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家住西海岸新区隆和大溪谷三期的业主周杨(化名)拨打党报热线82863300反映,因邻居家的别墅改成了“轰趴馆”,自家原本安静的居住环境,如今变得喧闹不堪。
近日,家住西海岸新区隆和大溪谷三期的业主周杨(化名)拨打党报热线82863300反映,因邻居家的别墅改成了“轰趴馆”,自家原本安静的居住环境,如今变得喧闹不堪。
小区里的“轰趴馆”影响业主正常生活,该由谁来管?不少市民有着跟周杨同样的烦恼,记者深入岛城多个住宅小区展开调查。
宁静被“轰趴馆”打破
何谓“轰趴馆”?“轰趴”是英文Home Party音译,在国外多指家庭聚会;而在国内,“轰趴”作为一种新颖的聚会方式,颇受年轻人喜爱。“轰趴馆”则是指提供聚会的商业场所,是很多公司团建、亲友团聚的首选地。
记者了解到,在青岛,不少经营者租赁别墅,作为“轰趴馆”的经营场地,提供住宿、烧烤、K歌等服务。
“我当时买这边的独栋别墅,就是为了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现在,孩子晚上根本没法安心学习,老人也休息不好,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周杨告诉记者,当“轰趴馆”有客人时,高分贝的音乐声、人群的嬉闹声交织,持续到很晚,让住在附近的几户居民难以入眠。
记者在这家“轰趴馆”的招牌上看到,其对外经营同学聚会、公司年会、生日派对、家庭聚会等项目。多名小区业主反映,该“轰趴馆”时常播放音乐,声音较大。
“这家‘轰趴馆’有营业执照,已开办了约两年时间。我们多次接到其他业主反映‘轰趴馆’扰民的投诉,每次都是第一时间上门提醒,并上报社区。”隆和大溪谷三期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物业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多次联合协调,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样,在李沧区文昌渔花苑小区内,多个“轰趴馆”也引起部分业主不满。“这些‘轰趴馆’十分扰民,一些客人在院子里烧烤,油烟很大。”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可扰民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该小区一家“轰趴馆”的经营者咨询。“我们这里有台球、游戏机、影院、会议室、KTV等设施,烧烤只能在厨房里进行,否则容易被居民举报。”经营者提醒,在室外活动时不能大声喧哗。
噪音扰民问题难解决
采访中,“轰趴馆”噪音扰民是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按照法律法规,居民区有明确的噪声排放标准,但我们小区内的‘轰趴馆’经营时间往往不固定,夜间活动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文昌渔花苑小区业主李先生说。
“因为噪音问题,我们报过警,公安人员会上门提示‘轰趴馆’的顾客降低噪音,但过不了多久,高分贝的喧闹声、音乐声又会响起。而且,新一波顾客入住后又会产生新的噪音。”周杨无奈地说。
消防安全问题也受到关注。“‘轰趴馆’作为经营场所,往往人员密集,其消防设施是否完善,安全措施是否达标,我们对此有疑虑。”家住西海岸新区建邦听海西区的王女士表示。
记者从行政审批部门了解到,开展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需办理营业执照。根据2024年5月实施的《山东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在住宅内开展经营活动的,登记注册时还需提交有利害关系业主一致同意的证明材料。
而上述“轰趴馆”均在2024年5月前登记注册,当时实行申报承诺制,不需要提交周边业主一致同意的证明材料。另外,“轰趴馆”这一新兴业态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规范化经营范围表述库中并无明确界定,其具体审批事项需依据经营主体登记的实际经营范围确定。
亟须各部门综合施策
根据《山东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管理。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投诉举报,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经营场所),或者利用违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公安、消防、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法管理。
记者了解到,“轰趴馆”的经营范畴较为宽泛,融合了餐饮、娱乐以及住宿等多元业态。从法规界定来看,若“轰趴馆”内配备电子游戏机、KTV设备、台球桌或者开展桌游活动,依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应将其划定为“娱乐场所”。若馆内设有联排上网电脑供顾客使用,参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可将其归属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类别。而当“轰趴馆”提供住宿服务时,按照《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又可将其纳入旅店业实施管理。由于“轰趴馆”业态的复杂性,为其后续监管带来诸多难点。
法律界人士建议,对小区内“轰趴馆”的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综合施策。另外,“轰趴馆”经营者不能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应该主动与周边邻居沟通,采取降噪措施,制定合理的经营时间。
市民也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依法提起侵权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李沧区人民法院去年受理了一起涉及“轰趴馆”扰民的案件。最终,经多次调解,租赁房屋的被告同意拆除相关设施并停止营业,恢复其住宅使用性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许多商家将自有住房或承租房屋改造,从事民宿、‘轰趴’等业态,丰富了旅游业态,但也有可能引发邻里关系纠纷。”该案承办法官介绍,办案团队综合考虑双方利益得失,妥善化解了纠纷。
来源:青岛日报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