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92年11月17日,文学巨匠路遥以42岁之龄离世,他的封笔之作《平凡的世界》赢得了茅盾文学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然而尽管声名显赫,他的生活却始终困顿,遗产中只留下了一万元奖金和不少债务。这位作家的一生,为何会落得穷困潦倒的境地?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
在1992年11月17日,文学巨匠路遥以42岁之龄离世,他的封笔之作《平凡的世界》赢得了茅盾文学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然而尽管声名显赫,他的生活却始终困顿,遗产中只留下了一万元奖金和不少债务。这位作家的一生,为何会落得穷困潦倒的境地?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路遥
路遥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的一天,但家庭的窘迫情况与国家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家中长子,他自幼承担起照顾弟妹的重任,早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
生活的压力远超过一个8岁孩子的承受能力。在那年路遥被他的父母送到了几十里外的大伯家,虽然明知这一行是因为家庭负担过重,但他仍对父亲的离去感到无比的痛苦与不舍。
到达伯父家后,路遥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他们家的贫困情况甚至比他原家更为严重。为了生存,路遥不得不在极度饥饿中进行重体力劳动,如砍柴、喂猪和挑粪等。孩童时期的贫苦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无情和残酷。
合照
在这些艰难岁月中,路遥的精神几乎到达了崩溃的边缘。在一次饥饿难忍的午后,他为了得到一块馒头,屈尊于学狗叫的要求。这一行为,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却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对人性探讨的重要素材。
尽管遭遇了无数挫折,路遥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1966年,年轻的路遥通过《山花》杂志发表了自己的首篇诗作,这篇作品得到了当地文化官员的认可,帮助他跻身于县委通讯组。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路遥遇到了同样来自北京的知青林红,两人因共同的文学热情迅速拉近了关系。
路遥
在与林红的恋爱期间,路遥全心投入,甚至将一次宝贵的工作转换机会让给了林红。不幸的是不久之后,由于政治背景引起的风波,路遥失去了工作。更糟糕的是,这场政治风波也摧毁了他们的关系,林红选择了离开。这段感情的失败让路遥痛苦万分,他返回农村后投身于写作,试图用文字治愈心灵的创伤。
在这段孤独的日子里,路遥的才华吸引了另一位北京女青年林达的注意。林达出生于一个归国华侨的富裕家庭,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到了共鸣,共同探讨了许多国内外的经典之作。林达被路遥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
1973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延安大学中文系录取,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大学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坚定了他通过文学改变自己和他人命运的信念。
路遥
他在大学中投身于学习和创作,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为了摆脱贫困的过去,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这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经历塑造了路遥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
在大学期间,林达的经济支持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她不仅资助了他的学费,还经常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两人的感情在共同的文学追求中逐渐深化,直到1978年,他们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次年他们迎来了他们的孩子,取名路远,象征着他们希望给予孩子更远大的未来。
然而当初恋爱时的甜蜜逐渐被现实生活中的琐碎矛盾所侵蚀。林达虽然出身优越,但对家庭生活的琐碎事务感到不适应,而路遥长期的贫困生活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时常感到压力重重。两人因为生活观念和日常习惯的差异频繁争吵,终于,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林达决定与路遥离婚,结束了这段曲折的感情历程。
路遥
1985年的一个秋日,在陈家山煤矿的医院里,路遥凝视着窗外细雨带雪的景象,感受着这个平凡的日子的寒冷,他开始撰写《平凡的世界》的开篇:“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在动笔之前,他曾孤身前往黄帝陵庙,那里他点燃香烟,跪地祈祷,恳求天命让他完成这部长篇巨作。他的健康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旧每天在房间内持续写作十几小时,忘却食睡,陪伴他的,只有一只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出没的老鼠。
他的作息完全颠倒,日出而作,深夜才休息,几个月的奋笔疾书后,完成了作品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作品没有得到出版社的认可,相继被退稿,最终只能在不太知名的《花城》杂志上发表。
路遥
尽管面临批评和质疑,有评论者质疑他是否已经江郎才尽,路遥并未气馁,他在师父柳青的墓前哭泣后,擦干眼泪,决心继续写下去。在完成第二部的过程中,他几乎筋疲力尽,甚至在完成稿件的那一刻,他无力地跪在地上,整理散落一地的稿页。虽然医生建议他应该休息,但路遥感到时间紧迫,他不愿留下未完成的遗憾,决定继续他的创作。
