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尖革命根据地重要创建者朱育祺的悲壮人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01:30 2

摘要:朱育祺,号超云,又名义佑,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陈汉沟三合桥村头屋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2月,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安庆分校短训班学习。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6月,以“私通共匪”为由,被国民党宿松县政府拘捕并监禁3个月。1935年12月

文/欧阳青

朱育祺,号超云,又名义佑,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陈汉沟三合桥村头屋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2月,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安庆分校短训班学习。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6月,以“私通共匪”为由,被国民党宿松县政府拘捕并监禁3个月。1935年12月下旬,参与创建宿松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担任“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1936年2月,担任整编后的红28军第6路游击师师长。1937年2月,在湖北黄安县七里坪集训时,受极左路线的迫害,被错杀。1951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平反历史沉冤,朱育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5年秋,旅居赣北九江的朱育祺,以做小生意为掩护,联络外地革命者,蓄势待发。与此同时,他密切关注着家乡罗汉尖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

鄂豫皖红28军便衣队在队长汪少川带领下,配合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派出的宣传干事朱国栋,把30余名红军伤员送到安徽宿松西北部罗汉尖脚下的黄山村周屋养伤。黄山村的群众积极护理,为伤病员洗衣做饭,帮助红军筹措物资和经费。红军便衣队进行游击活动,发展地方武装。汪少川首先联系了黄山村的地下党员吴应典,又通过吴应典分别联系了黄山村的吴席中、朱赛英,八斗村的廖永亮和蕲春的张寿焱,组成地方便衣队。

初冬,第三次重建的红28军在半年多时间里,驰骋皖西鄂东,转战峻岭丘陵,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创建了新的小块游击根据地。红28军政治委员高敬亭再接再厉,在红82师从湖北蕲春出发途经罗汉尖时,命令该部留下一个连,配合汪少川便衣队一起开展工作,创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

朱育祺任命朱礼仁为区主席的委任状

于是,红244团3连连长李发之奉命率领70余人化整为零,分散游击。有的化装为山民,有的化装为农户,有的化装为做小本生意的,配合便衣队在赵岭摘子庵、黄山周家屋、蕲春石榴树一带活动。红3连各小队分头发展了赵岭村的何宝童、何宝床、苏能支、苏仁之、苏仲书、汪焱山、赵旺民、赵训庭等人,弄到5支土枪、8把刀矛、2支手枪,补充到汪少川组建的罗汉尖地方便衣队。两天内,便衣队镇压了两个民愤极大的乡霸,没收了一些土豪的财产。红3连和便衣队在黄山村周屋驻扎了一段时期,遂转移到罗汉尖古庙一带分散活动,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11月底,陈汉沟进步青年朱国璋从客居的江西九江回老家探亲,还专门上罗汉尖拜谒早年的师傅舒道元。其实,他这次回乡主要是受堂兄朱育祺之托,观察家乡的“闹红”之事。

当夜宿于古庙时,朱国璋巧遇也在古庙借宿的李发之连长一行。李发之率3连因为在罗汉尖这一带分散进行游击活动,不方便住老乡家里,所以常常带一两个班来古庙借宿。李发之主动与朱国璋聊天,发现他憎恨国民党军的“清剿”,支持红军的打土豪分田地。李发之进一步启发帮助朱国璋认清形势,唯有推翻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劳苦大众才能翻身得解放。当夜,李发之和朱国璋谈得很热烈,都决心干一番大事业。

李发之说,红军想在罗汉尖地区建立一支抗日游击队,希望朱国璋积极参与。朱国璋听后很兴奋,表示赞同。谈到挑头组织,朱国璋称自己不懂军事,可推荐黄埔军校出身的堂兄朱育祺回来带兵。李发之问,你堂兄在哪里?朱国璋说,在九江。李发之说,可邀他回来组织部队。接着,谈到武器装备,李发之表示,需请示上级,帮助解决。最后,双方约定,3天后再见。

第二天,李发之下山与汪少川讲述了巧遇朱国璋的情况。汪少川说,从掌握的信息看,朱国璋在罗汉尖一带群众中有一定的声望,其堂兄朱育祺是早期秘密共产党员,曾因参与革命活动而引起当地反动势力的盯梢。1932年6月,国民党宿松县政府以“私通共匪”为由,派兵拘捕并监禁朱育祺。在狱中,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威胁利诱,严守党的机密。经家中亲人四处托人说情,3个月后得以保释,从廖河坐竹排,过二郎河,赴鄂东黄梅,摆脱了敌人的跟踪。

