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 | 大风吹我来领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8:19 2

摘要:4月12日,我从北京门头沟小区,到北京西客站乘667次高铁返回西安,只为不耽误13日去富平县中华郡参加荆山文化研讨会暨南湖书院·富平人第六届原创文化沙龙。

大风吹我来领奖

文/李胜利

4月12日,我从北京门头沟小区,到北京西客站乘667次高铁返回西安,只为不耽误13日去富平县中华郡参加荆山文化研讨会暨南湖书院·富平人第六届原创文化沙龙。

接到领奖通知是几天前的事,但女儿一直不停地出差开会,接送外孙上学放学的重担自然就由我承担,所以根本抽不开身提前回来,好不容易等到女儿周末能管孩子,我急忙订票,时间只能是4月12日了。不巧的是,这几天刚好是几十年来北京不遇的极端大风天气,天气预报提前几天都在反复强调,这次北京乃至西北地区将遭遇9到13级的大风,强调非必要不要外出,部分航班取消,部分地铁停运,部分铁路列车停发。

我购买的4月12日高铁票,遭到我女儿的强烈反对:说“北京这么大的风,学校娃都停课放假,地铁都停运了,谁还出去,你就不能等大风过去了,晚几天回去,你都退休了,还领奖有什么用”。但是,为了承诺孙文雄的邀请,我坚持要回去,谁也挡不住。同时为了表达不听女儿话的歉意,11日中午去永辉超市给娃买些菜,顺便给我路途买些方便面和些小食品。

超市门口大妈大叔们熙熙攘攘,大包小包或提或拉,好不热闹。进入超市,看到蔬菜架子基本空了,其它食品区东西也寥寥无几,我想要的方便面架子也剩的不多,没有多少挑选余地,拿上两盒去结账。后来从媒体上看到,北京其它地方的超市被抢购一空。

虽然自己去心已定,但还是担心天公不作美。在11日晚上看了几次窗外的树木,不见大风来临的象征。天刚明,我就下楼去亲身体验大风的威力,到了小区院子里,四处奔波张望,也没有见到多大的风,一位大妈还跟在我身后,说你这么早出来遛弯,我打岔说是出来买烟,小区还有几个少妇和小伙遛狗在,晨练的年轻人在跑步,看来他们也不怕大风来临。

一、路途艰辛

不是天气预报不准,而是大风推迟来临。到了12日早上9半光景,阵阵大风确实来临,树枝在剧烈摆动,路边上的电动车、自行车基本刮倒,有几颗新栽的大树也刮倒在路边上。

为了不连累女儿,我回屋拉上行李箱自己悄悄出门,顶风冒沙来到地铁口,但地铁停运,没有办法叫上网约车送我去西客站。从门头沟出发,经过首钢大桥,桥上的横风刮的网约车摆动,小车速度只能放慢,来到西客站二楼落客平台,风大的人都站不稳,从车后备箱拿出行李箱,刚放地上就被刮倒,拎起行李箱急忙冲进进站口,才安全些。上到候车大厅,到处人满为患,可能是航班取消,导致旅馆基本都来乘坐铁路列车了。

我坐在候车区,迟迟等不到进站通知,屏幕上不停显示列车晚点的字幕,喇叭里不停宣布同样的消息,候车室里挤满乘车旅客,大家都在焦急等待。

因为大风晚点的列车多,进站秩序也出现混乱,本在五候车室的乘客,马上通知去三候车室进站。在晚点1个多小时,好不容易等到我去西安667次高铁通知进站,大家蜂拥排队进入,本是从6候车区进站,但又改成10号梯口进站,足足后走了几十米。

高铁动车终于在晚点60分钟后,从北京西站缓缓出发,一路上并非风驰电掣,而是急缓有序的行进,不时传来列车广播员告诉大家:本次列车因为大风影响,已经晚点70分钟的通知。列车过了石家庄,看整个华北平原,笼罩在疾风沙尘之中,虽然车窗玻璃封闭,听不到车外的大风呼啸声,但从沙尘的飞扬阵势和树木的摆动即可知晓。

