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现行政规划隶属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村。遗址地处江汉平原东北缘,南邻长江的支流府河,东距长江干流仅10余千米。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展开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由此揭示出遗址为商代早期的一
发掘单位:
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项目负责人:
孙卓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现行政规划隶属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村。遗址地处江汉平原东北缘,南邻长江的支流府河,东距长江干流仅10余千米。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展开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由此揭示出遗址为商代早期的一处大型城市聚落,文化面貌属于中原文化系统。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也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也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
自2013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支持之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围绕盘龙城城市聚落性质和长江中游早期文明进程这一学术目标,践行大考古工作思路,十年逐一城,对盘龙城遗址展开了持续性的考古工作。
盘龙城遗址2013~2024发掘区位置图
1.揭示城市聚落变迁,展现长江中游早期文明进程。梳理过往资料和多年度的考古发掘,我们揭示出盘龙城城市聚落中心从早期的王家嘴,发展至城址区、李家嘴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小嘴铸铜作坊区,到最晚阶段迁至杨家湾三个阶段的变迁过程。其中城市最早阶段,聚落的中心位于王家嘴地点。近年王家嘴地点的发掘明确盘龙城遗址最早阶段可至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实证夏代晚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影响。盘龙城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体年代为二里冈下层偏晚至上层一期,开始形成城址、李家嘴高等级贵族墓葬为核心的布局。近年在城址西侧发现了小嘴铸铜手工业作坊区,展现出从制范、浇铸、冶炼、修整铜器整个生产流程,更确认这一阶段盘龙城能够铸造青铜容礼器。这一阶段盘龙城成为中原王朝控制南方的中心城市,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为中商时期,聚落的中心转移杨家湾地点。多年度对杨家湾南坡地点的系统勘探、发掘,发现这一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同时在遗址北部小王家嘴地点发现中小贵族和平民墓葬区。盘龙城城市聚落的中心向北转移,进一步体现出中原王朝对南方地区经营的转向。
王家嘴地点航拍(上北)
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葬区航拍(上为东)
王家嘴H16出土陶器
王家嘴H45出土陶器
小嘴发掘区航拍
小嘴铸铜作坊区发现的容器陶范
2.重建遗址古代景观,认识地区水文变化与聚落环境。搭建水上平台,对盘龙城遗址周边水域进行水下钻探,在淤泥层下发现文化堆积的迹象。进一步利用枯水期于小嘴东侧的湖滩地进行解剖沟发掘,证明淤泥层下存在商时期的文化堆积。经过测算,商时期遗址周边水位应低于海拔17.5米,至少比当今低5~7米。我们进一步对湖底钻芯做了植硅体、孢粉等多学科分析,确认商时期周边水下处于陆地的环境。回归到商时期水位较低的阶段,盘龙城城市聚落应从现在所见主要分布于岗地和临湖岸边,实际应延伸至当今湖底。盘龙城遗址景观与环境研究,从考古学证据揭示出江汉地区夏商时期水位变化趋势,为认识历史上长江水文变化、古今聚落选址提供了重要资料。
小嘴发掘区土壤化学元素检测热力图
3.探索石构工程遗迹,体现城市复杂结构与突出规格。2015年考古勘探在杨家湾北部发现大范围石头堆积的迹象,整体东西长约650米。之后对石构遗迹展开了的重点钻探、探地雷达与地磁探查、解剖沟发掘、局部揭露等多年度的考古工作。其中在杨家湾北坡中部发掘区,发现石构砌成近方形的基础,5米见方,周边发现数处较深的灰坑和完整陶缸埋藏的迹象,灰坑内填土经土壤结构分析属于快速埋藏的过程。这些迹象表明该处石构遗迹与祭祀活动相关。进一步对杨家湾北坡北部边缘进行考古发掘,揭露一处大规模石构遗存,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揭露长超过80米。石块基本顺岗地走势分布,东西两端可见较小石块砌成平行的两道,中间所用石块较大,约1米见方,单排放置。在石构遗迹南侧还发现器物坑,约17件陶缸整体放于坑内;另有部分陶缸倒扣在石块上。根据地层关系和周边遗迹推断,石构工程遗迹的年代属于盘龙城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石构遗迹规模巨大,整体呈东西向分布,并与杨家湾地点所见晚期大型建筑、高等级贵族墓葬形成呼应,整体属于盘龙城聚落晚期北部的外城。此类石构建筑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其巨大的体量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凸显了所在杨家湾地点在整个遗址的重要位置,也表明盘龙城所具有的中心城市的地位。
杨家湾北坡石构遗迹
2020年度杨家湾北坡石构遗迹局部之一
2024年度杨家湾北坡发掘区石构遗迹西部
2024年度石构遗迹中部所见的大型石块
盘龙城杨家湾M17出土金片绿松石镶嵌兽面形器
杨家湾M17出土的铜带鋬觚形器
盘龙城杨家湾M17出土青铜兽面纹牌饰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同时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和博物馆陈列提供了学术支撑。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也积极走向世界。盘龙城遗址十年持续的考古工作,践行“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累年的工作揭示出盘龙城在长江流域早期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展现出最早中国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而其背后蕴含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明互动,又深刻影响了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
工作照
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学员和部分教师合影
盘龙城王家嘴地点考古发掘队员合影
在杨家湾北坡发掘现场利用地磁探测手段进行先期考古探查
2015年12月15日 北京大学考古教授刘绪指导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间为刘绪先生)
2019年中美盘龙城联合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合影
2024年冬盘龙城考古队员合影
2024年杨家湾北坡发掘人员合影
考古队员在杨家湾北坡进行发掘
小嘴发掘现场进行XRF检测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