汪少川、李发之统一了看法,对朱国璋和朱育祺开始认可,就向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汇报了情况,同时电报请示高敬亭。高敬亭作出指示:需要一个当地领头的人,可成立红军独立总队,发展一个人就发给一支枪。3天后,李发之上山来,又与朱国璋见面,传达了上级指示,进一步明确组建部队的细节问题,并敦促朱国璋尽快回九江,与朱育祺取得联系。

12月7日一早,已回九江的朱国璋和朱育祺一起,简单地打点行装,兴奋地踏上了返回故里之路。进得陈汉沟三合桥村头屋家里,朱育祺与母亲、妻子叙及离别之情。谁知,第二天上午,来了一个班的红军竟将朱育祺从家中抓捕而走。朱育祺的母亲一下子愣住了,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家,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红军抓走,哭得呼天号地。朱育祺的妻子汪三妹也抓住婆婆的手臂,暗自落泪。从朱家所在的桥头屋到罗汉尖十来里的山路上,“活捉朱育祺”和“打倒朱育祺”的口号声不绝于耳。不少乡邻故旧亲眼看见了朱育祺被捉的情形,许多陌生的路人避在路旁惊奇地观看。此后一连数日,陈汉沟的老百姓议论纷纷,说村头屋的朱育祺刚刚到家就被红军捉上罗汉尖去了,可能与外地的土豪劣绅有勾结,也许跟国民党有什么瓜葛。

其实,这都是李发之和朱国璋事先设计并征得朱育祺同意的方案,即按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描述的方式将朱育祺“捉拿上山”,以此来制造假象,说朱育祺是与土豪劣绅有来往的“坏人”,意在掩人耳目,尤其是迷惑欺骗敌人,达到保护朱家亲人的目的。

朱育祺和朱国璋上了罗汉尖以后,立即与汪少川、李发之见面商议成立红军独立总队的事宜。见多识广、思想敏锐的朱育祺提出组建“抗日救国军”,并摆出了理由。因为在不久前的11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陕北发表《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我们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所以,我们对外何不依靠这个大背景为支撑,打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旗号,发动群众,鼓舞人心,报名参军,壮大队伍?汪少川、李发之都觉得有道理,予以赞同,并商讨队伍拟任领导人的名单。随后,他们向中共皖西特委和红28军党委请示汇报,得到了肯定与批准,对内称罗汉尖红军独立总队,对外称“大中华抗日救国军”。

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兵工厂旧址

1935年12月19日,“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罗汉尖宣告成立,朱育祺任司令,吴炳荣为政委兼参谋长,李发之、朱国璋、梅景先为副司令。司令部设在罗汉尖山顶古庙里。与之相适应,中共皖西特委决定成立中共宿松县委,批准陈启元为书记。同时,上级拨给活动经费数百元。

从此,宿松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正式开辟,朱育祺成为重要创建者之一。

1923年8月,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才生吴景澄,受聘到宿松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任教,给学生们带来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安庆学生》等进步书刊。第二高等小学又称柳坪长溪山万寿庵高等小学,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在整个陈汉山区很有名。16岁的朱育祺作为三年级学生,头脑聪明,加上勤奋好学,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事物快,所以对上述马克思主义书刊特别喜爱,阅读时如饥似渴。吴景澄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时,很快把朱育祺等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吸收加入类似于革命进步组织“新民学会”一样的“同德会”。

1924年春,吴景澄利用寒假,以开设英文补习班为名,成立“共产主义学习小组”。朱育祺和同学廖瑞荣、王友梅、吴炳荣等成为小组成员。学习小组集资购买了《民众课本》,在学校附近的风古屋和保障湾创办两所农民夜校,通过识字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7年2月,随着大革命高潮的来临,挥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7军1师和2师从鄂东黄梅挺进宿松。此时,血气方刚的朱育祺踊跃参加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在群众示威游行中带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口号。3月初,北伐军攻克安庆,迫使直系军阀陈调元部2万余人投诚。朱育祺被保送到黄埔军校安庆分校短训班,学习先进的军事知识,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生机蓬勃的大革命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朱育祺冒着危险回到家乡陈汉山区开展革命活动,担任了中共宿松县西三区党部工农民主政府武装委员。4月21日,西三区党部由王友梅主持在罗汉尖柳坪街头大河边召开山区人民讨蒋大会,朱育祺和山区民众2000多人参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群情激愤,“打倒蒋介石、打倒卖国贼”“为四一二殉难烈士报仇”“向杀人凶手讨还血债”的口号声震撼山谷。

