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6日,当地时间早上5时50分,“星舰”第四次试飞,尽管损失了许多瓦片,襟翼也受损,但星际飞船还是实现了助推器和飞船双双软着陆,完成了火箭回收任务。
星舰今晚又烧破了!
6月6日,当地时间早上5时50分,“星舰”第四次试飞,尽管损失了许多瓦片,襟翼也受损,但星际飞船还是实现了助推器和飞船双双软着陆,完成了火箭回收任务。
此新闻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原来, 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在搞火箭,而且这也是迄今为止推力最大的火箭,也是人类第一种可以完全被回收的火箭。
消息很快占领了各大网络平台,但很快又被全部撤下热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直播画面显示,最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以及飞船集成系统进行第四次试射。
从视频中不难看出,这次星舰的飞行路线和前几次相比基本上没啥变化,都是从德州南部发射,半路上,依旧是超TM重助推器,然后与星际飞船兵分两绺,助推器先着陆到墨西哥湾,飞船则继续飞到印度洋再降落。
唯一一点不一样,虽说轨道一样,但这一次马斯克直接把进度条拉到“火箭回收”的部分,而这样做的目的也就两个。
一个是让超TM重助推器在降落时减速,从而实现软着落,好为回收它做准备,而另外一个目的则是把握好“方向盘”,让星舰飞船受控进入大气层,也为回收飞船做铺垫。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前就是因为点着13台发动机,有一半多中途全部熄火,还没有发挥作用就已经不听使唤,从而导致推力不足,最终直接坠入海底。
好在这一次,推力十足,不再像上一次试飞,在发射2分40秒后,“星舰”重返大气层过程中SpaceX与其失去联系,任务提前结束,“星舰”丢失,现如今也算是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离将人类送上火星算是不远了吧。
标配
现在火箭和航天器是各国航天发射任务中的“标配”,我国在航天领域中属于前列,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神舟载人飞船、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等等。
星舰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发的大型运载火箭系统,自成立以来,任务就是研制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货运载人航天器。
该公司在美国航天局NASA的支持下,SPACEX公司快速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地面试验和发射试验,虽然试验中屡次失败,还一度使得SPACEX公司面临破产边缘。
只能说,马斯克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比较的。
从2008年到2020年,经过上百次的迭代测试,该公司逐步掌握了载人飞船的降落伞溅落回收技术,以及猎鹰9号运载火箭的反推垂直着陆技术,最终还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为了节约成本,马斯克还降低了航天发射成本,从而接了大量商业航天订单,不得不感叹一句,航天研究真不是一般的烧钱。
航空航天被称为工业文明的皇冠,早在2019年,美国太空网就报道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接受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登月计划中就表示,2024年宇航员上月球大约需要300亿美元。
当时太空网的报道中认为,这个方案“很便宜”,而我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则对于科技日报的记者表示:“这笔钱可能不够。”
虽说到现在美国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但足以说明,航天事业是耐心资本。
而这种资本不能急于一时,更是看中未来的价值。
按照马斯克的规划,一旦星舰成熟,SPACEX 的入轨质量将占全球的99%,是其他家总和的100倍。
马斯克公司在近三年的营收实现了连续翻倍增长,从2021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87亿美元。
2023年期间甚至还实现了季度盈利,成为该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绝对的科学技术优势面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竞争力,或许连美国政府也没有想到,马斯克能够“生产”出火箭。
只能说,星舰团队还是牛的,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火星移民,压力要给到了马斯克了。
2024年宇航员上月球约需300亿美元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8日 来源 : 科技日报
马斯克:“星舰”超重型火箭助推器软着陆成功潇湘晨报2024-06-06 23:05北京
首次完成!马斯克:软着陆成功环球时报2024-06-06 23:46北京
深夜重磅!刚刚,“星舰”第四次试飞,成功!马斯克:巨大的成就红星新闻2024-06-07 07:43四川
来源:爱笑的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