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科研世界,英语无疑占据着 “霸主” 地位。从学术期刊到国际会议,英语的身影无处不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国际学术交流也高度依赖英语。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超过 85% 的国际学术论文以英语发表 ,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像《自然》(Natur
英语在科研领域的 “霸主” 现状
在当今科研世界,英语无疑占据着 “霸主” 地位。从学术期刊到国际会议,英语的身影无处不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国际学术交流也高度依赖英语。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超过 85% 的国际学术论文以英语发表 ,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像《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顶尖期刊均以英文出版,这些期刊在全球科研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是科研人员展示重要研究成果的关键平台。在学术会议交流方面,英语同样是主导语言,国际上绝大多数重要学术会议都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例如,在每年举办的全球物理学大会、国际医学学术研讨会上,参会者来自世界各地,但交流语言基本都是英语,科研人员需要用英语进行研究报告、讨论交流,若英语能力不足,可能连基本的学术交流都难以进行。
英语在科研中的 “乱象” 剖析
(一)词汇冗长,记忆 “重灾区”
在科研领域,英语的词汇冗长问题着实让人头疼。像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尘肺病)” 这样的词汇,由 45 个字母组成,简直就是记忆的 “噩梦” 。还有 “electroencephalogram(脑电图)”,长度达到 21 个字母 ,不仅拼写复杂,读起来也拗口。在日常科研工作里,科研人员要频繁接触这类词汇。比如在撰写医学论文时,涉及到各种疾病名称、药物成分等专业词汇,像 “antipyretic(退烧药)”“antihypertensive(抗高血压药)” 等,稍不留意就可能拼写错误。我的一位从事医学研究的朋友就曾因为把 “hypertensive(高血压患者)” 误写成 “hypertention”,导致论文在审核时被指出错误,影响了论文发表的进度。这种因词汇冗长导致的拼写、记忆困扰,极大地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一词多义,理解 “绊脚石”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科研领域犹如一块难以跨越的 “绊脚石”。以常见单词 “spring” 为例,在机械学科中,它表示 “弹簧”,如 “a mechanical spring(机械弹簧)”;而在物理学科中,又有 “弹性”“弹力” 的含义,像 “the spring of the material(材料的弹性)” 。“power” 这个词同样如此,在电学领域,它代表 “功率”,如 “electrical power(电功率)”;在力学中,却表示 “力”“动力”,比如 “the power of the engine(发动机的动力)” 。在跨学科的科研交流中,一词多义常常引发误解。曾经有一场化学与材料学的联合学术研讨会,一位化学领域的专家在报告中提到 “solution”,他本意是指化学溶液,而材料学方向的部分听众却理解成了解决方案,导致后续讨论出现偏差,沟通效率大打折扣。这种因一词多义产生的理解障碍,严重阻碍了科研人员之间的高效交流与合作。
(三)术语难产,发展 “紧箍咒”
随着科研的迅猛发展,新的概念和事物不断涌现,然而英语在创造新术语方面却存在较大局限性,成为了科研发展的 “紧箍咒”。英语创造新术语往往依赖组合已有词汇或构造复杂的新词汇。像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都是组合词。当面对全新的、无相关词汇可借鉴的概念时,创造新词汇就变得异常艰难,且新造词汇通常冗长复杂,不利于记忆和传播。在生物科技领域,一些新发现的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等,要创造对应的英语术语十分困难,导致科研人员在交流相关成果时表述繁琐。这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也使得其他领域的人员难以快速理解,限制了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其他语言的 “逆袭” 潜力
(一)中文的独特优势崭露头角
在探讨英语在科研领域的问题时,不得不提及中文在科研表达中的独特优势。从简洁直观的表达来看,中文在描述科研概念时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以 “光合作用” 这一术语为例,中文仅用四个字就能准确传达其核心含义,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而英文 “photosynthesis”,由 photo(光)和 synthesis(合成)组合而成,单词长度较长,在记忆和书写上都相对繁琐。在化学领域,“酸碱中和反应”,中文表述简洁明了,清晰地阐述了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过程。英文 “acid - base neutralization reaction”,不仅词汇冗长,而且 “neutralization”(中和)这个单词相对生僻,增加了理解难度。
中文词汇的灵活组合能力也是一大亮点。在面对新的科研概念时,中文可以通过已有的汉字进行组合,快速创造出准确的术语。比如 “人工智能”,由 “人工” 和 “智能” 两个常见词汇组合而成,让人一眼就能明白其大致含义,即由人工创造的智能。英文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同样是组合词,但 “Artificial”(人工的)和 “Intelligence”(智能)这两个单词相对复杂,对于非英语母语者来说,记忆和理解的门槛较高。再如 “区块链”,“区块” 和 “链” 的组合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技术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方式,英文 “Blockchain” 虽然也是类似的组合,但在理解上不如中文直接。
此外,中文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科研注入了独特的内涵。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字形和字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 “木” 字旁的汉字,大多与树木、植物相关,像 “树”“林”“枝”“叶” 等 。在生物学研究中,涉及植物相关的术语,使用中文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其本质特征。而且中文的成语、典故等文化元素,在科研表达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阐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时,可以用 “独树一帜” 来形容,既简洁又生动,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其独特之处。
(二)多语言合作的科研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科研合作日益紧密,多语言合作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在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使用各自的母语进行交流,通过翻译工具或专业翻译人员的协助,打破语言障碍。在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研究项目中,中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科研团队共同参与。中国科研人员用中文阐述关于碳排放监测的研究成果,德国科研人员用德语分享气候模型的构建经验,法国科研人员用法语介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发现。通过多语言的交流与合作,各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推动科研项目取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成果。
多语言合作对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多语言的交流能够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在医学领域,日本和韩国的科研团队在合作研究某种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时,日语和韩语的交流让双方从不同的医学理念和研究角度出发,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研发方向。这种跨语言的合作打破了单一语言思维的局限,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加速科研创新的进程。
因此,打破英语单一语言主导的科研格局,实现多语言共同发展,对于科研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应该鼓励多语言的科研成果发表,提供相应的翻译和语言支持服务。科研人员也应该积极学习多种语言,提高自身的跨语言交流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多语言合作的科研环境,共同推动全球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
未来科研语言格局展望
展望未来,英语在科研领域的 “霸主” 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其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非英语国家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的占比逐渐增加。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在 5G 通信、高铁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随着科研实力的增强,非英语国家对于本国语言在科研交流中地位的诉求也在不断上升,这可能促使更多以本国语言发表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认可。
语言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科研语言格局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机器翻译技术日益成熟,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不断提高。一些先进的机器翻译工具,如谷歌翻译、百度翻译等,在处理科研文献时,对于常见的专业术语和句式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翻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实现更精准、更智能的实时翻译,这将大大降低科研人员因语言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使得多语言在科研交流中更加顺畅地应用。
面对科研语言多元化的趋势,科研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多语言能力。这不仅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广泛地获取科研信息,与全球同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还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参加语言培训课程、阅读多语言的科研文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多语言水平,以适应未来科研语言格局的变化,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一粒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