列车驰骋,我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麦浪滚滚,尘土飞扬,几条河流在流淌,带上我的思路奔向远方,远方是殷商王朝的朝歌,远方是安阳殷墟甲骨文的故乡。

列车在邯郸站稍作停留,这个千年不变的城市名字,使人想起比干忠勇的剜心之痛。远处仍然耸立着河间诗经故里的不朽篇章。

列车一路南下,到了中原郑州东站,上下列车乘客较多,此刻列车晚点已经90分钟,在短暂停留后,列车快速开动,渐渐向西方急驰而来,远远眺望松山,又使我想起中岳书院大气辉煌,少林寺的历史和今天河南人打造的举世无双,旅游收入更是满满当当。大风仍然在猛烈的刮,卷起尘土和泥沙,远山和大地沉浸在一片尘埃之中。

列车快速穿过几条河流,应该是伊洛和,这里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明黄河母亲的重要担当,伏牛山亦隐身在苍茫当中,遥想当年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的巨大伤亡。列车又过了两条河,我隐约记得应该是从洛阳龙门石窟流淌而来的,大唐迁都洛阳,武则天耗巨资修建洛阳龙门石窟,给天下留下万千佛像。再看灵宝的秦岭余脉,山体渐渐高大起来,这是河南的山,要与陕西的终南秦岭“试比高”了。

列车穿过潼关风陵渡隧道,先是一阵黑暗,突然是一道亮光,由于高铁的快速,眏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西岳华山,他应该永远的俯翰着黄河中游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远古和未来。站在华山上看黄河,才真正体会到李白诗所描绘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的气势和决心。

西安已经快到了,列车因大风又晚点了两个小时。骊山近在眼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因这场大风似乎近在眼前,尘土飞扬,风嘶云卷,好像千军万马在聚散。

兵马俑,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彰显赳赳老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豪迈,率领他们的将军,责无旁贷的应该是富平人的王翦。

因第一次来中华郡,先让会务人员发给我一个定位,按照定位指引,从庄里镇再出发,沿着红色专线到西北的大转盘向南,在通过温泉河大桥时,狂风大作,又极速送我到漆水河,也就是石川河北岸,过河后沿荊山原下一路向东,按导航在西禹高速西旁的无名小路南上,经过几个小村庄,来到中华郡跑马场东门。盘旋来回,导航在胡乱指挥,又让向西走大路向南,拐进中华郡的彩色南大门,停车时问保安,说你原路返回,在这个彩色门相对的北门向东的第二个铁门进去就是会场。因返回时路边停车太多且堵车,我只好向东绕过几个村庄,沿中华郡的东外墙边,返回到跑马场门前,这样我基本把中华郡整整跑了一圈。经电话联系和保安指引,终于到了会场,这时距离正式通知开会时间早到一分钟。好在我已大体浏览了中华郡的整个景区,这是导航的功劳。

进入国学馆三楼会场,已是高朋满座,人才济济一堂。在孙文雄院长的热情接待下,落座在自己的桌牌椅子上,我旁边的李印功老师热情握手,并送上最新版的华文月刊,我前面的刘智杰会长也热情打招呼,亦与任中南局长打招呼。主持人正念着各组领奖人名单,台上正在演练领奖站队及出入路线。

二、问道荆山

13点50分,房秋生用宏亮声音宣布大会开始,天公作美,惠风和畅,群贤欣至,问道荆山。2025年4月13日,荆山文化研讨会暨南湖书院·富平人第六届原创文化沙龙在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举办,景区国学馆内贤达满座,蓬荜生辉,来自西安、铜川、渭南,以及河南洛阳等地的文化学者和本届原创获奖者等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活动由《陕西商界》杂志编委会主任、富平南湖书院常务副院长房秋生主持。

富平南湖书院院长、《富平人》媒体主编孙文雄致欢迎词指出:历史证明,荆山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问道荆山,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荆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论坛,能够进一步提升荆山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荆山、热爱荆山、传承荆山文化。