1929年初,朱育祺结识了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到太湖、宿松、望江一带开展建党工作的中共党员甘信元。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革命活动,朱育祺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同年8月,在甘信元介绍下,朱育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2月,中共宿松支部改为宿松特支,下辖3个支部,朱育祺担任陈汉支部书记,在罗汉尖一带开展公开的革命斗争。

1932年底,朱育祺离开罗汉尖,赴湖北黄梅、江西九江等地,由公开斗争转入秘密革命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革命斗争磨炼,朱育祺的政治品质大大提高,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35年12月受命担任“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之后,完全由秘密走向公开,挺立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潮头。

朱育祺首先确定“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织架构和辖区范围,下设3个大队:朱国璋兼任第1大队大队长,负责黄梅一带;马友堂任第2大队大队长,负责陈汉沟一带;吴应典任第3大队大队长,负责蕲春、宿松交界一带。第3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廖鉴钦、廖景钦任中队长。

接着,他们公开打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旗号,颁布告,亮口号,发放“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志愿救国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具体采取亲串亲、邻串邻的方式,壮大队伍。不出两个月,报名者遍及鄂东蕲春、黄梅和皖西南宿松三县,包括大批农民、手工业者、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古庙里的和尚,甚至改邪归正的反动武装“猎户队”队员,报名者达1000人以上。踊跃报名参军者或是自带土枪,或是自拿戈矛,或是自取铁叉,阵势蔚为壮观。为根据地提供支援活动的群众有600余人。后来,组建起一支400余人的正规部队。尔后,他们积极发展地方组织,在陈汉山区的邱山、龙河、黄山、苏岭、阳崖、恶石冲、鹅坡、葛婆山等地建立乡村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成立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朱育祺任主席,胡永寿、吴炳荣任副主席。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建以后,朱育祺注重部队的思想建设,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宣言》;加强组织建设,鼓励部队骨干和模范青年入党入团;用红色歌谣鼓舞指战员的士气,如:“星火燎原遍山乡,罗汉尖上建武装。送子参军上战场,消灭日寇野心狼。”“石榴开花心里红,青年同志当英雄。坚决斗争是出路,参加红军最光荣。”“江山应用头颅得,国史须凭热血修。愿我青年齐奋进,同伸铁臂护金瓯。”等等。

为了解决部队物资供应问题,促进部队正规化建设,朱育祺组织人员筹措军粮,搭盖军棚,修操场;创办兵工厂,自制火药、罐子炮和大刀、长矛;建造被服厂,织造军服、军鞋、绑腿带等军用品。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朱育祺加强军事训练,指战员们不惧风霜雨雪,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筑工事,设关口,练进攻,布防守。山头红旗招展,红军声威大震。

1935年12月下旬开始,朱育祺指挥“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进行最初的战斗,积极配合红28军244团3连和红军便衣队,狠狠打击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反动武装,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减轻主力红军的压力,成为活跃于罗汉尖地区的一支革命生力军。

素有“大别南来第一峰”之称的罗汉尖,主峰海拔1015.5米,方圆百里,群峰耸立,林木茂盛,沟壑纵横,地势峻险,加上地处大别山南麓的鄂东蕲春、黄梅,皖西南太湖、宿松四县交界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罗汉尖因地势险,山峰高,对进攻的敌人而言是难攻也难守,而对熟悉环境和地势条件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来说却是可守可攻还可退。处在半山腰的卡子门,始建于元末明初,又名观音卡,夹在两峰之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朱育祺就在卡子门设立瞭望哨,用望远镜能观察四周很远的动态。

国民党皖西南六县(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保安团的3个大队进驻宿松,对罗汉尖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望着壁立万仞的观音卡,敌人惊掉下巴,寸步难行。而“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侦察中队的战士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如履平地,跟红军便衣队一起不是袭击敌人的辎重队,就是抓舌头搞情报,有时还穿过人迹罕至的野坡草洼,抄近道捣毁敌人的指挥所,搞得“清剿”的敌人风声鹤唳、心惊胆战。

