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风2025 》二公,叶童组是怎么输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02:28 2

摘要:在《乘风2025》第二次公演(二公)中,叶童组(叶童、李晟、黄英)以611票的舞台得分不敌吴宣仪组(吴宣仪、陈德容、VaVa)的《本草纲目》(635票),这一结果引发了观众对舞台公平性、节目剪辑与“流量逻辑”的热议。结合多方信息,这场失利的背后可归结为以下几个

在《乘风2025》第二次公演(二公)中,叶童组(叶童、李晟、黄英)以611票的舞台得分不敌吴宣仪组(吴宣仪、陈德容、VaVa)的《本草纲目》(635票),这一结果引发了观众对舞台公平性、节目剪辑与“流量逻辑”的热议。结合多方信息,这场失利的背后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舞台设计与创新差异

1. 吴宣仪组的流量化改编

吴宣仪组的《本草纲目》以说唱、武术元素为核心,融合了现代流行文化的视觉冲击力。VaVa的说唱段落强化了节奏感,吴宣仪的女团级动作编排与表情管理则成为亮点。这种改编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尤其在短视频传播中更具话题性。

相较之下,叶童组的《大山》以民族文化为基调,采用粗布赤脚造型与山鬼吟唱,虽被赞“国家队下凡”,但过于艺术化的表达被认为“曲高和寡”,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动大众评审。

2. 舞台“彩蛋”与互动效果

根据往期案例(如一公侯佩岑组凭借烟花彩蛋拉票成功),舞台的附加设计对观众投票影响显著。吴宣仪组虽未明确提及类似设计,但其舞台的戏剧性冲突(如陈德容的“努力逆袭”人设)通过剪辑强化了情感共鸣,而叶童组的表演缺乏此类“记忆点”。

二、成员表现与团队协作争议

1. 陈德容的“努力剧本”与舆论反转

陈德容在一公因划水表现引发争议,但二公中节目组通过剪辑突出其“凌晨三点练到哭”的辛酸形象,甚至被调侃为“青铜逆袭王者剧本”。尽管其动作仍显生硬,但“努力人设”成功赚取观众同情票,形成“越笨拙越感人”的舆论效应。

反观叶童组,叶童虽以62岁的年龄挑战高难度舞台,但其自然衰老的形象与敬业态度虽获口碑,却未能转化为票数优势。部分观众认为节目组未充分呈现其幕后付出,导致“实力输给剧本”。

2. 团队内部矛盾与剪辑导向

叶童组被曝存在排练时间不足与内部协调问题(如成员档期冲突),而吴宣仪组则通过“吴宣仪教陈德容跳舞”的片段强化了团队互助的叙事。节目组对吴宣仪组的“抓马”剧情(如陈德容情绪崩溃、吴宣仪“三份工”的辛酸)进行了戏剧化剪辑,进一步吸引观众注意力。

三、节目赛制与观众投票偏好

1. 流量与情怀的博弈

叶童组的《大山》被评价为“艺术性高于娱乐性”,而《本草纲目》则凭借流量明星(吴宣仪、VaVa)与话题人物(陈德容)的组合占据优势。观众投票更倾向于“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兼具的舞台,而非纯粹的艺术表达。

有网友尖锐指出:“内娱没有真输赢,只有姐姐们拿命换的热搜位”。

2. 拉票环节的策略差异

吴宣仪组在拉票时突出陈德容的“逆袭故事”与吴宣仪的“全能队长”形象,而叶童组未能设计出类似管乐(一公侯佩岑组杂技表演)的吸睛互动,导致票数差距。

四、舆论反响与行业反思

1. 对“努力人设”的争议

陈德容的逆袭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其态度值得肯定,反对者则质疑节目组通过剪辑“美化划水”,挤压实力派生存空间。叶童的“虽败犹荣”则被看作对行业年龄偏见的反击,但其舞台的失利仍暴露了流量至上的综艺生态。

2. 综艺剧本与真实性的平衡

观众对节目组“恶意剪辑”(如放大叶童与房琪的冲突)与“皇族剧本”(如房琪、陈德容的资源倾斜)的批评持续发酵。叶童组的失败不仅是舞台较量,更折射出内娱综艺在“话题性”与“艺术性”间的失衡。

叶童组《大山》的失利,本质上是艺术表达与流量逻辑碰撞的结果。吴宣仪组凭借话题性改编、成员争议与节目组叙事策略实现逆袭,而叶童组则因大众审美局限与剪辑弱势成为“口碑赢家、票数输家”。这一现象不仅引发对综艺公平性的质疑,也为行业提供了反思:当“乘风破浪”沦为“乘风摆烂”,观众终将用脚投票。

你认为舞台竞演应更注重艺术性还是娱乐性?陈德容的“努力剧本”是否合理?欢迎留言分享观点!

来源:清清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