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不再瞄准乌克兰,而是转向日本,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15:32 2

摘要:自俄乌冲突起,日本迅速入列西方阵营,挥起制裁大棒,对俄金融、贸易、个人资产全方位围堵。

自俄乌冲突起,日本迅速入列西方阵营,挥起制裁大棒,对俄金融、贸易、个人资产全方位围堵。

日本想要“正常国家”地位,想要在领土争端中讨回场子,更想让华盛顿看到它的“忠诚”。

莫斯科当然不是吃素的。

反制随之而来:经济封锁、政治冷处理,文化交流也开始紧绷神经。

原本脆弱的日俄关系,一夜之间跌入冰谷。

这场对峙早已超出双边范畴。东亚安全格局随之震荡,区域稳定再添变数。

若无一方在核心利益上让步,这段关系基本无解。

现在,若俄罗斯将注意力转向日本,乌克兰的战火也许还未熄灭,东亚的雷声已在酝酿。

俄日关系症结

俄日关系之所以迟迟无法回暖,根源极其顽固。

一个关于岛屿归属的争端,自二战末期一直拖延至今,仍未划下句点。

说到底,这是一段未完成的战争,一场外交上的漫长对峙。

1945年夏,苏联对日宣战,随即依据《雅尔塔协定》占领南千岛群岛。

日本战败,无力反抗,却始终未在法律上放弃主权。

日方援引1855年签订的《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坚持四座岛屿原属日本领土。

两国自此陷入外交僵局,至今未能缔结和平条约,法理上依然维持“战争状态”。

所谓“北方四岛”,即俄方称之为伊图鲁普、库纳希尔、希科坦和哈博迈群岛的区域,在日本则被称作择捉、国后、色丹与齿舞。

领土争执,早已从纸面争议,升级为现实博弈。

今天,这四岛仍处于俄罗斯的全面控制之下。

军事驻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行政治理亦趋完善。

俄方早已将其视作领土固有的一部分。

而日本,则从未中断收回主权的政治努力。

从舆论宣传到政府表态,从外交场合到国内教育,收回“北方领土”成为其长期国策之一。

这些岛屿为何如此重要?

答案不仅藏在地图上,更藏在战略思维中。

地理位置上,它们扼守着鄂霍次克海的出入口,联通太平洋航道。

控制此地,不只是获得海洋资源,更能在区域防御体系中占据有利地形。

对俄罗斯而言,岛屿是其远东战略防线的前沿,可有效保护堪察加半岛的核潜艇基地和库页岛的导弹部署区,是遏制美国太平洋势力进入北方海域的关键一环。

而对日本而言,四岛不仅事关领土完整,更象征着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在“战后体制”尚未彻底终结的背景下,这四岛成为东京突破历史羁绊、迈向“正常国家”地位的象征性标志。

1951年,《旧金山和约》将战后日本的国际法律地位基本确立。

条约中,日本一度声明放弃对整个千岛群岛的权利,但未明确定义“千岛群岛”的边界范围,留下巨大模糊空间。

日本随即对条款内容产生异议,开始重新主张对北方四岛的主权。

1956年,日苏恢复邦交谈判。

苏联表示愿在缔结和平条约后归还齿舞和色丹两岛。

然而,美苏冷战迅速升温,协议未能落地,外交成果就此搁浅。

此后几十年,局势始终原地踏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手控制权,态度更趋强硬,对岛屿主权毫无松动迹象。

冷战终结,并未终结冷战遗留的问题。

千岛群岛,特别是四座争议岛屿,反而成为俄日关系中的战略死结。

俄罗斯开始全力对抗

俄日关系一度显现出短暂的回暖迹象。

安倍晋三执政期间提出“经济合作换领土进展”的现实主义路径,希望通过对俄投资带动南千岛群岛(即日本所谓“北方四岛”)的主权谈判。

普京政府也曾一度示好,表示愿以1956年《日苏共同宣言》为基础重启磋商。

但这种“交易式外交”注定难以为继。

一方面,日本国内保守势力坚决反对以金换地,声称主权无价;另一方面,美国对盟友对俄示弱持坚决否定立场,东京在华盛顿的影子下寸步难行。

结果,合作计划无疾而终,双边关系重新陷入停滞。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成为彻底改变俄日关系的转折点。

