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在外人面前成熟稳重、雷厉风行、总是很正经严肃的另一半,回到家后却变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跟你撒娇、耍赖、调皮捣蛋,甚至还会“无理取闹”。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那个在外人面前成熟稳重、雷厉风行、总是很正经严肃的另一半,回到家后却变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跟你撒娇、耍赖、调皮捣蛋,甚至还会“无理取闹”。
比如:
动不动就跟你说“婴语”:“宝宝,可以用你的小手手,帮我拿一下水水吗?”;
拉着你玩各种小时候的游戏,比如捉迷藏、过家家;
冬天突然用冰冷的手贴在你的脖子上,冻得你一激灵,TA却笑得很大声;
在你压力大的时候,TA会一边唱儿歌一边跳搞笑舞哄你开心……
其实这种反差行为,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积极退行”——
在特定情境下,一个人有意识地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寻求增进感情、创造力激发或压力缓解的过程。
特别是在信任的伴侣或朋友面前,这样无拘束地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如撒娇、依赖),有助于情感联结和重建安全感,让关系更稳定和持久。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亲密关系里的“积极退行”。
亲密关系中的“积极退行”,有什么好处?
伴侣间的“积极退行”,可以说是爱的最高级形态。
我们在值得信赖的伴侣面前,会不自觉地展现最原始的情感需要。
这并非软弱、讨好和妥协,而是我们的大脑在确认:此刻我可以卸下自我防御。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积极退行”,会有这2个好处:
1、伴侣彼此释放内心的童真,让爱情更持久和保鲜。
在社会规训下,我们很多时候被要求成为“合格的大人”,工作压力、社会责任、生活琐事等,让我们活得越来越紧绷。
通过“积极退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这些压力,释放天真的“内在小孩”,回到简单纯粹的心理状态。
前段时间,演员孙俪在微博晒出一家四口的背影照,庆祝和丈夫邓超领证15年,并配文:“2025愿我们能善良温柔面对每一个人……”
邓超调皮地回应:“先对我温柔一点好吗?”
从两个人的日常互动可以看出,虽然这对夫妻已经走过15个年头,但爱情依然保持着十足的“新鲜度”。
比如,邓超曾在微博晒出孙俪的书法,自己则趴在旁边,摆出“五体投地”的样子。
原因竟然是因为孙俪“吐槽”他的身高还没有纸长。
△图源:邓超微博截图
邓超很有仪式感,他曾提到,因为孙俪的生日是9月26日,所以他看到时间刚好是9点26分时,就会截图给她看。
△图源:邓超微博截图
而孙俪作为他的最佳拍档,也会配合他的各种搞怪,让邓超更加“肆无忌惮”地展现孩子气。
久而久之,她也被邓超激发出了内在的童心。
她曾晒出邓超送给她的一对绿色耳环的自拍,同时发出了灵魂拷问:
“邓先生买这耳环的时候,怎么就认为适合我?是筷子?是书签?是刮痧板?还是我脖子不够长?”
他们之间的这些举动看起来有些“幼稚”“无厘头”,但亲密关系的可爱之处,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2、重建“内在客体”,修复内心的创伤。
积极退行具备一定的疗愈功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如在信任的关系中),积极退行可以帮助个体释放被压抑的情感,修复早期创伤。
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不同的创伤,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阴影,也可能是过往的情感挫折。
这些伤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感世界,在亲密关系里开启“自我防御”行为。
积极退行让我们的“内在客体”暴露在对方面前,包括童年遗留问题、成长中遭受的各种伤害等等,然后在伴侣的包容下被治愈。
就像热播剧《难哄》中的女主温以凡,总习惯推开桑延,看似是冷漠,实则是童年创伤触发的“情感隔离”。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
“退行是在努力获得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童年的安全感,还有爱的回应和信任关系。”
或许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部分影子,“推开”对方,是因为怕对方看到自己的不堪。
温以凡童年被母亲抛弃、寄人篱下的经历,让她潜意识里认定“爱终会消失”,于是选择了疏离。
而桑延在看见温以凡的创伤后,给了温以凡稳定的回应。
他会记住她每一个不安的小动作,在她想逃离时握住她的手。
送牛奶时说的“顺路”,一路护送时假装“巧合”,都在传递“你可以信任我”的情感信号。
当情绪被对方接纳和包容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客体”就有了再次成长的机会。
温以凡的童年之殇,在桑延的呵护中慢慢愈合,她也学会了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爱的表达。
恰如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空间”的概念。他认为,这一空间的建立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它允许个体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创造和整合矛盾。
在反复的被爱体验中,温以凡内心“我会被抛弃”的不安全依恋模式,最终被“我值得被爱”的安全依恋模式替代,在爱人怀里重新长大。
想永远被宠成孩子,
是一种“消极退行”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在关系中做回小孩的体验很棒。
的确,每个人都渴望被对方包容和宠溺。
但退回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并不都是积极的。
来访者小雅,以前和老公吵架,不管谁对谁错,只要自己不高兴,那一定会吵到对方认错为止,有时甚至通过尖叫、摔东西的方式不让老公睡觉。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不管为什么争吵,总是陷入纠结和痛苦中,想要吵出个结果;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但习惯用生闷气或情绪化宣泄的方式表达;
