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患脑梗的人群越来越多?厨房的5种食物或是祸首,要少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16:38 2

摘要:令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梗的诱因可能就藏在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厨房里。一些看似“家常”的食物,实则暗藏健康隐患,成为脑梗的幕后“推手”。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令人警惕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更高。

据《中国卒中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已超过300万人,其中脑梗死占比高达70%以上。

令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梗的诱因可能就藏在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厨房里。一些看似“家常”的食物,实则暗藏健康隐患,成为脑梗的幕后“推手”。

在日常生活中,忽视这些“隐形杀手”,可能悄然增加脑梗的风险。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某个区域的血管被血栓堵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严重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脑梗患者都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尤其是摄入油腻、高盐、高糖类食物频繁,与脑血管健康密切相关。而这些食物,往往就出现在我们的厨房之中。

脑梗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小血管病性脑梗死、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和病因未明脑梗死五大类。

其中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全部脑梗的近半数。其病因多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而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长期不良饮食结构有直接关系。

脑梗的早期症状具有隐匿性,但如果能及时识别,将大大降低致残和致死风险。常见症状包括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语言不清、口角歪斜、视力障碍、头晕、行走不稳等。

最典型的是“FAST”原则,即面部不对称(Face drooping)、手臂无力(Arm weakness)、语言含糊(Speech difficulty)、及时就医(Time to call)。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脑梗的治疗原则是“越早越好”。急性期治疗以溶栓、抗凝、降颅压、改善脑循环为主,最关键的是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对于部分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还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恢复期治疗则包括抗血小板、降脂、控制血压血糖、康复训练等综合干预措施。

康复过程中应避免情绪波动、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生活,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梗的发生与“吃”密不可分,尤其是厨房中常见的五类食物,对脑血管危害极大。第一类是高盐食物,如咸菜、腊肉、咸鱼。

长期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发血管硬化,加速脑梗形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现实中国人平均摄盐量超过10克,远超推荐标准。

第二类是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黄油等。这些食物富含饱和脂肪酸,容易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心脑血管健康报告》指出,血脂异常人群中,超过60%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问题。

第三类是高糖食物,如甜点、饮料和加工糖果。摄入过多糖分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又是脑梗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四类是反式脂肪酸类食物,主要存在于油炸食品、蛋糕、奶茶等中。反式脂肪酸可显著升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

第五类是含铝食品,如泡打粉制作的油条、膨化食品等。长期摄入可影响神经系统,间接影响脑血管功能。

除了避免上述食物,还要注意饮食搭配,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E、钾、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全谷类、豆制品和坚果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预防脑血管病变。

适量运动同样是预防脑梗的重要措施。中国心血管健康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血脂水平。

近年来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推进脑梗的预防和治疗。例如,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科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TPR-301,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溶栓效果和低出血风险,有望成为未来脑梗治疗的新选择。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脑梗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也逐步成熟,通过影像识别和风险评估系统,提升早诊早治效率。

在家庭护理方面,脑梗康复期患者应注意防跌倒、防压疮,定期进行语言、肢体功能训练。可采用被动关节运动、言语刺激、认知训练等方式,促进神经通路重建。

同时,家属要给予心理支持,防止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影响康复意愿。

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降低脑梗风险: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在正常范围。

均衡饮食:少盐少油,远离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果摄入。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

积极锻炼:每日坚持30分钟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加重动脉硬化;酒精摄入过量也会增加心脑负担。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应每年进行脑部影像检查和血管评估。

合理用药: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服药,切勿擅自停药。

脑梗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医学进步,也离不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厨房虽是“烟火气”的象征,但也可能隐藏“健康隐患”。

我们应警惕日常饮食中的潜在风险,科学管理生活方式,从源头遏制脑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卒中报告2023[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1):1-12.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王晓芳,刘东.2023年中国心脑血管健康报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5):410-4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伍一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