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太地区作为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舞台,正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前沿阵地。2025年4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发出警告:中国在先进战斗机和远程导弹技术上的快速进展,正在动摇美国自冷战以来享有的空中优势。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印太地区作为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舞台,正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前沿阵地。2025年4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发出警告:中国在先进战斗机和远程导弹技术上的快速进展,正在动摇美国自冷战以来享有的空中优势。
与此同时,《解放军报》则批评美军加速在印太部署濒海作战团、多域特遣部队等新型力量,认为此举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将加剧地区军备竞赛。这场博弈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技术代差、作战理念和规则制定的多维竞争。本文结合帕帕罗的核心观点、美军最新动向及中国视角,深入解析中美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博弈及其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影响。
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
一、美军对空中优势的战略焦虑与应对
帕帕罗在听证会上,发出美国技术差距与数量劣势的警告,他指出,中国拥有2100架战斗机和200多架轰-6轰炸机,并以每年“1.2比1”的速度在生产上超越美国。这一数据凸显了中美在军事装备规模上的此消彼长。更严峻的是,中国PL-15和PL-17空对空导弹的射程(超过200英里)远超美国现役AIM-120D导弹(约100英里),迫使美国加速研发AIM-260联合先进战术导弹(JATM)。然而,JATM的部署进度因技术机密性而滞后,暴露了美国在武器研发体系上的效率问题。
帕帕罗强调:“如果我们不守住第一岛链的高地,行动能力将严重受限。”第一岛链(日本—菲律宾—台湾—印尼)是美国遏制中国进入西太平洋的传统防线,但中国近年来通过歼-20隐形战斗机、远程导弹和航母编队的部署,已具备突破这一防线的潜力。
为应对挑战,美军采取技术升级与作战概念革新“双轨战略”:一方面推进第六代战机(F-47、F/A-XX)的研发,另一方面升级现有装备。F-15EX因“电子战能力、射程和传感器优势”被帕帕罗称为“关键资产”,其部署至日本嘉手纳基地的F-15E中队旨在提供“短暂空中优势的直接能力”。此外,美军正推广“敏捷战斗部署”(ACE)概念,即通过分散部署小型编队至前沿基地(如阿留申群岛),提升生存性和灵活性。
帕帕罗坦言,美国在印太地区已无法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空中霸权”,中美双方将进入“均势对抗”阶段。空中优势从“霸权”到“均势”再定义的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思维的调整:从追求绝对优势转向通过技术迭代和盟友协作维持相对优势。
二、中美军事技术竞争:战斗机与导弹的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新装备产能的认知发生的变化,特别是认为美国战斗机生产能力出现了差距。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警告说,中国在先进战斗机方面的产量正在超过美国。据美媒报道,中国歼-20的年产量(40-50架)远超美国F-22(已停产)。而美国正在大量生产F-35战斗机却并非是空中优势战斗机,一般称为“联合攻击机”。尽管美国第六代战机F-47的合同已授予波音公司,但其量产需至2030年后才能形成规模。短期内,美国依赖F-15EX和F-35的组合填补空缺,但隐形能力与机动性的短板可能削弱其应对歼-20的能力。
2024 年 7 月 12 日,第 142 联队的一架 F-15EX 鹰 II(尾部 008)从俄勒冈州波特兰空军国民警卫队基地起飞。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U.S. Air National Guard)照片由尼科尔·桑切斯(Nichole Sanchez)中士拍摄
