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象牙化石印证古代“豫州”多象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8:33 2

摘要:郑州博物馆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馆藏17万余件文物,尤以九大镇馆之宝最为夺目。每一件镇馆之宝皆是工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带领观众触摸中原大地的文化脉搏,见证郑州“天地之中”的辉煌文明。

中原网讯 郑州博物馆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馆藏17万余件文物,尤以九大镇馆之宝最为夺目。每一件镇馆之宝皆是工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带领观众触摸中原大地的文化脉搏,见证郑州“天地之中”的辉煌文明。

郑州博物馆供稿供图

记者 左丽慧整理

唐青花塔形罐

2006年,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了两件唐青花塔形罐,现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其造型基本相同,均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44厘米,腹径18.9厘米,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时间和出土单位的青花瓷完整器。

两件塔形罐器形优雅挺拔,线条流畅。胎体坚硬,呈乳白色,釉色洁白如玉,彰显出高超的制瓷技艺。更为难得的是,青花塔形罐上还饰有精美的纹饰。一件绘有蓝彩“万”字符纹、草叶纹、牡丹纹、束花纹、蜂蝶纹等,另一件则绘有“童子击步打球”和牡丹图案。

唐青花处于中国青花瓷发展史的初创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为朴拙的工艺痕迹。我国古代巩县生产的以钴蓝料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名副其实的青花瓷器。此前,国内外唐墓、遗址或沉船中也有类似的青花瓷出土或出水,但如此体量且完整的青花瓷还是第一次被发掘出土。

可以说,这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乃至全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其出土墓葬西距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仅10多公里,也为唐青花起源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实物资料。

阝舌卣、阝舌尊

郑州博物馆藏洼刘西周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群中,“一尊二卣”铜器非常醒目。这三件器物的装饰风格、铭文极为相似,造型奇伟,纹饰繁缛华丽、精美绝伦。

其中两只卣的器形、纹饰均相同,仅大小有别。两卣均为扁圆体,盖隆起,中立一四瓣组合的四面人首钮,下腹侈鼓,圜底,低圈足。卣盖与身腹均饰大型顾首花冠龙和卷角幼龙:花冠龙顾首回望,张口叱咤,上唇上卷,下唇内翻;头生巨型带双目的戟刺形花冠,一直下垂延伸与爪齐,冠两侧饰卷角纹;躯体较短,上饰鳞纹,足短爪锐,大尾卷翘。幼龙张嘴卷唇,尖尾细身,呈下潜状附于花冠龙身后。卣颈部饰交尾连体龙纹,盖立沿、圈足及提梁上均饰双体夔龙纹。卣通体四面饰立戟状扉棱,拱形提梁两端的大耳兽首与卣颈钮环套合。

这组铜器是商周青铜礼器中典型的一尊二卣组合,二卣与铜尊协调相配。青铜卣常用于盛放一种叫作“秬鬯”的香酒。“秬鬯”是用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酒,在当时比较珍贵,一般在祭祀或赏赐功臣时才用。

出土阝舌卣、阝舌尊的洼刘贵族墓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郊的洼刘遗址,这是一处西周早期的贵族与平民墓葬区。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叔鲜为周文王第三子,周武王弟,武王灭商后,封叔鲜于管地。管叔鲜与霍叔处、蔡叔度作为“三监”与商纣王之子武庚共同管理殷地殷遗民,当时管国成为监管殷遗民的最大政治与军事中心。周公辅政时,武庚与“三监”发动叛乱未遂,管叔鲜被杀,管国废。根据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有学者研究管国位于郑州市区的西北郊一带。

第四纪更新世大象牙化石

郑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象牙化石,长度惊人,品种稀有。一根长达3.1米,另一根长为2.9米,其粗壮的米黄色锥体由根部向尖端渐次内收,尽显远古巨兽的磅礴气势。经专家鉴定,这对象牙化石属于生活在更新世中晚期的成年纳玛象,其身高可达5米。

这对象牙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70年2月,郑州市董寨村(今月季公园地铁站附近)的工人在挖掘防空洞时,意外发现疑似圆木的石头,立刻将这一信息上报给了市博物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确认其为古象门齿化石后,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由于化石深埋于防空洞内,挖掘工作开展不易,十几天才初露端倪。为确保化石完整,专家团队专门定制了两个大木箱子,采用土石整体封装的方案。由于木箱过于沉重,工人们巧妙架设卷扬机与滑轮系统,历经数日才将珍宝安全转运至碧沙岗公园——当时市博物馆的所在地。

众多化石资料和文献记载都可证明,中原地区大象众多。河南地区自古被称为“豫州”,至今“豫”仍然作为河南省的简称。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豫”就是一人牵一头象的形象,含有“象之大者”的意思。“豫州”则可理解为“多象之州”。

lly

来源:中原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