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英语“乱象”: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09:07 2

摘要: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本应是科研人员交流与展示成果的得力工具,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回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发表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合成的论文,耗费了无数个日夜。当满心欢喜地将论文投稿到国际知名

科研英语的 “疑难杂症”

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本应是科研人员交流与展示成果的得力工具,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回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发表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合成的论文,耗费了无数个日夜。当满心欢喜地将论文投稿到国际知名期刊后,等来的却是无情的拒稿通知,原因之一竟是英语表达存在诸多问题,复杂的实验过程被表述得混乱不堪,专业术语的使用也不准确,让审稿人难以理解研究的核心内容。

还有一次,在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来自国内的科研人员在报告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研究成果时,由于英语词汇量有限,无法准确表达一些关键概念,只能用简单词汇进行描述,台下的国际同行们听得一头雾水,原本精彩的研究因为语言的障碍,未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会后交流时,他也因语言问题难以与其他专家进行深入探讨,错失了许多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这些令人惋惜的案例并非个例,它们只是科研领域中英语使用困境的冰山一角,深刻反映出英语在科研表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探寻其背后的根源 。

乱象一:词汇冗长,记忆 “重灾区”

在科研领域,英语词汇的超长现象堪称一大 “奇观”。以医学领域为例,“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尘肺病)” 这个单词,由 45 个字母组成,堪称词汇界的 “马拉松选手”。初次见到这个单词时,仿佛面对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每一个字母都像是陡峭山坡上的绊脚石,让人望而却步。

当科研人员需要在论文中描述尘肺病相关的研究时,这个单词就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一位从事职业病研究的朋友曾向我诉苦,他在撰写关于尘肺病发病机制的论文时,每次写到这个单词都要反复核对拼写,即便如此,还是在初稿中出现了好几次拼写错误。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告中,他因为紧张,在念到这个单词时突然卡壳,原本流畅的报告节奏被打乱,台下的听众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这让他尴尬不已。

还有在化学领域,“dichlorodifluoromethane(二氯二氟甲烷)” 这样的长单词也屡见不鲜。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记录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时,频繁使用这类长单词,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而且,这些长单词不仅难写,更难记。对于那些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的科研人员来说,每遇到一个这样的单词,都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 长此以往,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就被这些冗长的词汇大量消耗,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度和效率,甚至可能因为单词拼写或使用错误,导致研究成果的传达出现偏差,实在是得不偿失 。

乱象二:一词多义,理解 “绊脚石”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科研领域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绊脚石”,稍不留意就会让科研人员摔跟头。以 “spring” 这个看似简单的单词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它 “春天” 的含义,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然而在科研领域,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样。在机械工程领域,“spring” 常表示 “弹簧” ,是机械装置中不可或缺的部件,用于储存和释放能量,起到缓冲、复位等作用。如在汽车的悬挂系统中,弹簧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分析悬挂系统时,需要精确计算弹簧的各项参数。在物理学中,“spring” 又可以表示 “弹性”“弹力” ,用于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以及这种恢复过程中产生的力。

再看 “power” 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它常被理解为 “力量”“能力”“权力” 。在科研领域,其含义根据不同学科和语境有着细致的区分。在电学中,“power” 表示 “功率”,是衡量电能转换速率的重要物理量,如一台电机的功率决定了它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输出的机械能大小,对于电气工程师来说,准确计算和选择合适功率的设备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在力学中,“power” 可表示 “力”“动力” ,描述物体运动或做功的能力,如发动机的功率体现了它为车辆提供动力的强弱 。

我曾听闻一位化学专业的同学分享他的经历,在阅读一篇关于催化剂研究的英文文献时,文中提到 “activation energy”,他起初将 “energy” 简单理解为常见的 “能量” 含义,可在深入研究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部分时,却发现逻辑不通。后来经过查阅专业资料和请教导师,才明白在催化领域,“activation energy” 指的是 “活化能”,是一个特定的专业概念,与普通的能量概念有所不同。这种一词多义的情况在科研文献中屡见不鲜,科研人员在阅读和撰写文献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甄别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 。一旦误解,就可能导致对研究内容的错误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后续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环节引发连锁反应,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乱象三:术语难产,发展 “紧箍咒”

在科研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新术语的创造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英语在这方面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概念、技术和理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到生物科技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从量子物理领域的量子纠缠现象,到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型超导材料,每一个新的突破都需要与之对应的精确术语来进行描述和交流 。

英语在应对这些新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新的概念出现时,英语通常只能通过组合已有词汇或者创造极为复杂的新词汇来表达。以 “虚拟现实” 为例,其英文表述为 “Virtual Reality”,是由 “virtual(虚拟的)” 和 “reality(现实)” 两个单词组合而成;“人工智能” 的英文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同样是 “artificial(人工的)” 与 “intelligence(智能)” 的组合 。这种组合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达新的概念,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组合词往往冗长繁琐,在书写和口语表达中都不够便捷 。而且,当多个组合词同时出现在一段文本中时,容易使句子结构变得复杂混乱,增加理解的难度 。