中华郡景区总经理张奇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词:今天各位贵宾脚下的这片热土就是荆山原,自秦汉以来被人们称为中华原,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大禹铸鼎之地,更被史书誉为中华文明的破晓之地和人间砥柱,是孕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五千年前,我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下的历史壮举,开辟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先河,奠定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根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问道荆山-荆山文化论坛暨富平人第六届原创文化论坛”,追寻始祖创业之艰,感受中华文明来之不易,凝聚国人自豪感和向心力,使荆山这块热土将成为全球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促进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任中南局长不顾年老体弱致辞说:铸鼎之说---《史记.封禅》记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通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及上去。余小臣不得上,及悉持龙须。龙须拔,坠黄帝之弓”。之后文人学士又寻“荆山”,山外又山,又出了6省10多个“铸鼎”及无鼎荆山。《隋书.地理志》载:“富平,旧制北地郡,后周改为中华郡,寻罢,有荆山”。古怀德县的中华原,即联结有如今的三原县、富平县、阎良区这一片。关中留下许多“华”字头的地名山名。

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渭南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渭南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渭南市首届慈善大使、南湖书院名誉院长祁吉寿慷慨致辞讲到:《问道荆山》是一个哲学命题。荆山在哪里?荆山不在脚下,荆山在我们心中。哲学家说,一个民族拥有一大批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今天问道于荆山的人,就是仰望星空的人。去年在《频山论坛》,我和王琪玖教授讨论,频山是父亲山,支撑着富平人忠勇沉毅的脊梁;那么,荆山象征着什么?我以为,荆山像父亲的肩膀,承担着使命,寄托着希望,任中南、李问圃、惠志刚、何本善,嘉惠后学,皓首穷经,老骥伏枥志千里,薪火相承开新风。他们点燃的是文化的火种,他们称得上是新时代的文化愚公,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这里,五千年前的先民仰望星空,铸鼎铭刻文明;在这里,五千年后的我们寻觅前路,重构文化基因。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仰望中汲取智慧,在寻觅中开辟新境。

最后,我用鲁迅先生的诗句与大家共勉,“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光阴如涛荡泥土,砥柱触天立中流。”荆山在呼唤,荆山在期待,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让我们在回望中守定根脉,在创新中追求永恒。

陕西三秦出版社原总编、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富平人》文化顾问李郁以一种儒雅学者的严谨态度讲到:当我站在荆山塬上,便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压抑,这里曾经是重要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当我站在荆山塬上,便被一种历史的神秘感所吸引,这里是黄帝传说的重要基地;当我站在荆山塬上,便被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所驱使,这里是研究富平上古历史弘扬中华文明的新起点。

荆山是富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大事件。弘扬中华文明,复兴富平文化,就从这里开始。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富平的历史遗迹有多少难以计算,但盘龙湾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冉冉升起。而黄帝铸鼎的传说直接把富平的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效地直接关联起来。

黄帝是上古五帝之首。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渭河流域、黄河流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炎帝部落及其农耕等方面的经验,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黄帝统一各部;种植五谷;发明文字,推行教化;建立古国体制;实行农业、牧业、手工制作综合发展。黄帝之时,有农耕畜牧作为生活基础,特别重视发展纺织、制作陶器等手工制作,发明了冶炼,开始使用金属工具,能够制造铜鼎、刀箭;建造宫室、屋舍,制造舟车等。铸鼎原的历史传说便是基于黄帝和大禹一统天下大局势之下。

富平处于华山为中心的秦晋豫华夏文明形成的核心区,富平盘龙湾文化遗址正式庙底沟类型,其遗迹对应此的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我们的研究方向也正在于此,富平的史前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研究重视,弘扬发展。

会议高潮是邀请98岁的和本善老先生上台讲话,他口齿清晰,头脑清楚,把黄帝铸鼎及华胥氏的关系娓娓道来。

三、文明之争

据我所知,皇帝铸鼎地目前争论最大的是河南的灵宝与陕西富平荆山之间。而河南人起身早,动手快,宣传广,立名强。谁都知道,河南人把皇帝,老子,伏羲的出生地都认到他们名下,在大力的宣传,推进文旅项目。

历史基本认证,炎帝和皇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期,炎帝以后称为文明时代,皇帝称为人文初祖。

