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常路镇:煎饼产业新底蕴,万里飘香“煎饼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9:18 3

摘要:近年来,蒙阴县常路镇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外部借鉴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秉承“合作办社,群众受益”的理念,成立了蒙阴县“常路煎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挖掘煎饼传统文化,打破传统模式,实现集约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融合,有力推动了传统煎饼产业的转型

近年来,蒙阴县常路镇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外部借鉴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秉承“合作办社,群众受益”的理念,成立了蒙阴县“常路煎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挖掘煎饼传统文化,打破传统模式,实现集约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融合,有力推动了传统煎饼产业的转型升级。

联合社成立于2023年1月,位于常路镇大张台村,由常路镇党委领办,总投资300万元,现有3家成员社,入社群众达150户,吸收周边群众就业80余人。研发大米、地瓜、芝麻、花生、芹菜、菠菜、胡萝卜、火龙果等新式多彩煎饼70余种,致力于打造“常路孝和煎饼”品牌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预制菜”供应基地、鲁南地区最大的煎饼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煎饼1000万公斤,年营业收入超8000万元,社员户均年增收8000元。

笃定目标踔厉行,乡村振兴“百千万”

以“百千万”为发展目标,“百”就是打造上百个优质煎饼“特产聚落”,“千”就是引导超千户村民通过“摊煎饼”实现创新创业,“万”就是实现年产优质煎饼万吨级规模,将“煎饼产业”发展纳入全镇乡村振兴规划版图。实现从“小、散、慢、粗”向“大、聚、快、精”的转变。联合社、合作社通过统一原料,统一包装、线上线下统一销售等方式,发挥合作社、联合社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将常路品牌煎饼销往全国各地。实现“政府引导,农户唱戏”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主导,搭建起煎饼产业园的资源平台,散户之间、合作社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进而奠定产业经营主体企业化、集团化发展基础,增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内生动力。

要素保障树标杆,多样营销“北上广”

随着产量越来越大,要素保障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联合社多管齐下,为打开煎饼产品销路。活用闲置土地,鼓励村党支部以村庄闲散土地、房屋或“设施农业用地”为载体,加快煎饼产业用地供给。拓宽资金来源,用好“强村贷”贴息补息政策,通过参股、合作、贷款等方式实现低成本融资。加强“三清一增”结果应用,鼓励村集体资产统筹盘活或入股运营。致力品牌打造,注册了“张台村”“常路孝和”商标,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手工煎饼团体标准”,开发煎饼伴侣、早餐包装、粗粮坚果包装等特色轻食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创新多样营销,宣传推广“煎饼花”线上线下销售,助推常路煎饼“入临、进济、进京、赴长三角”,开拓商超直供和社区团购。

煎饼产业新底蕴,万里飘香“煎饼花”

“常路大嫂”徐海霞把一斤5元的煎饼,变成花,“身价”提至100多元,附加值翻了几十倍!让煎饼花成功“出海”。研制出5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300多个城市,还出口到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不但体现了山东手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创造出新的产业价值。

随后,常路煎饼花相继在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等平台展出,《山东大姐用煎饼复刻世界名画》实现全网播放量近5亿人次,让国人和世界看到了一位沂蒙妇女的创新精神,实现了煎饼从食品到艺术品的蝶变,让低调朴素的煎饼产业成为美丽经济、甜蜜事业。(蒙阴融媒记者张冰 通讯员朱雅楠)(本稿件为蒙阴融媒体中心原创)

来源:蒙阴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