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强制升级为行业底线,行业的终极安全竞赛已然打响。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最严国标”来了,对电池燃爆零容忍!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强制升级为行业底线,行业的终极安全竞赛已然打响。
优秀的学生先交卷!在4月12日的广汽科技日上,广汽埃安“拧成麻花都能用”的弹匣电池升级亮相,背后是埃安提出的系统性安全理念——广汽的安全从来都不只是一项配置,而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电池安全必须是一场从材料到整车的全局战役。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电池热失控占比超50%。面对用户焦虑,车企的解题思路已现代际分野:一边是传统防热蔓延的“被动灭火式”思路,另一边则是埃安提出的“系统防护”模式。
新国标的“零容忍”态度,倒逼车企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防御。但现实情况是,动力电池安全涉及电芯、封装、整车、监控等超2000个失效点,单一技术突破难以形成体系化护城河。
广汽科技日上,埃安再一次重申了贯穿电芯材料→电池包设计→整车验证→云端监测的系统安全逻辑。弹匣电池的每一次迭代,都是在回答用户的焦虑:“充电这么快、充得这么满,会不会有危险?”“开车时电池被磕了一下,会不会有事?”“我的电池会不会着火?”
如果说一些品牌的电池安全是单点突破,埃安弹匣电池的进化史则是一部“系统作战史”。
埃安用弹匣电池的三次进化证明: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政策倒逼的仓促应对,而是从底层重构逻辑的体系之战。
弹匣电池1.0(2021年):热失控不蔓延的底线守卫
行业首秀三元锂电池针刺不起火,通过“物理隔绝、主动阻燃”的底层逻辑,以及三明治结构隔热舱+速冷液冷系统+第五代电池管理系统全时巡逻,在单个电芯热失控时阻断连锁反应,完成“保及格”的被动防御。
弹匣电池2.0(2023年):极端场景的主动出击
第二代电池安全技术全面升级了超稳电极界面、超卓隔热性能、电芯灭火系统,成功通过“一弹穿整包”的枪击测试,即便三颗电芯同时破损仍保持无起火、无爆炸、无热蔓延,隔热效率提升40%,相当于给电池包装上金刚罩。
弹匣电池再升级(2025年):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通过三大原创技术升级,直接将火苗摁灭于源头。
电芯本征安全:采用类固态电解质技术,通过纳米陶瓷涂层阻断锂枝晶生长,即便180°折叠、200℃烤箱加热,电芯也能保持稳定。
被动防护安全:行业首创弹匣电池被动防护设计,电池包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防护舱,每一个舱位之间都加入隔热材料和吸热材料,防止热蔓延,阻断连锁反应;在电气设计上,埃安弹匣电池构建全链路防护,确保热失控时,电池包不会短路。
整车物理防线升级:当车辆以60km/h(超国标3倍)碰撞时,“电芯零侵入”设计仍能保证电池包完整性。
云端全天候防御:通过弹匣云系统对电池内短路等隐患实现97%提前检出率、超96%的一次准确率,用户还没来得及感知,埃安就已经完成检修。
升级技术的同时,埃安公布的三个数字显得格外锋利:弹匣电池搭载超百万辆车型,累计行驶超480亿公里,保持“零自燃、零起火”的纪录。
广汽埃安谈论安全冗余时,不是简单地堆砌防护材料,而是让材料、结构、算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形成互补的保险机制。
不同于依赖供应商的“组装”模式,广汽埃安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更像苹果之于芯片——投入62亿元打造因湃电池工厂,广汽埃安成为全球极少数能实现电池全栈自研自产的主机厂,实现了从固态电解质研发到液冷板铸造的全栈自产。
这种掌控力带来三个关键优势:
· 敏捷迭代:弹匣电池迭代三个版本的核心突破仅用26个月,而行业平均研发周期需要4年;
· 成本控制:在6万级小车UT上标配弹匣电池,将安全溢价压缩,才能实现安全平权;
· 技术下放:将全固态电池技术(2026年量产)中的固态电解质界面、高稳定电极材料等成果,提前应用于量产弹匣电池,形成“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普及一代”的滚动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今天,这种掌控力正在改写游戏规则:JD POWER数据统计显示,配备弹匣电池的二手车保值率位居榜首,安全正成为硬通货。
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所言:“广汽的安全从来都不只是一项配置,而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广汽的安全理念折射在埃安的电池安全技术上,是涵盖电芯研发、云端监控、极端工况验证等全流程防控,让用户用得放心、跑得安心、开得舒心。
在广汽科技日现场,我们真实见证180°扭曲的弹匣电池模组仍能不失控。这或许是对安全最好的隐喻——当行业还在为热失控焦头烂额时,真正的领跑者已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安全命题:如何在极端条件下,依然维系生命空间的完整。
文/清风
来源:NBD汽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