当对方没有满足你的需要时,习惯用指责的方式去争取……
这些属于“消极退行”的表现——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创伤时,不健康地退回到早期心理发展阶段的行为模式,过度寻求他人的照顾、忍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可见,在消极退行里,至少有一方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如果一味地把伴侣当成照顾者,会让人失去内在力量,碍个人成长和社会功能,进而损害关系。
就像刚开始,小雅的老公不管白天上班有多累,虽然嘴里一边念叨“困死了,明天再说不行么?”,一边还是会强忍着睡意听小雅把话说完。
但时间久了,他也开始有意回避小雅的沟通,有时候直接倒头就睡。
每次听到身旁的鼾声,她内心都无比崩溃,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后来她才慢慢明白,自己在这段婚姻里完全变成了一个“任性的孩子”,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都希望老公都能全盘接受。
如果其中一方一直做孩子,另一方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而想回避、逃离。
精神病学家Habib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在积极退行的关系里,伴侣双方轮流当小孩,互相做父母,才是最有益于亲密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跟小雅说完这一点后,她尝试着在老公因为工作而焦虑烦恼时,不再无理取闹找他麻烦,而是给足他空间和支持。
理解他的沉默,不再认为他不想和自己说话,不爱自己,主动避免了争吵。
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他一起打游戏、讲笑话发泄,甚至陪他一起吐槽同事和老板。
当然,伴侣之间也可以同时作为两个“小孩”一起玩耍,两个“成人”一起对话,两个“父母”一起承担。
这是一种角色足够灵活,又能互相尊重和支持的“伙伴关系”。
好的亲密关系:互相做父母、轮流做小孩
那么,我们在关系中怎样做,才能发挥好“积极退行”的作用呢?
1、建立你们的专属爱语,多夸对方,比如多说“婴语”。
所谓的“婴语”,指的是成人与婴幼儿之间的说话方式,能帮助彼此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联结。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妻子对老公说:“给你一颗糖,奖励你今天开车主动系上了安全带。”
老公感觉自己被“调戏”了,却很享受地露出了微笑,开心地接受了糖果。
后来,妻子又问他:“你今天喝水一滴水都没漏,你对自己感到骄傲吗?”
老公羞答答地说:“有点懵,但被夸了还是挺开心的。”
其实,每个人在童年都会有一段“全能感”时期,那是“自我”最骄傲的时期。
想象一下小时候,我们在学校考了好成绩,回到家第一个就会想和妈妈炫耀:“你看我真棒,妈妈你快夸我。”
而孩子也会在妈妈的夸赞中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做事。
而这份自尊心,长大了也需要在表现好的时候持续被“喂养”。
当然,“婴语”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亲昵的称呼,说话比平常语速更慢,使用简单、鼓励式的词汇等:别着急;慢慢来;没关系;宝宝你真棒……
2、识别彼此进入“儿童自我”的信号,给足情感肯定和爱的回应。
朋友玲玲的老公很喜欢打游戏,有一次突然和她说看中了一把电竞椅,很想很想买。
但玲玲一看价格,贵得离谱,表示难以理解,但又不能直接和老公说太贵了,你别买。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大人其实也一样。”
如果直接否定,等于扼杀了TA们的想象空间,甚至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后来,她用安慰小孩的方式回应老公:“你平常那么辛苦,确实应该奖励你,不过我们要不要再挑一挑,说不定到时候双十一还有打折。”
原本可能的吵架,变成了有趣的讨论,也将老公的儿童状态带至了成人状态。
同时,也要注意觉察自己退回到儿童时刻的状态,比如变得很情绪化,习惯说反话等。
当我们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早年创伤被激活,我们就有能力避免“投射”到伴侣身上。
同时能够拥有理性的思维,告诉对方希望TA如何做,或需要怎样的回应和关怀。
当然,也可以设置彼此变成小孩的切换信号。
比如我身边有一对情侣,当男生被对象叫“哥哥”时,他就知道对象要变小孩了。
而当女生被对象喊“姐姐”,她就知道轮到对方做小孩了。
3、达成共识,轮流切换角色,促进感情的深化。
当我们处于脆弱或难过的状态里,对方可以毫无保留地接住我们的需要,将我们带至成人状态。
一旦我们回到成人状态,我们也可以给对方全然的安抚和爱。
比如你观察到最近老公总是加班,闷闷不乐,那你可以陪他一起玩个游戏、讲个笑话等,逗他开心一下。
下一次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也可以当你的“私人小跟班”,陪你一起逛街、看电影、买买买。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脆弱、敏感的小孩。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像个小孩而自责,那是你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的开始。
也请好好珍惜那个把你当小孩的人,因为这是你被好好爱着的证据。
愿我们,都能遇到一段愿意互相做父母、允许彼此轮流当小孩的关系,感受着被爱和被治愈的幸福。
如果没有,也别忘了好好对待自己的那个内在小孩,告诉TA:
“别怕,我会回到过去拯救你,我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1] Lokko, H. N., & Stern, T. A.(2015). Regress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rimary carecompanion for CNS disorders, 17(3).[2] Habib, T. A. (2014). INTIMATE COUPLES: Regression and lower-right supporting structures. Journal of Integral Theory and Practice, 9(2), 45-62.来源:壹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