更糟糕的是,当遇到全新的、没有相关词汇可借鉴的概念时,英语创造新词汇的过程就变得异常艰难。新造的词汇不仅冗长复杂,而且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难以被广泛接受和记忆 。比如,在描述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时,英语可能会创造出类似 “nanocomposite with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 and tunable optical properties(具有分级纳米结构和可调光学性质的纳米复合材料)” 这样冗长的术语,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要准确记住这样的术语并在交流中正确使用,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

与英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文在造词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灵活性 。以 “高铁” 为例,它是 “高速铁路” 的简称,简单两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种高速运行的铁路交通方式,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方便记忆和传播 。再看 “蓝牙”,这个名称巧妙地将原本抽象的无线技术形象化,让人一听就能联想到其无线连接、便捷传输的特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

在生物科技领域,“基因编辑” 这个术语精准地表达了对生物基因进行修改、调整的技术核心,清晰明了 。“基因” 是生物学中已有的概念,“编辑” 则是一个常见的动词,两者组合在一起,既准确传达了新技术的本质,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这种通过已有字词的合理组合来创造新术语的方式,使得中文能够迅速、准确地跟上科研发展的步伐,为科研人员提供简洁、高效的交流工具 。

破局之思:汉语能否成为新希望?

面对英语在科研领域的种种乱象,我们不禁将目光投向汉语,探寻其在科研表达中的独特优势,思考汉语在科研工程领域推广使用的可能性与挑战。

汉语的简洁直观在科研术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 “光合作用” 为例,短短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复杂过程。“光合” 二字,直接点明了该过程与光和合成的紧密联系,让人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其英文表述 “photosynthesis”,由多个音节组成,记忆难度较大,且从单词本身难以直接理解其含义 。在生物学领域,“细胞”“基因” 等术语同样简洁明了,“细胞” 形象地描绘了生物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微小、独立的特征;“基因” 则简洁地指代了携带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这些术语在科研交流和文献撰写中,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

汉语的灵活组合能力,使其在应对科研领域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在信息技术领域,“人工智能” 这一术语是 “人工” 与 “智能” 的巧妙组合,清晰地表达了通过人工手段实现智能的概念,让人们一听便知其核心要义 。“大数据” 也是如此,简单两个词的组合,生动地描述了大量、复杂、多样的数据集合及其相关技术和应用 。近年来热门的 “区块链”,“区块” 和 “链” 的组合,形象地展现了这种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这些新术语的产生,无需创造全新的字词,只需将已有汉字进行合理组合,就能准确表达复杂的概念,既方便记忆,又易于传播 。

汉语不仅在形式上具有优势,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科研提供了独特的思维视角 。中国古代的 “阴阳五行” 学说,虽然源自哲学和传统文化领域,但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对现代科研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 的概念贯穿始终,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这与现代医学中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稳态的研究有着相通之处 。在材料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从五行学说中关于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中获得灵感,探索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与协同作用,为开发新型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汉语在科研表达上的优势毋庸置疑,然而,要在科研工程领域广泛推广使用汉语,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国际科研环境中,英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科研交流体系和学术规范,改变这一现状并非一蹴而就 。许多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以英语为主要发表语言,科研人员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交流机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英语水平,用英语撰写论文 。而且,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教育体系也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培养了大量习惯用英语进行科研思考和交流的人才 ,这使得汉语在科研领域的推广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

汉语自身的复杂性也给其推广带来了一定困难 。汉字的书写和发音较为复杂,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汉语的语法虽然相对灵活,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规则和表达方式,需要学习者花费时间去理解和掌握 。例如,汉语中的量词使用丰富多样,“一个人”“一本书”“一张纸”,不同的名词搭配不同的量词,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常常是一个难点 。此外,汉语的多音字现象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 ,如 “行” 在 “行动” 和 “银行” 中读音和意义截然不同 。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开始设置中文分会场,为汉语在科研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汉语在科研工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科研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

展望未来:科研语言新走向

英语在科研领域的 “乱象” 已成为制约科研高效发展与广泛交流的瓶颈,而汉语以其简洁直观、灵活组合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等独特优势,为科研语言的革新带来了新的曙光 。

在科研工程领域,推广汉语的使用不仅是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与拓展,更是顺应科研发展趋势、提升科研效率与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汉语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表达工具,帮助他们更清晰地阐述研究思路、分享研究成果,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应用 。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科研界、教育界、出版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长期坚持 。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汉语在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中的应用,培养更多具备汉语科研表达能力的人才 ;学术期刊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以汉语发表科研成果,为汉语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提供平台 ;科研人员自身也应不断提升汉语素养,掌握用汉语进行科研写作和交流的技能 。

未来的科研世界,或许将呈现出多元语言共同繁荣的景象 。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为全球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见证汉语在科研工程领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书写新的篇章 。

一个建议:科研、工程领域用汉语,日常生活用英语.英语在科研、工程领域用语落后如尘肺病英语要用45字母,真是脑残行为。

来源:一粒小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