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朱育祺率“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割据罗汉尖山区,屯兵集粮,训练备战,雄视群峰,俯瞰长江。指战员们冒严寒,踏冰雪,踏青石板路,跨古井河道,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拖住了鄂东土顽程汝怀的部队,从而减轻了主力红28军的压力。

与此同时,朱育祺注重扶持乡村建立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此外,他还组织文艺骨干谱写了《抗日救国军进行曲》,作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歌,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歌词写道:“同志都是工农兵,大家来革命。红旗满天下,艰苦奋斗救国军。还我自由权,取消不平等。阶级革命谋出路,打倒土豪与劣绅……”

1936年1月29日是农历正月初六,红28军政委高敬亭亲临罗汉尖视察,朱育祺率“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列队迎检。高敬亭对朱育祺利用罗汉尖的险要山势进行有效布防予以肯定,对“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严整的军容军姿予以表扬。接着,他登山涉险到卡子门,召开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朱育祺认真汇报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筹创与建设,战斗与工作。高敬亭充分肯定了部队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巩固根据地的意见。会后,高敬亭专门检阅部队,对“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全体指战员发表演说,勉励大家严守军纪,爱护群众,加强训练,抗日反蒋,提高战斗力。临走,高敬亭又指示红28军拨给“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长枪10支、手枪1支。

2月5日,朱育祺指挥“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先后进行了攻打黄梅县孔垄自卫团、太湖县蛤蟆石自卫团两次战斗,俘虏敌人20余人,缴枪20余支。特别是智取蛤蟆石一战,堪称传奇。当时,朱育祺率部化装成敌第25路军,派两名尖兵为前锋,大摇大摆地走向敌自卫团团防驻地。站岗的自卫团士兵发现后举枪射击,我两名尖兵大声说:“我们是25路军,在后面剿匪来,十分辛苦。你们不迎接,还开枪打我们,是何道理?”自卫团士兵信以为真,放松警惕,收枪迎接。结果,战士们顺利进入敌人营垒,并趁机解除了敌人的武装。“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不费一枪一弹消灭敌人,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神兵”。

2月7日,根据高敬亭的提议,朱育祺委派朱国璋赴九江建立交通站。交通站的任务:一是与朱育祺原在九江结识的一些熟人取得联系,动员他们参加“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二是设法购买枪支弹药,以充实部队的武装。

2月8日,国民党宿松县政府派遣保安队与地主武装“猎户队”查抄“救国军”家庭、迫害“救国军”家属,企图动摇“救国军”军心,吸引“救国军”下山回援。但朱育祺意志坚定,率部不为所动,使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敌人不甘心,又调集黄梅、宿松自卫团和陈汉“猎户队”,在国民党25路军10师一部增援下,共数千人,向“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驻地罗汉尖实行三面围攻。东路为敌人主力第25路军10师一部,经廖河上阳崖,从罗汉尖正面进攻;北路以陈金旺为首的陈汉“猎户队”,从长春庵出长河卡,经珠宝寨和苏岭,由黄山直插罗汉尖的左翼;南路以宿松自卫团团长邓效东、二郎区区长吴建中为首的自卫团,从二郎河出黄梅塔儿畈上邱山,直攻罗汉尖的右翼。

拂晓时分,敌人展开攻势,一步步向山顶进逼。面对激烈的迫击炮声和机枪声,还有数倍于我的敌人,朱育祺临危不惧,果断命令部队突围下山。他带领部队边打边撤,向西经蕲春方家冲撤至姜家冲一带,终于杀开一条血路,随后坚持分散游击活动。汪少川、李发之率部向正在尾追的敌人猛烈开火,一边掩护“救国军”撤离,一边掩护红军伤病员向南转移到黄梅大小坪隐蔽。

大批敌军进占罗汉尖后,杀害留守古庙的“救国军”司令部炊事员汪成修,放火焚毁7间庙宇、10余间军棚,烧毁粮食4万余斤。随后,敌人对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进行空前的洗劫,交通员吴旭初、洪群舒等被先后杀害,无数群众被捕,苏岭、周屋的民房50余间被烧毁。

短短的3个月时间,朱育祺带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配合红28军和便衣队,转战皖鄂边,沉重地打击敌人,成功开辟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权。于是,“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威大振,指挥有方、智勇双全的“朱司令”亦蜚声远近。