文明时代的几个标志是十分重要的,其一是社会国家的形成,有城池,有军队,有管理队伍和疆域,这样族群才能稳定繁衍生息;其二是文字的形成,仓吉造字的历史及发展,这样才能统一语言和表达,能够进行一系列社会活动。其三生活方式的形成,后稷农耕,生产工具出现,农耕及栽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养殖品种的扩大和使用,食物的加工和储存。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是蛋白质的摄取和利用,这与同时代的物种进化,形成了天壤之别,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其根本原因是火的利用,食物经火烤制,人类对蛋白质有效利用,促进大脑的生长与进化,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猿人头盖骨大容量的重要性了。

而荆山之中的盘龙湾遗址发现说明,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冉冉升起,而黄帝铸鼎的传说直接把富平的文明史与中华文明起源有效地直接关联起来。

富平处于华山为中心的秦晋豫华夏文明形成的核心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原点,富平的史前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研究重视,弘扬发展。

令人欣喜的看到闻双全老先生矢志不渝的挖掘、论证盘龙湾遗址遗迹,并从诗经论证漆沮河先民的文明起源;还有一批耄耋之年老先生在考证,在呐喊。

学术界广泛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是距今5500—5000年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出现了犁耕和大规模的稻田,良渚古城出土的大量礼器说明文明水平。同时代灵宝铸鼎原遗址群发掘,其规模和出土礼器也印证文明的起源。就连权威的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中华文明史中只字没有提到炎黄二帝的历史贡献,更没有提到富平盘龙湾遗迹的文明证据,许多的权威大牛更是从东夷古代文明来抹杀周秦汉唐文明。更有甚者,提出陕西帝王将相从古到今的个人英雄,淹没了天下大众创造才能。陕西乃至富平,历史及现在给国家的重大贡献,本应彪明史册,但却引来抹杀与侵占。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论述我国早期文明五大代表性遗址的篇幅中,把河南的双槐村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列入,也就是我昨天乘车经过的地方。有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和汾河岸边的陶寺遗址,却把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忽略不计,这可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史前城扯,规模远超同期的良渚、陶寺遗址,使人难以接受和理解。陈星灿先生在巜中国考古百年成就》中总结道,距今5300年前后,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社会快速发展,启动了文明化进程。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古国”阶段,红山古国是神权、军权、王权的相互结合,仰韶文化古国则是军权、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

试想。这时候王权国家出现,谁能比过轩辕黄帝,而拥有军权的谁能有黄帝大战炎帝,涿鹿之战杀死蚩尤的丰功伟绩。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共主的国家。他发明田亩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播百谷草木,发明了鼎和铜镜,建立三纲五常的礼仪法律,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建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制黄帝内经预防和治疗疾病。这些完全概括了军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但不可否认,黄帝一生循环征战中原,晋豫鲁陕留下决战的城池和根据地遗迹是理所当然的,难道石峁遗址黄帝没有住过?难道陶寺遗址黄帝没有镇守过?

难道黄帝东出潼关路过灵宝没有歇息过?但黄帝在富平荆山原铸鼎过程史书上说的很明白,《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又“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随上者七十余人,尤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这段话主要是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成了象征天地人的三件鼎,然后仙去。后部分虽然神话色彩很浓,但至少说明黄帝在这里铸鼎,从铜的来源到铸鼎地点再到鼎的名称都明白无误,且无任何神话成份,有一定可信度。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1956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一件铜片。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一种观点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另一种观点则对此发现持有疑问。纲鉴易知录》卷一《五帝纪》也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又引《一统志》说:“河南阌乡县南二十五里有铸鼎塬。”《阌乡县志》说:“黄帝庙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塬,有唐王颜碑铭。”

又说黄帝“都于轩辕之丘,在位百年,后铸鼎成,升仙于荆山之阳。故邑南……有黄帝陵。”现灵宝市西20公里的铸鼎塬上有黄帝陵(黄帝衣冠塚)。原基址占地40余亩,今重建有门阙、献殿等建筑。此地保留的唐《轩辕黄帝铸鼎塬碑并序》碑,使铸鼎塬位置得以确定,后代所建的黄帝陵寝建筑也正座落在仰韶文化遗址上。铸鼎塬面积约为16万平方公里。其南边传说是黄帝炼铜的炉底村,西边大湾沟是鼎湖,南边秦岭诸峰有荆山、蚩尤山等名,还在荆山上发现有铜矿。

