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一倡议,提出了当下社会颇具争议性的现实话题:是否应当在青少年和社交媒体之间划一根红线? (12月5日 潮新闻)
□陈淑颖(华东师范大学)
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一倡议,提出了当下社会颇具争议性的现实话题:是否应当在青少年和社交媒体之间划一根红线? (12月5日 潮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倡议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上个月,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刚通过一项法案,明确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违反规定的社交媒体平台将面临最高5000万澳元的罚款。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负责人坦言,正是受此新闻启发,结合当前国内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下述两条建议:一、16 周岁前尽量不注册社交账号,二、建议家庭设置“无手机时段”。
数字化时代下,未成年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日益加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研究报告》,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已成为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应用类型,部分用户日均在线时长超过3小时甚至更多。然而,青少年缺乏成熟的信息筛选能力,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过早长时间接触劣质内容,会导致注意力涣散、自我认知扭曲,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59%的青少年因社交媒体上的负面内容而感到焦虑或压力。
基于这些现实问题,这份倡议显然是出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的考虑。然而,单纯的“16岁红线”是否能够奏效?它的实际可行性和潜在副作用,也同样值得深思。
倡议书强调“尽量远离社交媒体”,而非硬性规定,体现了学校对这项复杂议题的慎重态度。学校负责人也表示,完全隔绝社交媒体并不现实,也可能适得其反。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简单地画出“16岁红线”,青少年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我们也容易忽略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和独立判断力的锻炼。
比起强调“远离”,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与社交媒体相处。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教育青少年理性使用社交媒体,帮助他们认识到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同时建立适当的使用规则。杭州二中倡议的第二条,在这一点上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学校倡导家长和孩子们在某一时间段一起“戒手机”,鼓励线下活动。这样的形式不仅减少他们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也能促进亲子关系的互动和交流。此外,校方纳入媒介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学习信息甄别和隐私保护,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学校倡议书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合作。平台方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优化算法、严格内容审核,减少低质信息和不良内容的传播。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保护,构建更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青少年与社交媒体之间的界限不应简单以年龄为标准,而是需要在教育、引导和社会共建中寻求平衡。杭州二中的倡议或许有些理想化,但它提出的问题和发出的信号却值得深思。在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与其隔绝,不如共建红线,用理性与关爱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