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继栋是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商河县继栋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目前承包了1100余亩地,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食生产。2024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在继栋家庭农场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816.51公斤/亩,居全省第13位。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调控土壤水分,指针式喷灌机兼顾灌溉效率和节水能力,智慧农机在田间地头自由驰骋……
四月的济南,春和景明。在泉城大地春耕一线,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助力春耕春管的黑科技、新手段,正源源不断地催生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动力。
千亩农田仅需3人管理
王继栋是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商河县继栋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目前承包了1100余亩地,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食生产。2024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在继栋家庭农场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816.51公斤/亩,居全省第13位。
眼下正是农忙时期,可王继栋的麦田中却不见干农活的工人。他笑着告诉新黄河记者,他悠闲的底气来自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关键指标,并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这种精准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减少了肥料和水资源的浪费,为农作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说起这套系统,王继栋俨然一副专家模样。他粗略算了一下,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后,肥料能降低30%—40%用量。
不仅如此,他购买的进口气吹式播种机,能够实现单粒精密穴播,与传统的机械式排种器相比,播量更精确,也不会损伤种子。“比如说,用传统播种技术,每亩地需要20公斤种子,而我(农场)每亩地只需要12.5公斤,相当于节省了37.5%的成本。”王继栋说,最让他激动的是,在大幅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粮食的产量却一直在增加。“小麦的平均亩产能达到800多公斤。”
除了种子和肥料,人工成本也大大下降了。王继栋称,以前每人每天平均能浇6—8亩地,浇1000亩地需要八九个工人同时进行,浇完一遍至少需要十几天,一名工人一天至少需要80—100元工钱。“现在好了,我这1000多亩地只需要3名工人管理,他们只需要从电脑或手机上发出指令,就能实现灌溉、施肥等作业,全程都不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智慧大脑”监测园区所有数据
走进位于商河县的山东智慧农业创新园区,5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按照预设的航线,均匀地将药液喷洒到小麦植株上。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型号的无人机容量为50L,防治面积为50亩左右。“药剂配方涵盖了多种功能的药物,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该工作人员称,无人机飞防作业的高效性和精准性,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和时间成本,也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增强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现代智慧农业交流合作的交汇点和落脚点,示范园区将利用先进的农机设备、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探索集成一系列推动农业生产的栽培和管理模式,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负责人说道。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这里助力春耕春管的黑科技、新手段更加令人叹服。
据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万亩农田间,500多台(套)传感器正实时收集空气温度、土壤湿度、风速风向等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的信息。其中,一台指针式喷灌机尤为吸睛。它的钢架主横梁下等距悬挂着许多根垂直喷头,灌溉方式就像下小雨一样,水雾十分细密。虽然用水量很少,但农作物都能“喝”饱,兼顾灌溉效率和节水能力。
园区里除了指针式喷灌机,还有平移式、卷盘式、地埋式喷灌以及浅埋式滴灌等设备,这些大型设备还具备水肥一体化作业功能。据报道,当前示范区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可实现全维度数字环境监测,所有设备的监测数据都能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这一“智慧大脑”。通过喷灌节水等技术的应用,示范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了0.9。
每千米播种误差不超过2厘米
“在粮食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全生命周期里,其实都在全面地应用智慧农业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助力农业更快更好发展。”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字农业部副部长张增秀介绍称,目前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通过植入各地的农田,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信息,预测天气、病虫害等情况,并根据结果制定合理的农作计划。同时,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撑和科技服务,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张增秀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讲,为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落地落实,国家制定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了三个方面八项重点任务,有力地指导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从省级层面来讲,山东也在建设“鲁农码+数字乡村大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集合了农业农村的主体数据、资源数据、土地数据、政策数据等一系列数据,实现了数据的打通和共享共用。
“在市级层面,济南、青岛、东营等地市都建起了自己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以小麦种植为例,很多农机都安装了北斗芯片,利用这些装有北斗芯片的农业机械,能够实现按照预定路线精量播种,大概每千米的播种误差不超过2厘米。在麦种使用上,每亩地大概能够减少使用麦种的5—8斤。”
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济南在智慧农业的实践中印证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通过科技创新释放土地、人力与数据的叠加效应。风吹麦浪,颗粒归仓。济南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书写着端牢中国饭碗的新答卷。
记者:王倩 摄影:王倩 摄像:王倩 编辑:柏凌君 剪辑:王瑶华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