更为重要的是在铸鼎塬一带分布着16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北阳平遗址达90余万平方米,西坡遗址近40万平方米。可证当时黄帝氏族人丁之兴旺,聚落之繁盛。调查者认为:“据《史记》等古文献记载,这一带是黄帝铸鼎象物,最后升仙的地方,这里与黄帝有关传说丰富而集中。随着在这里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必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探索仰韶时代青铜冶铸技术存在的可能性以及黄帝文化研究的深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荆山铸鼎”出自于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为:“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及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

又据《左传》载:“禹铸九鼎于荆山。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这就是我国古代“黄帝铸三鼎”“大禹铸九鼎”的传说。一般认为,黄帝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大禹铸九鼎,天下分九州中华称“九州”便是因大禹铸九鼎而称的。

关于黄帝铸鼎的荆山,存在多个版本的传说和地点。一些地方为了纪念黄帝铸鼎的历史,可能会将自己的某座山命名为荆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真正的黄帝铸鼎的荆山。

国内有多个地方被称为黄帝铸鼎的荆山,包括阎良、富平、三原共管的关中荆山,以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的荆山。

关中荆山:位于陕西省中部,由阎良、富平、三原三个地方共同管理。这一地区的荆山被认为是黄帝或大禹铸鼎的地方,已被史学界和考古界所公认。

河南荆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约80公里。这里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区。

这两个地点都说与黄帝铸鼎的传说密切相关。

《尚书·禹贡》中并未提及灵宝的荆山,这表明在战国时期编纂的地理著作《禹贡》所划分的九州中,并不包含现今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的荆山并不是叫“荆山”。

《尚书·禹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它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这些州域的划分反映了当时学者对于统一国家的政治理想和规划。《禹贡》中提到的荆山位于陕西三原县西北,而非现今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的位置。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在《禹贡》成书的战国时期,灵宝的山并非叫《尚书·禹贡》中所指的荆山,而是后来改的名字。

所以真正黄帝铸鼎的荆山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境内的荆山原。

而更未具体的说法是:“黄帝在荆山(今嵯峨山)脚下采首山之铜,并纳荆山灵气,取谷口之水,用乌日之火种,以火神祝融司炉,历时九九八十一日铸成宝鼎。黄帝得到宝鼎一尊,名为“宛朐”。那鼎高达数丈,闪闪发光。黄帝共铸铜鼎三座,分别命名为“天”、“地”、“人”,高达一丈三尺,中间可容纳十石谷物。那鼎的形状像龙腾云一般,周围绘以百神螭兽,非常壮观。上面刻着“真金作鼎,百神率伏”八个大字,据说镇住了方圆百里的神怪。黄帝宝鼎铸成后就考定星历,创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又制节气,使民人顺应农时,播百谷,果然,粮食丰收,五谷丰登。传说黄帝经过20天推后登天仙游,活了380年。黄帝升天的时候,有巨龙垂着胡须迎接他。百姓见黄帝升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的胡须哭叫,泪水流满了铸鼎而挖的几个大坑,所以那地方就叫“鼎湖”,黄帝的弓掉在地上化作一座山就是桥山,百姓及小臣们就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此处,就是现在的黄帝陵,黄帝铸鼎的传说到处都有,广东肇庆也有一个黄帝铸鼎的故事。虽然故事很有神话色彩,但隐藏了一段黄帝南巡的故事。

不管几个地方在争论黄帝铸鼎的归属,但富平有绝对的优势,只不过是挖掘和考古滞后罢了,我们富平人,任重而道远。随着这次“问道荆山论坛”大张旗鼓的进行,必将鼓舞起富平人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一场催人奋进的大风,是掀起考证黄帝铸鼎源头的大风,随着考古的深入和扩大,中华民族文明拂晓的曙光,必定是从荆山升起来的。

就像我来中华郡来领奖一样,大风吹来,一路艰辛,让我们乘上这次“问道荆山”学术大风,创造富平的远古和未来的辉煌吧!

作者简介:李胜利,富平庄里人,高校科研人员,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有百十篇论文发表,获多项省部级奖。

来源:富平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