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怎样种植产量高?掌握6点技术,马铃薯结得多长得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6:00 2

摘要:马铃薯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不管是炖着吃、炸着吃,还是蒸着吃,都是不少家庭的“口粮刚需”。尤其是在一些主粮与副食品都要靠自家地里种的农村地区,马铃薯的产量高不高,直接影响着一整年的吃饭问题。而在咱们国家推动“菜篮子工程”不断向前的背景下,如何科学种植、提高亩产,

马铃薯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不管是炖着吃、炸着吃,还是蒸着吃,都是不少家庭的“口粮刚需”。尤其是在一些主粮与副食品都要靠自家地里种的农村地区,马铃薯的产量高不高,直接影响着一整年的吃饭问题。而在咱们国家推动“菜篮子工程”不断向前的背景下,如何科学种植、提高亩产,也成了不少农户心头的事。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村农业发展的老记者,我跑遍了不少种植大县,也采访过不少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一聊,到底怎么种,马铃薯才能结得多、长得大?下面这6点技术,是我和农民朋友们一起摸索出来的“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好种薯是关键第一步

种啥薯,结啥果。这个道理其实很多老农都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人图便宜、捡旧薯,结果产量不上不说,还容易病虫害多。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马铃薯良种推广指南》中提到,优质脱毒种薯可以提高25%以上的产量。什么是脱毒薯?简单说,就是通过现代技术去除病毒的种薯,长出来的更健壮、结薯也多。

笔者在甘肃定西采访时,有位姓赵的种植户就告诉我:“我原来一直自己留薯,后来镇上搞试点换成脱毒薯,头一年亩产就多了五百多斤!”

所以说,种薯别省钱,选对品种是丰收的第一步。

二、适时早播,让马铃薯“赢在起跑线”

马铃薯怕高温,也怕霜冻。种得太早冻伤芽,种得太晚容易遭热害、病害缠身。那什么时候种最好?

以黄淮地区为例,大约在每年3月中下旬是比较理想的播种时间。北方再往后推十天八天,南方可以稍早些。播种前,最好催芽,让芽长到1厘米左右再下地,这样有利于早出苗、快长根。

咱们可以理解成马铃薯是“早起型选手”,晚了它就不爱动了。

三、科学施肥,别让肥料白搭

不少人图省事,一撒复合肥就完事,但其实马铃薯是个“讲究人”,氮、磷、钾要配合着来。

根据农业农村部推荐的施肥比例,每亩施用氮肥12公斤、磷肥8公斤、钾肥15公斤比较合适。缺氮长不大,缺钾结不多,缺磷则薯块不饱满。

黑龙江克山的种植大户王大哥告诉我,他们家用的是“一底一追”的办法:播种前施基肥,出苗后追施一次。这样分段供养,马铃薯“吃得好”,自然结得多。

四、合理密植,留够“长个空间”

种得太稀,浪费地;种得太密,互相抢光、争养分。怎么把握好这个度?这是个技术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种植模式,行距保持在65厘米左右,株距保持在2530厘米比较合适。这样既能保证每棵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率。

通俗说,就是得给每个“马铃薯宝宝”留够它长大的空间,别挤着、别挨着。

五、控水抗病,病害一来全军覆没

马铃薯最怕的是块茎腐烂,尤其是疫病,一来就没得治。那怎么防?

水是个关键。前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到了结薯期就得控水,尤其是下大雨后要注意排水,别让地里积水。

云南昭通的刘叔告诉我,有一年连着下雨没排水,结果一亩地烂了一半。后来学会了“高垄种植”+“沟渠排水”,一下就好了。

同时,喷洒波尔多液或甲霜灵等农药,提前预防疫病,也非常必要。

六、适时收获,别让丰收变“烂尾”

收早了,薯块没长足;收晚了,薯皮老、还容易发芽。到底啥时候收?

咱可以看地上植株变黄、枯萎,大约在播种后100天左右,正是合适的收获时间。收的时候也得小心,轻拿轻放,别戳破、别碰伤,影响保存。

福建三明的一位种薯基地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收薯时会专门训练人工操作,“不是光刨出来就完,还得学怎么捡、怎么装。”

其他国家怎么种?看看人家的“先进招儿”

在荷兰,马铃薯亩产高达4吨以上,靠的是什么?一个是机械化程度高,一个是土壤改良到位,再加上精准气象预警系统,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咱们国家的农户虽然还以人工种植为主,但很多地方正在引进滴灌、土壤调理剂、智能温控棚等技术,未来肯定也能追上来。

不只是种得好,还得卖得出去

不少农民朋友跟我说:“我们马铃薯不少,可卖不上价!”这话确实有道理。

马铃薯属于“周期性蔬菜”,价格波动大,容易出现“丰收却赔钱”的情况。建议农户可以和本地合作社、冷链公司合作,统一种、统一卖,提高议价能力;也可以考虑发展“订单农业”,和食品企业提前签合同,锁定收购价。

产业链拉长了,农民种得就不那么心慌了。

马铃薯也能撑起“银发经济”

你别说,这马铃薯虽然常见,但在我们国家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它也有了新“身份”。

营养专家指出,马铃薯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钾,对中老年人的肠胃、心血管健康都有好处。养老院、老年餐厅、社区食堂,都在用马铃薯做低脂、软食、控盐配餐。

换句话说,马铃薯不只是“口粮”,还是推动“银发经济”的一块拼图。

马铃薯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作物,其实蕴含着很大的“民生能量”。种好了,能端牢农民自家的饭碗;卖好了,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为养老服务添一份营养保障。

笔者认为,未来马铃薯种植要往“科技+产业”方向发展,既要掌握一手的“田间经验”,也要用得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只有这样,这些土里刨出来的金豆豆,才能变成真正的“稳产又增收”的好买卖。

来源:农村稀罕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