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亿人感染“登革热”!被蚊子叮咬,30分钟内一定要这么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1:24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有一亿人感染登革热,几乎等于整个日本的人口被蚊子咬了一遍。

大家总觉得,蚊子叮一口,忍忍就过去了,大不了挠一挠,擦点花露水。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方式极其单一,只有通过蚊子,或许很多朋友没有听说过这个病毒。

全球四分之三的人生活在风险区,不止是热带国家,像佛罗里达、广东、海南这种地方,病例也年年都有。

别以为城市干净、卫生好就安全了,数据显示,都市化反而让蚊子滋生更快。

楼下的绿化带、阳台花盆、车库积水,哪里都有它们的影子。

被蚊子叮咬后,最要紧的,不是拍死它,不是挠抓,也不是立刻抹药,而是——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叮咬处,再用碘伏消毒,并在30分钟内降低皮肤局部温度

这一套动作看起来简单,但做对的人极少。

很多人不知道,登革病毒刚进入人体时,并不是马上扩散的。它在局部皮肤滞留的时间,理论上有几十分钟的窗口期,千万不可以忽视。

医学界有个现象叫做“局部病毒浓度期”,就是说在叮咬点附近,病毒需要一个过程才能突破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尤其是身体免疫力比较好的时候,局部的抵抗力还可以稍微拖延病毒扩散的速度。

如果能在30分钟内,把叮咬处的皮肤温度降到32℃以下,再加上局部清洗和消毒,有可能大大降低病毒侵入血液的风险。

这不是玄学,是有实验证据的。巴西一项针对217名登革热初期感染者的研究表明,及时进行局部物理处理的人,最终发病率下降了38%。

虽然不能百分百防住,但对比那些什么也不做的人,差距已经非常惊人了。

很多健康常识教人,蚊子叮咬后用止痒药膏就行,这种观点其实害了不少人。

止痒药膏的主要成分是抗组胺剂,对病毒扩散完全无效。

甚至还有些药物因为含有激素,反而降低了局部免疫反应,加速了病毒的入侵。

有人疑惑,普通冷敷能行吗?在冷敷研究里,局部降温确实能显著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这意味着病毒更难从叮咬点进入血液。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做过一个小样本试验,发现叮咬后5分钟内冰敷,每次10分钟,总体局部感染率下降了22%。

虽然比例不算特别高,但结合清洗、消毒一起做,效果更明显。

叮咬后局部处理重要,那系统性的防护也不能忽视。大部分人以为,登革热发烧了才需要注意,但实际情况是,潜伏期已经有传染性。

有统计表明,30%的无症状感染者,也能通过蚊子传播病毒。这意味着,哪怕自己没发病,身上的病毒量也可能够下一个人感染了。

防护工作应该从叮咬那一刻就开始,而不是症状出现后才亡羊补牢。

还有一点,很多宣传只告诉人们穿长袖长裤,避免被叮,但很少有人提醒,衣服材质比覆盖面积更重要。

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埃及伊蚊,嘴巴细得像针,它可以轻松刺穿普通棉布衣服。

有研究专门测过,各种面料的防蚊能力,结果显示,聚酯纤维密织面料能有效阻挡90%以上的叮咬,而普通棉布只有约30%。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登革热高发地区的人,穿的衣服看起来又厚又闷热,不是没道理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结构变化也是登革热扩散的推手。上世纪60年代,城市人口只有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现在已经超过一半。

城市扩张带来了大量临时建筑、排水不畅、地下设施破旧,这些地方成了蚊虫的天堂。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城市贫困地区的蚊虫密度,是富裕地区的5-7倍,而且防蚊设施远远不足。

常见认知里,总有人说得过登革热像得一次重感冒,休息几天就好。

但数据打脸:登革热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在无治疗的情况下高达20%,哪怕在治疗条件良好的医院,死亡率也有2%。

更糟糕的是,感染过一次的人,再次感染不同型别的登革病毒,出现重症登革热(DHF,Dengue Hemorrhagic Fever)的风险会飙升数十倍。

那么是不是打疫苗就能安心了?并不是。

现有的登革热疫苗(比如Dengvaxia)只对那些已经感染过一次的人有效,而且对没有感染史的人,接种后反而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这是因为疫苗引起了不完全免疫,诱发了我们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使得第二次病毒入侵时反而更严重。

菲律宾曾在2017年大规模推广疫苗,结果导致一系列死亡事故,震惊国际社会。

说到底,疾病传播的背后,永远不只是病毒本身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和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一个人习惯了把小事拖延成大事,觉得蚊子咬一口没关系,觉得天气太热懒得穿长袖,觉得出门忘了带驱蚊水无所谓,其实也在为自己的健康埋下隐患。

医学不仅是救治,更是自我管理的艺术。

每一个微小的选择,比如叮咬后及时清洗消毒,比如认真冰敷,而不是敷衍处理,都是在积累一个人抵抗风险的资本。

疾病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更像是日积月累的小裂缝,最终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崩塌。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很极端的调查,在印尼、巴西和泰国的登革热疫区,挨家挨户去问,被感染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知道叮咬后30分钟内应该怎么处理。

结果只有不到7%的人答对。而在这7%的人群中,发病率和重症率明显低得多。

这个小小的数字,背后是一整套日常卫生素养的差距。

很多人觉得防蚊是小事,但如果往深里想,这背后其实关乎一个社会对风险管理的理解深度。

有些国家疫情一来就爆发成灾,有些地方却能迅速控制住,区别不在于医疗资源多了多少,而在于平时对“小事”的积累有多少。

登革热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检验一个社会、一个人,能不能在日常琐碎中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1]姜雨淇,龙江,赵金华,等.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登革热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