美军认为,导弹技术已形成非对称威胁。帕帕罗警告说,“他们先进的空对空导弹/远程空对空导弹也对美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帕帕罗指的是中国的 PL-15 和 PL-17 空中拦截导弹,据报道,后者的射程超过 200 英里,远远超过美国主要的雷达制导空战导弹 AIM-120D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AMRAAM),其射程约为 100 英里。尤其是PL-17的远程打击能力使中国战斗机能在美国导弹射程外发起攻击,迫使美军战机依赖预警机和电子战系统缩短接敌距离。AIM-260的研发虽意图抵消这一差距,该导弹被视为高度机密,原定于2022年部署,但美空军表示该导弹仍在测试中,且中国可能在同期推出更先进的PL-21导弹。技术竞赛的“时间窗口”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此外,电子战与多域作战也形成博弈之势。帕帕罗特别强调F-15EX的“主导电子战能力”,这反映了美军对电磁频谱控制权的重视。中国则通过歼-16D电子战机和反辐射导弹发展反制手段。双方在电子战领域的较量将直接影响未来空战的主动权。
三、美国新型作战力量的部署:目标与风险
近年来,美军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战区,为应对战争形态变化,美军重点建设新型作战力量,并加速组建海军陆战队濒海作战团和陆军多域特遣部队,将对印太地区力量平衡和军事博弈产生重要影响。
● 濒海作战团与多域特遣部队的战术价值
美军计划在印太战区部署3个濒海作战团和2支多域特遣部队。这些部队编制精干(约2000人),配备“堤丰”中程导弹和无人舰艇,旨在执行“分布式作战”——即分散部署于岛屿链,通过机动打击和情报支援扰乱对手后勤线。帕帕罗称其为“内线部队”,与航母打击群等“外线部队”形成内外夹击,压制对手海空力量。
● 无人舰艇与太空战的战略赋能
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组建3支无人水面舰艇中队,测试大、中、小型无人舰艇的协同作战。这些舰艇可执行侦察、布雷甚至自杀式攻击任务,成本低廉且能承受高损耗。此外,美印太司令部下属的太空军司令部整合了卫星导航和导弹预警系统,为联合全域作战(JADO)提供天基支持。
● 地区盟友的军事捆绑与冲突风险
美军在冲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部署强化了对盟友的“军事绑定”。例如,驻日太空军部队直接针对中国反卫星能力,而“堤丰”导弹部署菲律宾则威胁南海航道。这种“前沿存在”虽增强了威慑,但也可能迫使盟友卷入大国冲突,加剧地区紧张。
参加“2025太平洋斯特勒”联合演习的美、法、日三国舰艇在海上编队航行。
四、中国视角:安全威胁与战略反制
首先,对美国新的军事扩张加以定性。《解放军报》将美军新型力量建设称为“霸权思维的延续”,指责其通过“离岸平衡”制造对立。文章指出,美国在印太的军事化行动与“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被美国视为地缘挑战,因而采取军事手段遏制。
其次,实施技术追赶与区域拒止战略。中国通过歼-20、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和北斗卫星系统构建“区域拒止”能力,旨在将美军推离第一岛链。同时,中国加大对无人艇和人工智能作战系统的投入,以期以低成本技术抵消美国传统优势。
再次,加强外交与经济反制。中国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深化东盟经济联系,削弱美国联盟体系。例如,中俄联合巡航阿拉斯加附近海域,以及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的安全协议,均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回应。
五、对地区与全球安全的影响
一是军备竞赛螺旋升级。中美技术竞赛已从传统武器扩展到太空、网络和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一体化威慑”与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碰撞,可能导致误判风险上升。例如,无人舰艇的自主攻击算法若出现故障,可能引发意外冲突。
二是盟友的困境与选边站压力。日本、菲律宾等国家面临两难选择:依赖美国安全承诺可能招致中国经济反制,而疏远美国则需独自应对安全威胁。这种撕裂性压力可能催生地区军备独立化趋势。
三是全球安全架构的重构。印太地区的军事化预示着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进一步瓦解。若中美无法建立危机沟通机制,代理人战争或局部冲突可能外溢至全球,重现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
六、结语:走向均势还是冲突临界点?
帕帕罗的警告与中国的反制措施表明,印太地区正进入“战略相持期”。美国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和盟友网络维持主导权,而中国则依靠规模经济和区域拒止能力突破封锁。短期内,双方可能避免直接冲突,但无人系统、网络战和太空领域的低强度摩擦将常态化。因此,应通过建立技术竞争规则、强化危机管控和推动多边安全对话等机制,防止误判和冲击安全临界点。
未来十年,制空权的归属或许不再重要,能否在“技术理性”与“战略克制”间找到平衡点,才是印太和平的真正密钥。总之,印太的和平取决于中美能否在竞争中找到共存底线。否则,这片“21世纪的兵家必争之地”或将点燃全球秩序重构的导火索。
来源:华语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