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厉爱茵是如何讲述厉家菜的故事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6:17 2

摘要:1998年3月份的一天,一辆轿车缓缓驶入了位于北京后海的一个胡同儿里,然后停在了一座普通的四合院的门口,车上下来两个美国人、他们径直走了进去。想跟你们这订桌、等于就是两桌、两桌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客人,从美国来的,但是没说是谁,说你们准备一下,我们说 好,

厉爱茵,是厉家菜在羊房胡同这间不大的小院里的掌门人,她是菜馆创办人厉善麟老先生的长女、厉家菜第四代掌门人。

1998年3月份的一天,一辆轿车缓缓驶入了位于北京后海的一个胡同儿里,然后停在了一座普通的四合院的门口,车上下来两个美国人、他们径直走了进去。想跟你们这订桌、等于就是两桌、两桌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客人,从美国来的,但是没说是谁,说你们准备一下,我们说 好,那天给我们留两桌席、就行了。原来、这座小四合院是一个没挂牌匾的菜馆,虽然接下了这份订单,但是这家菜馆的老板却一直不知道、他要招待的这位重要的客人到底是谁。我们也不知道是谁,后来就是、快临近克林顿来的时候、报纸不就登了嘛,说是克林顿要访华,而且老爷子对新闻特别关心,老爷子有一定的分析头脑,他也经常看点新闻,他就觉得、那时候还没说克林顿要来这里吃饭,就说肯定是克林顿要来这吃饭,说是重要客人嘛。家里“老爷子”厉善麟的猜测、很快得到了证实,当天来他们家预订宴席的、正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而他们口中的重要客人就是克林顿。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入主白宫五年之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在克林顿为期九天的访华日程表上最后一天的行程之一、就是要去厉善麟家的四合院里吃饭,但是、因为当晚要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他的这个行程最终没能实现。虽然克林顿没能来到四合院、没能吃到这顿早在三个月前就预订下的饭菜,但是、他的随行人员却如约而至,那天晚上、陪同克林顿出访中国的美国前财务部长鲁宾给厉善麟带来了克林顿的一张照片和一个口信。他克林顿说我有特殊的原因,就是我没来,但是我以后、就是实在对不起您,我以后有机会再来中国的话、一定就上您这儿来拜访您。一张照片、一个口信,似乎也无法弥补克林顿的遗憾,于是在回到美国之后、他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给厉善麟送来了一封亲笔签名信,表达了他的遗憾和感谢。其实克林顿感到遗憾、也并不奇怪,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四合院早已四海闻名,这里曾经招待过很多在世界上都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英国前首相梅杰、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拳王阿里等等。就在克林顿结束访华后不久,时任微软总裁的比尔盖茨也光顾了这里。他比尔盖茨说厉教授,我还不如您,我连大学都没毕业,自己爸说那不行、您是名人,您是世界知名的、您虽然没上完大学,但是您学问大,聊的也挺好的、挺投机的,吃的也不错,而且比尔盖茨好像特别喜欢吃我们家的北京熏肉,他说这猪肉太香了、太好吃了,他说他回去永远忘不了,好像后来又给他加了一盘儿,那盘儿是送给他的。不仅外国人喜欢到这个小四合院来吃饭,很多中国人也喜欢来这里,邓朴方、梅葆玖、金庸、成龙等国内名人也曾是这里的座上客,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饭馆,又能做出一些什么样的美食,竟让这么多的国内外人士如此青睐呢,这似乎还得从这个小菜馆儿的主人厉善麟说起,他是首都经贸大学的教授,教书育人几十年,却在冥冥之中一生与烹饪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自己父亲这个人挺聪明的,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对烹饪好像也特别感兴趣,对吃、饮食特别感兴趣,每天他放学回家的时候都要进厨房、看那些厨师做饭,回头跟那些厨师打得火热。厉善麟幼年时家里的厨房似乎也不是一般的厨房,那里的厨师在走进他家的厨房之前、工作地点是清皇宫的御膳房,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厉善麟的祖父厉子嘉的职务。因为自己老祖他名字叫厉子嘉、号顺庆,他在同治光绪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年间,他就曾担任过内务府总理大臣,他主要掌管皇帝的饮食起居,比方说皇帝每天都吃什么,这些膳单都是由自己老祖来亲自制定。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以他为塔尖的封建制度官员体系也随之瓦解,厉善麟的祖父厉子嘉也由此告别了他在紫禁城内当差的日子、回到家里养老,跟他一起回来的、是几个同他一样失了业的御膳房厨师和近百张宫廷菜谱。他厉子嘉长期在宫廷里边,工作时间也很长了,所以说他对这些膳单都了如指掌、然后他出宫的时候随身就带了一部分宫廷里面那些膳单、还有秘方,而且还收留了御厨、御厨退休以后也就没事儿干了,自己老祖就收留到我们家来了。1921年出生的厉善麟,就是吃着这些御厨做的宫廷菜长大的,并且、从小就表现出对做菜的浓厚兴趣,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往厨房跑,边吃边学,不久之后、他家道中落,御厨师父们也相继离开,但是、厉善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对烹饪的热爱,虽然御厨们离开了,但是、菜谱还在。我们从小就看见、父亲老是研究这些菜谱,反正自己看过他拿过这些菜谱进行研究,而且后来又结合他自己学的这些知识,比方他学过物理、化学,就天天把他自己学的这些知识融进里面去了。厉善麟在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又到北洋大学学习航空工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建设祖国、他又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51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于是、他又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从清华毕业之后,厉善麟又自学了教学,并且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做了几十年的数学教授。厉善麟学习了四、五个专业,而且、专业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但是他却在实践中给这些专业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用武之地、那就是烹饪。十二年的时间,厉善麟学习了化学、航空工程、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多个专业,但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厉爱茵说、父亲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他所热爱的烹饪当中。也就是在那一段时间里,厉善麟开始了对家中宫廷菜谱的改造,并且由此逐步创造出自己的菜系风格。还有一道菜、叫鸭煲鱼翅,就是把鸭子和鱼翅结合在一起,这也是老爷子研究出来的,他怎么研究出来的、因为他知道鱼翅本身含有一种物质叫硫酸软骨素,硫酸软骨素本身能起到抗癌和防癌的作用,本身鱼翅是胶质蛋白、人吃了以后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过量,这个硫酸软骨素虽然它鱼翅含有这种物质、但是它自己本身不可能释放出来,它必须要和鸭子或者鸡,鸭汤、鸡汤融合在一起,才能把这些物质释放出来,才能达到抗癌防癌的作用和营养的价值,这就是后来自己父亲学完化学以后、进行了研究,给它们结合了。1956年,厉善麟的大女儿厉爱茵出生,随后几年、厉爱茵又相继有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厉爱茵说、他们姐弟四人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对于烹饪的热爱,她至今记得父亲认真研究菜谱时的样子,以及家里那张永远摆满了菜肴的桌子。我们家人身体都比较好,就是因为从小吃得好,好像从小就以吃为主,从小家里边就等于是、每天饭菜都摆着,因为那时候没冰箱,所以说把这些东西都摆在桌子上,每天都老摆着、满桌子的就吃的。

