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一次!47年前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会,实力演绎“穿越时空征服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3:22 2

摘要:1978年8月1日,在湖北随县(今随州)的一座礼堂里,好奇的人们坐得满满当当,一双双眼睛盯着舞台上那件宏大又神秘的乐器——刚出土2个多月的曾侯乙编钟。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2025年4月17日,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你知道吗?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后,曾举办过一场现场演奏音乐会。

曾侯乙编钟以美妙空灵的音色,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做“穿越时空的魅力”。

在中国乃至人类考古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2400多年前的乐器做现场演奏会。

那一夜,它轰动了全世界。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会现场

全场沸腾

1978年8月1日,在湖北随县(今随州)的一座礼堂里,好奇的人们坐得满满当当,一双双眼睛盯着舞台上那件宏大又神秘的乐器——刚出土2个多月的曾侯乙编钟。

表演者举起木棰,轻轻敲在编钟上,《东方红》的曲调随即响起,全场沸腾了!

数年前,极目新闻曾采访过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北京知名专家冯光生,他正是这场震惊世界的编钟原件演奏会主创之一,也是在舞台上率先敲响《东方红》的演奏者。

“我用中层第一组的高音钟奏响了第一个乐段,清脆明亮的钟声格外悠扬、空灵,亦如清水般纯净。”随后,中层二组、三组和下层大钟依次递进,全曲由清澈到浓厚,层层递进,推向高潮。

冯光生回忆说:“音乐会长达2个小时,曲目包括《东方红》,还有专为它编写的钟曲《楚商》,还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湖北民歌《蛤蟆调》,以及美国电影《魂断蓝桥》插曲《一路平安》和《国际歌》。”

没错,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它Hold住了上述所有不同的曲风。

演奏者与编钟

水落钟出

1978年春,刚刚到湖北省光化县文化馆工作的冯光生,被抽调到随县参加考古,来到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墓)发掘工地。

5月下旬的一天,抽取墓坑积水的水泵正在工作。冯光生在现场看到,随着水位下降,沿墓葬中室南壁和西壁,三处条状阴影渐渐显出。几天之后,一套巨大的编钟完全显露出来。

长超过7米、宽超过3米、高近3米!钟架分三层八组悬挂多达65件钟体——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水落钟出”。

一钟双音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全国考古大咖都将目光投向湖北,一批批顶尖专家先后到来,发掘工地犹如考古高峰论坛。

6月28日,中国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家黄翔鹏等一行7人到达随县。古编钟“一钟双音”的规律在曾侯乙编钟身上得到明确印证——曾侯乙编钟每一只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都可以发不同的音,还有对应的铭文作为标注。

黄翔鹏(右)与编钟

大音之美

为了能让更多人听到曾侯乙编钟的声音,曾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当时负责这项考古工作的谭维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一个乐团,办一场演奏会。

“考古乐团”成立了,成员中除了冯光生,还有当时在湖北新闻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的王原平。

经过排练,1978年8月1日,音乐会如期举行。

考古乐团合影(前排左起黄翔鹏、王湘,后排左起路兵、昌占柱、冯光生、王原平、欧阳朝正、邓丽)

沉睡了2000多年之后,这件古老的乐器被重新奏响,它的声音穿越了千年时空,高音清透圆润,低音浑厚雄壮,魅力惊人。

现场记录者之一、文物摄影家、担任曾侯乙墓发掘摄影师的郝勤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将2000多年前的乐器组装好,让它屹立于舞台,这本身就是一个壮举。同时还有编磬与其他出土乐器一同展示,单是那个场面就足够震撼!当编钟乐音响起,现场所有人都沉醉在灿烂的礼乐文明之中。面对瑰宝,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音乐会的现场通过电视台、电台的新闻播送出去后,全世界为之轰动。

问&答

记者:用曾侯乙编钟来演奏,而它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当时最困难的是什么?

冯光生:首先是安全。曾侯乙墓里满是积水,编钟的木质横梁长期处于浸泡状态,出土后它还能不能继续承受整套编钟的重量?当时考古队专门派了两位队员王新成、黄敬刚轮班值守,全天候观察钟架的状态及灯光照射下的反应。

第二,举办音乐会的礼堂舞台,能不能承载重达五吨的曾侯乙编钟?为了保证安全,我们专门给舞台做了加固。

还有,编钟的构成非常复杂,包括65件钟体、51件钟架构件、195个挂钟零件。有7米多长的大梁,也有指尖大小的键钉。这些部件进行包装、拆封、组合、再拆卸、运输……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当时编钟的组装、拆运由考古队中最有经验的工程师杨定爱负责。

现在回想,真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是所有人齐心协力,才完成了这次壮举。

记者:这场音乐会如此不平凡,它具有哪些价值?

冯光生:这是曾侯乙编钟现场发掘的继续和室内整理的起始。文物出土后会风化,基本不可能继续长期保持住原貌,及时复原组装曾侯乙编钟,定格它出土时的状态,进行一次抢救性的、全方位的音像、影像信息采集,从而完整、全面地获取并保留下这些珍贵资料。

事实上,仅有这次活动采集的图像资料,才能完全体现“原汁原味”的曾侯乙编钟。

这场音乐会是对曾侯乙编钟音容风貌的初步了解和展示,第一次让音乐学家得以完整、系统地了解到全套钟的音响实况,并探索它的音乐性能。当时演奏的曲目是由黄翔鹏先生和王原平编创的一组古今中外乐曲,其中很有讲究。比如,黄翔鹏先生根据唐代陈康士琴曲《离骚》新编的钟曲《楚商》,就是一首研究性作品,旨在查验全套编钟的音乐性能。乐曲旋了六宫,证实了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和这套钟旋宫转调的实际能力。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研究工作也由此启动。编钟复制件研制成功后,编钟演奏走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古老的编钟,在今天仍有着强大的活力。

曾侯乙编钟(极目新闻记者陈凌燕摄)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