日本岸田政府毫不迟疑地加入西方对俄制裁行列,不仅冻结俄方资产、限制高科技出口,还直接重申“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公开指控俄罗斯“非法占据”。

外交辞令的升级,直戳莫斯科神经——日本不再扮演中间人,而是彻底倒向美欧阵营。

俄罗斯的回应迅速。军演、部署、武力威慑轮番登场,一切都围绕争议岛屿展开。

从2022年3月起,俄罗斯接连在南千岛群岛组织反登陆作战演习,演习地点直指择捉岛和国后岛,战术内容以“岛屿防御”为核心,针对性不言自明。

进入9月,俄军启动代号“东方-2022”的远东大规模军事演习,动员超5万人、上百架飞机,明确将“北方四岛”纳入演习范围。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演习时间点的选择。9月3日,正值俄罗斯纪念“对日战争胜利日”,俄方在择捉、国后与色丹岛举行隆重仪式。

同日,普京宣布将于9月6日视察符拉迪沃斯托克,再度释放对美日联盟的战略警告。

紧接着,10月到12月间,俄罗斯继续加码。

12月5日,俄国防部宣布在千岛群岛北部的帕拉穆希尔岛部署“移动式沿岸导弹系统”,导弹射程覆盖500公里以上,可覆盖北海道部分地区。

这是冷战以来首次在该区域部署如此远程打击武器。

此前的几个月,俄军海上动作频繁。

3月10日,10艘俄海军舰艇出现在北海道东部海域,距离日本本土不到200公里。随后,3月14日,6艘俄军舰穿越宗谷海峡,公开展示海军力量。

3月25日,俄东部军区宣布,3000多名士兵和上百台装备正在争议岛屿进行多科目实战演练,这是俄方宣布终止和平谈判后的首次武装回应。

不难发现,俄罗斯已将争议岛屿作为对日施压的前线,借军力调动回应东京的“亲美”倾向。

太平洋舰队频繁试射导弹,宣示“存在感”;潜艇巡逻、空中侦察、岸防系统布置等一系列动作为俄罗斯构建了立体防御体系,使其在远东的战略重心显著东移。

日本的抗议声不断。

2023年4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公开称俄军在“北方领土”军演“极其令人遗憾”。

但现实是,除外交抗议和呼吁克制外,日本在军事和地缘层面尚无实质反制能力。

制裁令虽严厉,却难以撼动俄罗斯在远东的布局。

在俄乌战争的阴影下,俄日关系已无法回到“互利合作”的旧轨。

地缘政治的风向已转,和平条约的前景愈加渺茫,四岛问题也不再是孤立的双边争议,而是整个亚太安全架构中的敏感触点。

俄日关系,在进入2024年之后,已无回旋余地。

莫斯科对东京的政策,彻底从“有限合作”转向“全维度对抗”。

如果说过去还有外交辞令的遮掩,如今,克里姆林宫选择了公开摊牌,不再维持哪怕一丝和平幻想。

普京的最新表态无异于盖棺定论。他明确指出,南千岛群岛(日本所谓“北方四岛”)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主权领土”,其归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绝不容重新审视”。

实际上,这并非莫斯科首次强硬发声。

早在过去十余年间,俄罗斯高层就频频以实际行动“加码主权”:梅德韦杰夫曾在任期内多次登岛巡视,米舒斯京也不止一次前往争议岛屿主持政务会议。

而在社交媒体上,梅德韦杰夫更是口不择言。

他冷嘲热讽:“我们根本不在乎‘日本人对所谓北方领土的感情’是怎样的,不满意你可以切腹自尽。当然,将广岛和长崎从记忆里抹去,和美国人法式舌吻,感觉会好得多。”

