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仿佛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生活节奏过于紧凑:
日程表被填得满满当当;
无休止的忙碌和加班;
待办清单上的事项永远做不完......
许多人因此感到身心俱疲。
我们仿佛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在这种“忙忙忙”的节奏里,我们甚至连简单地放空,都变得困难。
事实上,我们需要适时停下来——
休息、恢复,允许自己偶尔无所事事,并且不用因此感到内疚。
有多少次,当别人问你“周末都做了些什么”时,你随口回了句“什么也没干”,随后却立刻涌上内疚的情绪,觉得自己是不是该更忙碌一些才是?
在这个“停不下来”的时代,忙碌和疲惫反而成了一枚荣誉勋章。
我们总是被外界催促着,要做得更多、变得更强,仿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卓越。
许多人以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为荣,将24小时随时待命、多线程高效运作、超额完成目标,视为值得骄傲的成就 。
我们身体会本能地适应周围的节奏,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意味着不断把自己逼到极限。
塞莱斯特·赫德利(Celeste Headlee)在著作《无所事事:如何摆脱加班、超负荷和生活不足》中指出,如果不主动选择放慢脚步,我们很可能会被现代生活的高速模式裹挟着一路狂奔。
无休止的忙碌和对“高效”的执着追求让人身心俱疲,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
许多高成就人士习惯把自我价值与工作成果挂钩,觉得只要不在做事,就好像不够努力,甚至不够优秀。
但事实上,无论目标多宏大、责任多繁重,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留出一些空白,适时停歇,才能真正走得更远。
当我们习惯了高速运转,慢下来反而会让人不自在,甚至觉得不合理。
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陷入“忙碌上瘾——
每完成一项任务、达成一个目标,都会带来短暂的成就感,让我们忍不住继续追赶。
久而久之,休息和那些看似“低效率”的时光,反倒成了一种奢侈,甚至带着负罪感,而不是生活中理所应当的一部分。
这种循环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愈发牢固:
休息被视为懒惰,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
在资本环境和社会对忙碌的推崇下,许多人陷入无休止的过劳与透支。
即使身体和大脑已然发出疲惫的信号,我们仍会习惯性地再冲一杯咖啡,硬撑着继续往前。
就像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会特意安排恢复时间,以此保持最佳竞技状态一样,人若想要高效工作,也需要适当休息和调整。
“无所事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浪费时间,而是给自己留出空间,呵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当我们停下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可以:
1、恢复精力:
片刻的空闲能缓解紧绷的神经,让我们从紧张状态切换到放松模式。
2、消化情绪:
静下来才能真正整理思绪,理解自己的情感。
3、激发创意:
休息让大脑自由放空,灵感更容易浮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4、提升专注力:
适当休息后,工作时更专注,效率更高,状态更好。
把休息和适当的“无所事事”当回事,我们会更有精力,状态更良好,也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和身边的人。
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放松的节奏:
1、重新定义“无所事事”:
发呆不等于浪费时间。
那些看似“不高效”的事,可能正是滋养内心的关键。
听音乐、看书、散步、整理房间,坐在水边看浪花,又或是仅仅望着窗外放空,都能让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如同为自己按下重启键。
2、利用等待时间:
排队、等人、会议间隙……
这些碎片时间不一定要刷手机或找事做,不如趁机停一停,深呼吸,让自己放松片刻。
3、把休息写进日程:
刻意安排休息时间,并像对待重要工作任务一样严格执行,不轻易打乱。
休息不是浪费,而是蓄力前行的必要准备,让自己走得更稳、更远。
4、接受短暂的空白:
别急着用各种活动填满每一刻,试着适应片刻的安静与无聊,放下焦虑,享受难得的宁静。
生活总是忙碌,目标永远在前方,责任也不会减少。
但要保持精力和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学会适时放慢脚步,放松自己,给自己留出真正的休息和恢复空间。
正如凯伦·萨曼森(Karen Salmansohn)所说:
“有时候,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反而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提醒——留点时间停下来,深呼吸,静静地感受当下。
在忙碌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无所事事”才是最重要的自我滋养。
作者 |Robyne Hanley-Dafoe,教育学博士,专注于身心灵与健康的学者和演讲者,《风暴中的平静》(Calm Within the Storm)和《智慧应对压力》(Stress Wisely)的作者,同时也是特伦特大学(Trent University)获奖讲师及兼职教授。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