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4月2日「村民创造力教室」的大师课堂上,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宋懿老师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尚之旅。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美的分享,更是一次关于创造力与生活美学的启发。
在4月2日「村民创造力教室」的大师课堂上,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宋懿老师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尚之旅。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美的分享,更是一次关于创造力与生活美学的启发。
时尚引起群体效应便是文化状态”
在课程的伊始,宋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分享了一些秀场的基本知识,她向村民们介绍了秀场上展示的服装种类,包括进入商场售卖的成衣和仅供展示的高定礼服,并讲解了看秀观众的构成,如时尚从业者、媒体记者、品牌客户和时尚爱好者等。通过这些简单而实用的知识分享,宋老师帮助村民们初步了解了时尚秀场的基本概念,拉近了时尚与村民生活的距离。
Belgian Designer Meryll Rogge AW2025
时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或许,一个看似普通的蛇皮袋就能给出答案。2007年,LV在春夏时装大秀上推出了一款女士提包,其外观酷似常见的“蛇皮袋”。在奢侈品品牌Vetements 2023春季成衣系列的秀场上,蛇皮编织袋被巧妙地融入设计之中。
Lv的蛇皮编织袋
秀场 | Vetements 2023 春季成衣系列
蛇皮袋通常被视为一种廉价且实用的物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时尚”相距甚远。然而,这一大胆的尝试,不仅是对传统时尚观念的有力挑战,更是对“时尚”与“日常”界限的模糊。它清晰地表明,时尚并非仅存在于高端精致的物品中,它同样可以从最普通、最接地气的事物中汲取灵感,从而重新定义了时尚的内涵和边界。
来自四川眉山的豆小刚,用他的创意和热情,为村民们呈现了一场别样的“维密秀”。大街上,他身着用花生、锅碗瓢盆、扫把、雨伞、窗帘、电脑键盘等物品制成的奇异女装,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将蒲扇窗帘箅子等做成艺术时装
但豆小刚说:“其实做这个衣服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真正去穿,只是想告诉大家,有些造型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设计出来的,有些浮夸的只能作为艺术欣赏。”他的尝试,不仅是一种对时尚的另类诠释,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探索。
宋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现下年轻人喜欢的痛包文化和破洞牛仔裤,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时尚元素,却有着相似的流行轨迹,它们都从亚文化逐渐走向了日常时尚。
痛包不仅是时尚单品,更是一种文化标识。二次元爱好者通过痛包展示自己喜欢的角色,表达对二次元文化的热爱,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与其他爱好者建立联系。这种文化认同和社交属性使得痛包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进一步推动了其在时尚圈的流行。从亚文化到日常时尚,痛包文化的流行,正是时尚多元化的生动体现。
痛包文化
破洞牛仔裤的流行,同样是从亚文化走向日常时尚的典型例子。它最初作为工人耐磨舒适的工作服,到20世纪60年代因嬉皮士文化兴起,成为反叛与自由的象征,破洞设计更是强化了这种反叛精神,使其成为个性和自由的文化符号。
宋老师还和村民们分享了可持续时尚设计的先锋实践。张娜作为“中国可持续时尚第一人”,于2011年创立了“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这些原本普通的旧物,在张娜的手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成为时尚与环保的完美结合。
张娜的旧衣改造设计
宋老师指出,通过张娜的旧衣改造,我们发现日常物品经过改造后能够焕发出全新的样貌。这种改造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改变,更是一种内在创造力的体现。
“当我们凭借自己的创造力,将原本旧的或普通的事物赋予新的状态时,一个循环便悄然形成。当我们自信地将这种改变聚焦于自身,便塑造出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日常化时尚。它表明,时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只要我们敢于创新、自信展现,日常物品也能成为时尚的载体。”
在讲座的尾声,宋老师说到,“我们今日所探讨的时尚知识,其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理解。我们真正期望的是,每一位听众都能将时尚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日常点滴中,希望大家能够自信地热爱生活,敏锐地发现美,并且勇于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塑造独特的自我风格。
这,才是我们学习与生活中最为核心、最为贴近的部分。愿今日这短暂的分享,能在大家心中种下启发的种子。”
时尚,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蛇皮袋到高定礼服,从痛包到破洞牛仔裤,从废弃塑料到时尚单品,每一次的创意尝试,都是对生活的一次热爱表达。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让时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生活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秀。
来源:端庄优雅橘子atlbj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