1936年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攻占罗汉尖后,称根据地中心的黄山村为“匪窝”,在黄山、小界岭等村落建造碉堡,驻扎下来,强制实行“五户连坐”,全面“清乡”,继续残害根据地人民群众。

红28军针锋相对,坚决反击国民党军的“清乡”行动。经研究决定,把朱育祺领导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升级为红军主力部队。2月底,“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蕲春江家冲休整期间改编为红军第6路游击师,朱育祺任师长。

此后数月,朱育祺率第6路游击师转战于鄂东的蕲春、黄梅和皖西的宿松、太湖四县,以游击战为主,奇袭敌人,威慑敌胆。

3月上旬,奉高敬亭指示,朱育祺率游击师回到宿松山区开展游击活动,配合中共宿(松)黄(梅)边区工作委员会工作,并与宿松便衣队在宿黄边区活动,继续反“清乡”,打敌顽。

3月11日,高敬亭率红28军一部进击到蕲春小麦坪,与朱育祺的第6路游击师会合,500余人的队伍齐聚山野,阵势壮观。很快,敌25路军一部约400余人就尾追而来。高敬亭与朱育祺商量后,命令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朱育祺率领正面迎敌,另一路由高敬亭自己率领迂回抄敌后路。当夜,战斗在滑石垄村打响。朱育祺的主攻与高敬亭的助攻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经一夜激战,红军打死打伤敌280余人,俘敌100多人,缴枪400多支,缴获敌所有弹药装备。此次战斗结束以后,高敬亭和朱育祺分头率部转移到黄梅五祖寺,与红28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师。第6路游击师抽调部分战士补充到红28军。

会师后,朱育祺思考,红28军来到宿(松)黄(梅)边区,兵强马壮,何不攻打驻扎在三面尖的宿松反动武装“猎户队”?于是,他向高敬亭作了汇报,得到认可。三面尖位于蕲春、宿松、太湖三县边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敌我争夺的枢纽之地。宿松“猎户队”虽然人数不多,却是国民党军的“眼线”,更是埋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附近的“钉子”,而且行动诡秘,手段残忍,破坏力强,危害极大。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第6路游击师在研究作战方案前,朱育祺师长派交通站负责人朱赛英化装侦察敌情。朱赛英是朱育祺的堂姐,出身贫寒,受党熏陶,投身革命,立场坚定。这次行动中,她以卖土黄烟的名义路过三面尖。有两名背着长枪的“猎户队”队员要赊账抽烟,朱赛英一边观察“猎户队”的布防,一边坚持说抽烟要给钱。“猎户队”队员骂骂咧咧,并让朱赛英快滚。回到驻地后,朱赛英向朱育祺师长汇报了敌情,说敌人白天防范很严,晚上的活动情况还要再侦察。第三天接近黄昏之时,朱赛英冒雨再次来到了三面尖,敌人便让她给他们做晚饭。深更半夜时,敌人已疲惫不堪,朱赛英趁雨停离开,向朱师长建议清晨时攻击最好。

3月19日晚,高敬亭在五祖寺驻地召开部队连排长以上干部会议,采纳了朱育祺提出的战斗方案,部署攻打三面尖宿松县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猎户队”老巢。次日夜晚,第6路游击师和便衣队共180余人经隘口到达陈汉沟,兵分三路出击三面尖“猎户队”。一路由朱育祺率领从朱湾进发,一路由便衣队曹发明中队长率领从柏树坳跟上,一路由便衣队队长汪少川率领从滑石垄出击。

21日拂晓前,轻车熟路的三支红军分队赶到预定位置,包围了“猎户队”驻扎地。只见伙棚炊烟袅袅,草房鼾声四起。朱育祺和汪少川指挥部队突然开枪射击,把毫无防备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死伤一片。由于朱育祺精心策划,亲自指挥,经过1个小时激战,击毙顽敌22人,活捉10余人,无一漏网。“猎户队”队长陈金旺趁乱逃到一个山崖边,绝望地开枪自杀。这次战斗,一举捣毁了“猎户队”老巢,缴获长枪30支,手枪1支,加上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战后,战士们写了一首打油诗:“好个朱师长,杀敌本领强。消灭猎户队,除了陈金旺。”高敬亭政委表扬说,朱赛英侦察到的情报,对这次战斗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一首诗,一段话,广泛流传在鄂东皖西边区。

