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夏之交,本该雨水丰沛的八桂大地,却陷入了一场持续数月的大旱。田埂上佝偻着腰的老农,地里蜷缩成团的稻穗,井台前彻夜不熄的马灯,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场与自然的艰难抗争。
龟裂的土地上,九旬老人颤巍巍捧起一抔黄土:"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天。"
这并非电影画面,而是广西贵港农村的真实场景。
2025年春夏之交,本该雨水丰沛的八桂大地,却陷入了一场持续数月的大旱。田埂上佝偻着腰的老农,地里蜷缩成团的稻穗,井台前彻夜不熄的马灯,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场与自然的艰难抗争。
三个月前,村民李阿婆还在院里的老榕树下念叨"清明雨淋坟"。可直到谷雨节气过去,天上依旧不见一片乌云。
翻出1953年嫁到村里时陪嫁的陶缸——当年大旱用它存过雨水,如今缸底早已积了层厚厚的灰。村头气象站的记录本显示,今年前四个月降水量不足往年三成,创下自1963年以来的最低值。
干旱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残忍地割裂着这片土地。起初是村口鱼塘水位每天下降一指,接着是灌溉渠底露出龟甲般的裂纹。
最让人心焦的是甘蔗地——这些往年能长到两人高的"甜蜜杆子",如今刚过膝盖就蜷了叶。65岁的种植户黄明胜蹲在地头算账:一亩地减产两吨,三十亩就是六十吨,折算下来全家半年收入打了水漂。
在九旬老人陈桂芳的记忆里,这样的旱情只出现过两次。1945年日军撤退那年,田里颗粒无收,饿殍遍野;1963年大旱时全靠公社组织挑水保苗。
如今虽然有了抽水机,但地下水位已降到泵管够不到的深度。老人从樟木箱底翻出张泛黄的奖状,那是她年轻时被评为"抗旱模范"的证明,上面的毛笔字仍清晰可辨。
政府送水车的喇叭声每天清晨准时打破村庄的寂静。
戴着红袖章的志愿者挨家登记缺水情况,优先给五保户和留守儿童家庭配送。在平南县六陈水库,工作人员指着水位线苦笑:"现在库容还没个游泳池大。"
气象局的增雨作业队已经蹲守了二十多天,只要雷达图上有朵云飘过,立刻就打火箭弹,可惜多数时候"拳头打在棉花上"。
深夜的井台边总亮着三四盏头灯。村民轮班守着抽水泵,有人带着保温壶装浓茶,有人干脆铺张凉席睡在地上。
23岁的返乡大学生小韦开了直播,镜头扫过干枯的稻田时,弹幕里突然跳出条留言:"我爷爷说你们那儿的土,裂得比他脸上的皱纹还深。"
当龟裂的土地蔓延到祖坟边缘,当晒干的鱼虾成为孩童手中的"标本",这场旱灾早已超出自然现象的范畴。
这里原是个小型水库
——正如老人摩挲着陶缸说的那句:"老天爷不给的,人得自己挣。"
来源:静之动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