其实那个时候厉爱茵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在厉爱茵的记忆里、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们也很少挨过饿,而且常常能吃得很好,她的父亲似乎总能想出办法、给家人做出又好吃又营养的饭菜来。他就去后海去钓鱼去,经常钓鲑鱼,钓回鲑鱼来以后、我们就回来就做,做各种不同的味道的 烹饪方法来做,比方说有浇汁儿的、有焌油的、有清蒸的、有醋浇的,还有那种做成那种熏鱼熏的、熏鱼法儿,就各种不同的料理方法、他都研究来做,我们还到后海去捞小虾米、那种活的,捞小虾米,回来以后也做成各种风味儿的。厉善麟这种对烹饪的热衷、对美食的追求,也给他的儿女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每天吃着父亲做的好吃的饭菜、每天看着父亲在厨房忙研究忙碌,潜移默化之间、他们也开始跟父亲一样,不仅喜欢吃、也开始喜欢上了做。有时候我们这几个人好像在厨房呆个半天儿、都没问题的,都不烦,几个小时都跟厨房呆着没事儿,你做这顿饭、也就吃一会儿就完了,但是也不烦,如果要说今天的饭做得特别好、大家全吃光了,就觉得心里特别痛快、特别高兴;要是说今天这个菜没做好,做的觉得不行、下回还得做,还得怎么研究研究、为什么今天吃得不好。儿女们对于烹饪的兴趣、让厉善麟倍感欣慰,于是他开始逐渐地把他多年来研究出来的菜式教给孩子们,厨房成了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我们一个朋友、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做饭做菜做得好,因为自己亲戚朋友、所有人都知道,包括自己妈所在医院的同事领导、还有自己爸所在学校的同事,连我们学校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带到学校里的饭都好吃,后来自己上我们医院工作以后、自己有时候经常也中午带饭,因为离得近、经常带饭,基本自己带那饭、有时候中午都让我们医院同事吃了,自己还得上我们厨房现买去,他们觉得好吃、他们就不客气、就全给吃了。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慢慢的、厉善麟一家人做菜好吃的消息在他们的亲朋好友之间传播开来,亲朋好友的肯定和喜欢、也给了厉善麟家的私房菜带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1984年国庆节、为了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中央电台与《中国食品》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国庆节家庭宴会邀请赛,消息一传开、厉善麟家的亲朋好友纷纷鼓励他们去参加比赛。我们朋友知道以后、赶紧通知我们,说你们还不赶紧去,参加比赛、比比试试去,后来自己爸说这也不错,反正也可以去试试。代表厉家参加比赛的,是厉爱茵的妹妹、厉善麟的二女儿厉莉,决赛中、她在两个小时内做出了六道冷菜、八道热菜,一道汤和一道甜点,共十四道菜,击败了所有的参赛者、一举夺魁。

当时就是现场直播的,我们只能在电视里面看,然后她就获奖、就跟现在参加奥运会,完了以后、大家伙儿我们全院的这些人都围着电视里面这么看,就是我们家那会儿有电视、大电视,都上我们家来看,最后一看她获奖、我们全都鼓掌,跟现在这形式差不多,欢呼什么的。烹饪大赛的冠军,让厉家的私房菜一举成名,厉家的小四合院儿里除了亲朋好友纷纷赶来道贺之外,大量的媒体、记者也闻风而至,大家在道贺和采访之余、也给厉善麟提出了一个建议。说您这个,既然您得了冠军了,这样的话、不也就无声无息了,就只是一个冠军,如果您把您这个手艺、现在提倡个体了,开一个餐馆儿的话、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这样您手艺就等于传出去了、就不失传,反正做得这么好吃。一句不失传,最终打动了厉善麟的心,因为他知道、厉家菜虽然经过了多方改造,但根源还是传统的宫廷菜式、上面深深地打着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烙印,要想让厉家菜能够世代传承、开餐馆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且当时中国的个体经济正在蓬勃发展,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提倡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中国的个体经济由此开始迅猛发展。1979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共十万户,到了1981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为一百零一万,这一切都让厉善麟觉得、自家私房菜的传承似乎真的有了一个机会。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