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品牌与书店跨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09:41 2

摘要:先是在我个人最喜欢的书店之一——位于福州路的百新书局。Bottega Veneta联合卷宗书店于上海多家独立书店及文化空间带来了特别装帧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专属陈列展示,百新书局正是其中一站。

最近连去两个书店,接连遇见两个品牌合作案例。

先是在我个人最喜欢的书店之一——位于福州路的百新书局。Bottega Veneta联合卷宗书店于上海多家独立书店及文化空间带来了特别装帧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专属陈列展示,百新书局正是其中一站。

其他六家分别是上生·新所的茑屋书店、思南书局·诗歌店、香蕉鱼书店、群岛BOOKS书店、SuheHaus苏河皓司、对对对书店以及复旦经世书局。

时隔一天,又在前滩太古里的库布里克书店,看到On昂跑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赞达亚,为推出的全新科幻主题短片《Zone Dreamers: 2025 太空漫跑》打造的“2025太空漫跑”限时影展

前者,品牌通过“诗集”这一载体,与书店产生交集,将品牌元素融入进了书店,且并不仅仅停留于形象宣传层面,而是作为产品陈列的形式来进行展示。

后者,则通过赞达亚这位顶流合作伙伴的演员身份,与库布里克书店的“电影主题”标签达成共性,是毫无违和感的小型策展。

如此高频在书店里遇到品牌活动,也难免想多感叹几句。

即使仅仅拍脑袋回想一轮,就还记得自己此前发过TENERA在百新书局开设过一间限时店。

Chloé蔻依香氛把永乐汇园区内的FILM电影时光书店打造成了「荒木玫瑰限时书店」。不过这个案例主推品牌香氛产品,并且选址于年轻时髦场域安福路,书店更多只是提升调性,理论上放到其他类似的空间内也适用。

位于洛克·外滩源的文化空间理想国,则是品牌偏爱的“目的地”之一,Miu Miu、VALENTINO等大牌都先后在店内做过跨界活动。

图:来自品牌官方小红书

此外,如果衍生来看,与书籍、文化挂钩去做一些联动或产品一直都是优质品牌的心头好。我在《LOEWE罗意威联名哈罗单车,有意思的》一文中有做过简单评述:

功效方面,书报亭往往与“文化”“历史”有强关联,并且呈现出一种经典怀旧气质,它来自街区,又回归街区,外加品牌的历史底蕴足以提供丰富的故事内容素材,因此几乎是不会出错的装置。

另有经典案例的相关阅读:

虽然不是奢侈品用户,但LV的“侬好,上海”我还是很买单的

而类似Aēsop这种调性品牌则把阅读文化烙成了品牌标签之一。

案例点到为止但远不止于此,讲文化的品牌一般都不会差,而与文化标签的融合也愈发在人文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条件以及现代化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得到践行。

从品牌端而言,与书店的合作,个人认为归纳为三个词是成本可控、定位精准、体现调性。

成本可控在于大多此类活动非高举高打,与其说广而告之,更像是等人们来偶遇、发现惊喜(预约打卡形成排队薅羊毛效应的活动虽然看似热闹但个人认为有违初衷)。

而之所以说定位精准,在于愿意逛书店的客人,或者说书店的自然客流,大多理应是对文化事物感兴趣,即使客人不是品牌直接用户,也有助于在特定的客群中形成口碑传播效应。

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书店的文化标签足以为品牌带来低门槛的附加价值。

我在《商场有文化,一般不会差》一文中多次提到文化置于商业项目的附加值,理论上是融会贯通的。

对于书店而言,不论是作为房东性质将店整个或者部分区域交给品牌进行重塑,还是与品牌通过产品内容层面进行植入,基本也有利无弊。毕竟书店在行业语境中往往被讨论最多的是“如何盈利”的话题,虽然说品牌跨界合作个案无法成为左右成败的钥匙,但为书店带来的口碑、相互调性的提升以及背书作用显而易见,这些隐性价值在日常运营中可遇不可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不是“打卡分子”,真的能够在逛街看店时偶遇各种品牌跨界带来的小惊喜,那显然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不论是对书店还是对品牌(当然,书店本身也是品牌)。

这种小型跨界合作场景当然绝不仅仅局限于书店,咖啡、烘焙店由于高频消费以及具有年轻人偏爱打卡的属性,更是层出不穷,但我个人更喜欢书店案例主要在于,相对于定制一个杯套或者特色饮品,与书店的合作则理应需要在场景以及产品层面更深入一层的思考,这还是有点意思的。

来源:商业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