4月2日早晨,天上细雨蒙蒙,群山被浓雾笼罩。敌人突然闯入朱赛英家中,把她抓走。敌人无论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始终没有从朱赛英口中得到红军的下落。三天后,残暴的敌人将朱赛英杀害于北浴马厂村。新中国成立后,朱赛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简要事迹入选《中华百名女英烈名录》。

4月8日,国民党宿(松)黄(梅)两县自卫队及团防队去蕲春三角山围攻红军。汪少川带领有第6路游击师融入的宿松便衣队和北冲支部,乘敌据点和碉堡空虚之机,派出两个分队,一个分队到二郎河毛庵烧毁敌碉堡,一个分队到三德桥砍断电话线,使敌通信中断;又趁敌回军之际,在大地埂打伏击,俘虏一部分敌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6月,朱育祺率游击师在湖北蕲春方家冲谭家沟与红28军会合。第6路游击师再次抽调部分战士补充到红28军82师部队。

11月初,国民党军32师一个营在湖北连续追击红28军1营和手枪团两个分队。5日,红军撤到蕲(春)宿(松)交界处,分三路隐蔽于石榴尖、打杵槎、丛山岩三处险要山头。中午,战斗打响。红28军1营3连的指战员,与手枪团的两个分队携手三面出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甚至自相射击。战斗结束,红军共打死敌军200多人,活捉12人,缴获长枪100余支、机枪1挺。战后,朱育祺鼓励陈汉山区的农民参加红军。很快,北冲、徐家嘴、五谷庙、长溪山、隘口等地参加红军的有吴泽迎、吴望和等30余人。

12月中旬,高敬亭指挥红28军一部,加上朱育祺率领的第6路游击师,500多人在蕲春龙井岸村发起战斗,歼灭敌32师187团1个营,缴获一批武器药弹。

一年来,朱育祺率最初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和后来的红28军第6路游击师,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游击战争中,有力地配合红28军和红军便衣队,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开辟、巩固、发展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在宿松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2月,红28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集中各路游击师、便衣队集训。这次集训和改编,标志着红28军在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中,坚持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大江南北开展抗日反蒋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不过,这次集训受极左错误路线的影响,把集训变成了清理,可以说是当年张国焘在白雀园进行“肃反”行动的一个重演与扩大化。一批杰出红军指挥员不明不白倒在自己人的枪口之下,朱育祺也成为其中被错杀的红军指挥员之一。

高敬亭重建红28军有功,率部转战鄂东皖西,抗击国民党顽军,打退地方反动自卫团,消灭地方土顽“猎户队”,在白色恐怖下,高举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成了鄂豫皖的绝对领导者,威望如日中天。不过,在对待自己的战友和部下犯错误问题上,他严厉有余,疑虑过度,理解不够,宽容不多。甚至因为意见不同,认识有分歧,他也不允许别人触碰自己的权威,有了搞“一言堂”的感觉。对指战员处理过重,如江求顺、余雄、罗作凡、刘正北等一批干部被清理,就连协助他重建红28军的主要助手徐成基也被降级撤职。

2月下旬,元宵节还没过,黄安七里坪天气寒冷,阴云密布。这是朱育祺遇难被“肃反”的悲惨之日。“我变卖家产,抛妻弃子,是为革命而来。我永远是党的人,党要我死我就死,但请允许我死在与反动派搏斗的战场上!”临刑前,朱育祺向军部保卫处提出了最后的要求,然而未获批准。他对身边的战友喊道:“战友们,永别了。大家一定不要因我而犹豫和退缩,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被错杀时,朱育祺刚刚30岁。

不久,红军第6路游击师全部编入红82师。朱育祺曾率领的这支红色武装继承他的遗志,跟着红28军继续转战鄂豫皖,驰骋大别山,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2月,又随红28军一起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浩浩荡荡地开赴皖中战场,开始了新的抗日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宿松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报请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朱育祺为革命烈士。沉冤平反得以昭雪之后,组织上又将朱育祺流落在民间的儿子朱继旺找到,保送到合肥烈士子弟学校读书。2019年8月,宿松县人民政府又在皖鄂两省交界的北浴乡罗汉山村建起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战斗故事,将朱育祺烈士曲折又辉煌、短暂而悲壮的一生载入红色教育基地,让后人缅怀和铭记。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来源:党史博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