到了1987年,命运之神终于向他微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编辑叶永梅注意到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因此得以重新受到关注。1988年当央广开始连续播放这部作品时,它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这给了路遥极大的鼓舞,他加快了第三部的创作步伐。
此时的路遥健康已大不如前,写作时常常需要半躺在桌前,东倒西歪地挣扎着继续他的创作。在1988年的一个春天,他弟弟王天笑接到了他的紧急电话,赶到榆林见到哭泣的路遥,他痛苦地说:“我把田晓霞写死了!”这一笔下,如同失去了亲人般的悲伤。
路遥
最终在1988年5月25日,当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将笔扔向窗外,随后嚎啕大哭。他走到洗漱盆前,掬一捧热水拍在脸上,当他抬起头来,镜中反射出的是一张满是皱纹、憔悴不堪的脸,这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这几年的奋斗给他带来的改变。
那时路遥已体力透支,心力交瘁。他凝望镜中自己斑白的两鬓,眼角的泪水悄然滑落。他的生命巨作《平凡的世界》耗费了他所有的精力和情感,这部作品成了他生命中的里程碑,他将所有的才华和心血倾注其中。
完成这部作品之后,路遥仿佛一夜之间衰老,感受到了身心的巨大消耗。尽管《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肯定,这本应是对一位作家最高的荣誉。
路遥
当路遥收到这个消息时,他并未显得特别兴奋。囊中羞涩的他甚至难以承担回北京领奖的旅费。他估算了下必需的花费:书籍、宴请同行和朋友,这对他而言显得沉重无比。
这是文学人的宿命,为了追求高尚的艺术,他们往往要忍受物质生活的贫乏。然而即便是鄙视功利的文人,也无法逃避生存的基本需求。情况传到了地委副书记冯文德的耳中,他对路遥的处境表示震惊,认为这样的情况简直荒谬。他坚定地承诺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得到支持的路遥终于能够前往北京,领取了他所期盼的茅盾文学奖,并在颁奖典礼上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的深刻见解。
路遥还整理出版了一本关于《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的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成为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精神遗产,他的健康状况却日益恶化。在一次朋友的探访中,他们发现路遥的脸色异常苍白,急忙送他入院治疗。
路遥
入院后不久,医院便宣布他病情危重,他患上了晚期肝硬化。尽管情况危急,路遥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医疗费用。省政府闻讯后,专门拨款以资助他的医疗费用。延安大学也表达了对这位校友的支持,承诺支付5万元以协助出版他的文集。社会各界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困境表示同情,许多人前去探望,为他的境遇感到惋惜。
路遥在42岁那年,仅仅几个月后便因肝脏病变告别了人世。虽然他的去世似乎突然,但他的健康问题其实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作为一位作家,路遥在写作时经常吸烟,一天能消耗掉三包高档香烟。
路遥对烟草的依赖几乎达到了一种哲学的境界,对他而言,没有香烟的生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他的世界里,烟草是一种消遣,更是他创作的必需品。他的生活可以简朴到极点,缺少一切奢侈,但烟草必须是上等的。
路遥
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路遥,早年间的贫困和饥饿铸就了他坚强的意志。他把童年的苦难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那些深刻的孤独和痛苦似乎只有烟雾能暂时抹去。
对于路遥来说,写作和吸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他坐在简陋的小屋里,独自面对着打字机,房间里常常烟雾缭绕,每敲击键盘的瞬间都伴随着深深的一口烟。他曾形象地描述这一过程:“每当我吐出烟圈,思绪也随之飘扬。”
他的日常写作从中午开始,持续到凌晨,每天三包烟伴随着六千字的文稿逐渐成形。平均每一页稿纸背后都隐藏着两根烟的故事。路遥曾半开玩笑地说:“没有烟的日子,我的笔就无法动弹。”
路遥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期间,路遥面对的是极端艰苦的环境——食物匮乏,常常只有青菜粥和咸菜维持基本生活,但他对烟草的要求从未降低。无论是在乡村采访还是深夜写作,他的手中总是离不开香烟。
朋友们戏称,他的烟瘾在六年间足以烧掉几套房子的钱。香烟对他而言,既是创作的伴侣,也是精神的慰藉。除了烟草,路遥还钟爱咖啡,这在当时并不是一种普及的习惯,咖啡的价格昂贵,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消费。
在他看来,咖啡与香烟同样能够激发灵感,帮助他度过每一个创作的夜晚。他的生活几乎围绕着文字与咖啡烟雾,两者共同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他的作品光照千万人心,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悄无声息地消耗他的体力与健康。
路遥
路遥的经济状况也是出人意料的简朴。尽管他的书籍畅销,其实际收入并不高,当他离开时,账户中仅剩一万元。这位作家对金钱看得很淡,生活中的大部分支出都与写作相关。生活简单,钱财对他来说,似乎只是支持创作的工具而已。
路遥用他的笔墨与读者对话,尽管他已经离开,他的文字依旧开启了通向世界的窗口,让无数读者通过他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和世界。他的生与死都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无私奉献,即使个人健康与财富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
路遥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