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程先生的归国和济州大学筹建“太和”儒学研究院一事,作者措置裕如地安排一众知识分子精英登场,在妙思纷集、知识密度很高的对白中,严肃地思考化入伦常日用的儒学之命运,思考思想者在信息与消费主义至上的日常中的自由与担承的问题。小说中描写的三代知识分子在思想结构上大
本节目由句容市图书馆特约播出。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跟着主播读好书》。今天给朋友们推荐的是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应物兄》。
围绕程先生的归国和济州大学筹建“太和”儒学研究院一事,作者措置裕如地安排一众知识分子精英登场,在妙思纷集、知识密度很高的对白中,严肃地思考化入伦常日用的儒学之命运,思考思想者在信息与消费主义至上的日常中的自由与担承的问题。小说中描写的三代知识分子在思想结构上大致有一个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变迁,然而即便在第一代知识分子那里,他们对意义的寻求却也要折返到日常生活中。
小说以应物兄为名,并不断对“应物”二字做解说。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应物”之名隐含着一个大追问,那便是以穷理格物为职志的儒学如何因应复杂的日常世界。小说中,应物兄的名字因为一本儒学普及读物而阴差阳错地从“应物”变成“应物兄”,程先生调侃他是“以物为兄,敬畏万物”,然而事实是,从一出场他即在疲惫地面对那个一直在努力去塑造他的巨大生活世界,对于“物”的应对,应物兄进退失据,此岸与彼岸、庙堂与广场,学统与道统,反躬自省与随波逐流,这些对立的范畴让他留恋,又让他抗拒,而他越是投入太和研究院的事务,距离“应物无累”的逍遥之境就越远。从道义与个体命运的角度来看,应物兄无疑是失败者;从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经验范畴而言,他又堪称悲壮的英雄,小说借助他营造儒学传承中的“因、革、损、益”及当下命意,链接出三代知识群体和整理个士林的顽疾,辐射出从庙堂到江湖、从跨国资本到贩夫走卒的广阔生活世界,从而做到了将历史深度与价值关怀融入“此在”与日常经验的组织肌理中,并给予有效的处理。
感谢收听今天的节目,再见。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