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拂过,梅江区西阳镇清凉山2万多亩茶园陆续披上青翠欲滴的“衣裳”,昭示着春茶采摘季拉开帷幕。“一两春茶一两金”,虽然受前期干旱、倒春寒等天气波动影响,今年清凉山的春茶开采时间与往年相比推迟10天左右,但总体产量保持平稳,茶农忙碌而充实,茶友们对清凉山茶的“期
春风拂过,梅江区西阳镇清凉山2万多亩茶园陆续披上青翠欲滴的“衣裳”,昭示着春茶采摘季拉开帷幕。“一两春茶一两金”,虽然受前期干旱、倒春寒等天气波动影响,今年清凉山的春茶开采时间与往年相比推迟10天左右,但总体产量保持平稳,茶农忙碌而充实,茶友们对清凉山茶的“期待值”不减。
抢抓黄金期
不负春光采茶忙
清凉山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十分适合茶树生长。在山之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300多亩茶园吐露新绿,10多名工人娴熟地采摘新鲜茶叶。进入4月以来,山之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熊苑兴便驻扎在茶山里,往往从一大早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去年3月23日左右开始采摘春茶,今年受天气影响4月2日才开采,时间有所推迟,但经过整个冬天的积蓄,茶味更浓、更醇厚。”熊苑兴用开水冲泡了一壶茶,扑鼻的茶香、甘醇的滋味,抚平了一天的疲惫。
清凉山茶制作工艺分为鲜叶采摘、茶青摊放、杀青(炒茶)、揉捻、干燥、筛选、复火等工序。“在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推动下,清凉山各大茶企添置了新的制茶设备,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不变的是,我们依然坚持用柴火炒制,保持高火香味。这是清凉山茶独特之处。”熊苑兴介绍说,目前,清凉山头春茶均价达到每斤200元至300多元,还未正式开采便已经收到众多老顾客的预订信息。
自2008年从外地返乡创业以来,熊苑兴的企业逐步发展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他表示,近年来,梅州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茶品牌建设,得益于“客家炒绿”品牌推广、农产品地理标志化推动和西阳镇“茶宝宝”文创IP宣传带动,梅州茶品牌辨识度越来越高,茶企发展信心也越来越足。
走进清凉山荣发茶场,制茶机器高速运转,茶香扑鼻而来。茶场负责人苏悦梅是家中制茶第四代传承人,自1998年返乡创业至今,已扎根清凉山近30年。“我们茶园占地400多亩,有小叶黄旦、兰花香、谷壳茶、梅占等绿茶品种,还有花香、果香红茶品种,受到消费者欢迎。”苏悦梅告诉记者,茶场坚持做优品质,积极拓宽市场,除了经营线下专卖店,她还于2023年开始尝试线上销售,参与电商直播,打开云端市场。“我们做的是纯自然流直播,第一场直播只有零星几个网友看,几年坚持下来积累了不少回头客,茶场每年销售2万斤至3万斤茶叶,线上线下销售量各占一半。”抓住春茶采摘黄金期,苏悦梅的抖音账号保持“日更”频率,通过短视频积极向网友展示茶树生长环境、日常采茶场景和传统制茶工艺,吸引来众多网友关注。
做强茶产业
缕缕茶香飘四海
要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口碑,离不开统一的管理标准。德聚茗茶业有限公司、忆清凉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西阳镇清凉村“产业村长”梁海发拥有300多亩茶园,茶叶年产量2万斤左右。2024年以来,清凉村成立由村经联社控股、村集体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强村公司——忆清凉农旅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规范化茶园管理、品质化生产加工、一体化品牌推广和多元化市场营销,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成立强村公司后,村里的茶产业有了统一的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加工包装、品牌销售模式,我们每年向50多户茶农收购茶青3万多斤,由强村公司统一制茶销售,带动茶农提高茶产量、提升茶品质。抱团发展才能走得出去、走得更远。”梁海发说。
茶香不怕深山远。采访间隙,记者遇到了几名特地从梅城江南自驾车来清凉山品茗、购茶的爱茶人士。“我们是熟门熟路的老顾客了,清凉山海拔高、气候和土质好,造就了高品质的清凉山茶,香醇甘滑且回味悠长,就爱这种滋味!”对清凉山茶情有独钟的市民钟先生笑着说。
目前,梅江区茶叶种植总面积2.48万亩,年产量1706吨,拥有茶叶种植企业省、市重点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作为梅江区的茶叶主产区,西阳镇有“广东十大茶乡”“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之称,规划建设深山茶区(新田村)、樱花茶区(明山村)、古村茶区(桃坪村)、知青茶区(清凉村)、梯田茶区(秀竹村)等5个茶区,全镇发展茶叶种植面积2万多亩,占梅江区茶叶种植面积的80.6%。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