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访!我国这位院士:解决风云卫星“世界性”难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1:22 2

摘要: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960级校友许健民院士的两档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其中,《世界气象日·风云之眼》在《创新进行时》栏目播出,《中国科学家·许健民》在《中国科学家》栏目播出。

地球上所有天气表现,都是大气和云运动的结果,读懂瞬息万变的云图,向宏阔的自然求索,在纷繁中寻找规律,成为贯穿许健民终生的长跑。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960级校友许健民院士的两档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其中,《世界气象日·风云之眼》在《创新进行时》栏目播出,《中国科学家·许健民》在《中国科学家》栏目播出。

许健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气象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960级校友。为推动气象卫星资料在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监测评估,农作物长势监测评估,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960年至1965年,许健民在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天气与动力气象专业就读,师从当时的气象系主任朱和周老师。他回忆说:“当时气象系的主任是朱和周老师,报到的第一天晚上,朱老师就到学生宿舍来探望新生,给同学们讲解学校背景和气象事业的重要性。”

“朱老师的课,不仅概念清楚,而且有丰富的实际案例,有一次他要求我们做天气图分析,写下天气系统的特征。”许健民说。

在学习动力气象的初期,许健民不会想象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朱老师既讲理论又举例子,反复引导他根据两维图像,构想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朱老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学思维,我铭记终身,指导我一辈子。”

毕业以后,许健民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工作,1986年调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推进气象卫星的研制工作。

从辽阔的云图中,许健民看见了祖国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信息里隐藏着气象卫星广阔的应用前景,一边推动第一颗气象卫星的地面系统建设,一边推动卫星数据在火灾、水灾方面的监测服务。1987年5月6日,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特大火灾,不到一个月的大火烧掉了中国森林总面积的13%,林业部寻求了许健民团队的帮助,云图上三条清楚的火带及其蔓延趋势,让救援行动和扑火计划得以顺利开展,人们也由此感受到了气象卫星的应用价值。

看云识天气,许健民是行家,但对于卫星,他却知之甚少。在调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后,许健民从头学习卫星的专业知识,还带领团队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英文气象卫星专著,并从中理解学习国际气象形势。在计算机资源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出14个气象应用软件,40多万条程序。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被成功送入太空,我国气象观测启动“太空视角”。1997年,我国首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在成功升空后,出现了云图动画抖动问题。云图动画抖动,预测根本无法进行。这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各个国家的云图动画都存在不同程度抖动,作为“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许健民决定迎难而上

他带领团队从头推导图像定位的数学模型,三年多的时间,满满142页纸的数学公式,终于,在2001年彻底解决了“风云二号”的定位难题,为日后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分钟级观测打下坚实基础,更是成为让天气预报准确到小时、街区的坚实后盾,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从模糊卡顿到连续清晰,许健民电脑里存的不仅仅是云图,更是一部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史。如今,我国8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数据和产品,为70多个国家提供应急保障服务,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卫星”,成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今天,年轻一辈的气象卫星工作者们正在为研制世界上第一颗静止轨道微波卫星努力,遇到困难时,许健民退休后依然每天敞开门的办公室,是他们最好的“充电站”。如今,许健民已81岁高龄,但这些年,他还经常回到母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讨论讲座,勉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推动母校内涵式发展、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献计献策。

素材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微、央视科教、中国科协之声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