远东不会平静

俄罗斯如今已不再保留。

2023年起,俄军在远东方向高频度展开针对日本的军事部署和战术演练。

从战略轰炸机逼近北海道空域,到S-300V4防空系统实战部署,再到太平洋舰队多次穿越津轻与宗谷两大海峡,每一次行动都直指日本要害。

不仅如此,俄军还在争议岛屿展开了多场“模拟击退登陆”的演练,规模不断扩大、兵力逐步加强。

有报道称,仅2023年,俄罗斯已组织超过10次军事演习,全部围绕“北方四岛”展开。

这是在向整个亚太释放信号:俄罗斯有能力在东线开辟“第二战场”,从而牵制美日战略布局。

军事之外,俄罗斯在经济战线上同样施以重击。

所有与日本在争议岛屿联合开发的计划被俄方单方面终止,51个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宣告搁浅。

与此同时,莫斯科设立“免税特区”,公开邀请中韩企业入驻开发,试图借外资彻底将日本排除出远东经济圈,更是戳日本的肺管子。

尤其是渔业领域的打击,直接重创日本本土。

俄罗斯撤销日本渔业公司在鄂霍次克海的捕捞权,导致北海道地区渔产锐减,地方政府财政大幅缩水。

安倍时期以“经促政”的战略愿景彻底破产,留下的是一个不断萎缩的区域经济体系。

对日本而言,代价显然不止于外交失败。

随着对俄关系全面冻结,日本的宏观经济开始遭遇一连串冲击。

由于切断俄罗斯能源与农产品进口渠道,日本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飙升。

2022年CPI从0.1%急升至3%,2023年维持在2.8%,远超通胀警戒线。

日本家庭实际工资水平因此连续两年负增长,民众生活成本上升明显。

到2024年第一季度,实际工资仍在下滑,民间消费持续萎缩。

企业方面更是哀鸿遍野。

受制裁、供应链断裂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2023年54.8%的日本企业出现亏损,企业关停、裁员现象频发。

对俄出口骤减,直接带动失业率升至2.5%。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受到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日元汇率大幅贬值,一度跌破130兑1美元,创20年来最低水平。

进口成本暴增、贸易逆差扩大,日本2022年逆差高达20万亿日元,2023年虽回落至9.29万亿日元,但依然连续三年处于逆差状态,经常项目盈余降至历史低位。

俄日冲突的外溢效应,也正悄然重塑区域格局。

对中国而言,俄日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太战略”的压力,降低了美日在东亚地区的协同效率。

但中俄“背靠背”的战略协作也进入微妙阶段。

若俄方在远东地区持续强势推进,不排除引发中日韩三国间新一轮地缘摩擦,削弱中国在东北亚的外交空间。

对朝鲜来说,俄军前沿部署无疑提升其安全感,也为平壤发展核导能力提供了“天然掩护”。

在这种态势下,半岛局势更趋复杂,可能滑向新一轮军备竞赛。

而对美国而言,俄日对抗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亚太盟友体系的战略透支。

日本一方面要应对来自俄罗斯的直接军力威慑,另一方面又需投入资源遏制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局势升级。

国防预算连年上调,岸田政府甚至被迫推迟原定的“轻型航母建造计划”。

这种多线应对、财政吃紧的战略状态,正让美日军事协同陷入深度瓶颈。

普京手中的“远东牌”,如今已不再是谈判筹码,而是一枚实打实的战略武器。

而日本,则被迫在“历史认同”与“现实生存”之间艰难权衡。

岛屿争议、能源缺口、汇率危机、盟友压力交织成网,一个曾试图突破战后体制的国家,再次陷入新的战略困局。

未来,远东不会平静。

参考资料:
梅德韦杰夫对日本放话:千岛群岛是我们的,不满意可以切腹自尽

阮佳琪 观察者网

俄乌冲突后的日俄关系研究 张瀚文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