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编译 | 王昆山

审核 | Richard

排版 | 绿叶


王昆山. 青藏高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生态基因图谱”新研究,建议“第三极”新增约20.2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 海洋与湿地. 2025-04-17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关于“海洋与湿地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等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


“海洋与湿地”持续发布前沿资讯、倡导科学传播、支持学术交流,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形成保护共识,并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该平台坚持传播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重点关注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治理、深海采矿、湿地碳汇、国际法、气候变化与适应等全球环境治理前沿议题,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积极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护工作者、青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通过搭建知识共享桥梁,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 2024年阿拉斯加海洋生态系统状况报告揭示关键趋势

❁ 气候变暖下,阿拉斯加海鲜还能吃多久?

粮农遗传条约20周年,拯救和分享种质资源 | 对话ITPGRFA秘书长肯特·纳多齐

从原生境保存到农场管理——全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管理机构第11届会议将于2025年11月在秘鲁利马举行

“地球第三极”传来惊喜:3000多个新物种,书写青藏高原生命演化史!欣喜之外,应警惕什么?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