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or考公?普通大学生别被鸡汤骗了,这才是真实的选择逻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7:41 1

摘要:最近刷到太多“考研改变命运”“考公一步到位”的热血视频,咱今天必须泼点冷水——这俩选择没那么多光鲜滤镜,全看你能不能接住现实的“巴掌”。

最近刷到太多“考研改变命运”“考公一步到位”的热血视频,咱今天必须泼点冷水——这俩选择没那么多光鲜滤镜,全看你能不能接住现实的“巴掌”。

我表弟当年听“双非本科没出路”的鸡汤,硬考三年研,最后勉强上岸双非院校,发现实验室项目全是给导师打杂,校招时HR照样盯着本科学校问。

反而是同专业女生大四直接考公,现在基层司法所月薪7k+,朝九晚五还能备考法考。真相是: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俩都是“风险投资”,赌的是“投入时间能否换来溢价”。

考研赌的是“学历通胀”:文科专业尤其明显,2023年新闻传播硕士毕业平均起薪8k,和本科比只多2k,但你多花了3年时间和至少5万沉没成本;

考公赌的是“岗位匹配”:别信“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朋友在乡镇干了5年,经常跑村里调解纠纷,和他想象的“喝茶看报”完全两码事,现在天天想辞职又没勇气。

第一笔:你的专业“吃不吃学历”?

文科“天坑专业”(如哲学、历史):本科就业连简历关都过不了,考研跨考法硕、新传至少能打开行业大门;但如果是“考公亲儿子”专业(法学、财会),本科就能报80%岗位,没必要硬卷考研——我学妹法学本科毕业直接考公,比读研的同学早3年评职称,工资多拿1500+。

理工科“技术岗”(如计算机、电子信息):如果你能本科进大厂(月薪10k+),直接工作更香,3年经验比硕士学历值钱;但如果本科只能进小公司打杂(月薪5k),考研去985学算法,校招能翻3倍工资——这钱花得值。

考研党必备特质:能忍受每天10小时坐冷板凳,接受“背了300天单词还是没过线”的概率(2023年考研落榜300万人),还要面对读研后“导师放养、论文难产”的窒息感;

考公党必备特质:能把“行测5000题”刷3遍以上,受得了“申论大作文被批得一无是处”,还要接受“考5次都进不了面”的常态(2023年国考平均竞争比60:1)。

说白了:考研是“孤独的持久战”,考公是“重复的体力活”,选之前先问问自己:我能接受“努力了也可能失败”吗?

如果你家能支持你脱产备考1年(意味着0收入+每月2000元开销),且能承受“失败后再考”的压力,那可以选;

但如果是农村家庭、急需你赚钱养家,建议优先考编/国企,至少有份稳定工作保底——我邻居小妹大专毕业考了乡镇教师编,月薪4500包吃住,每月能给家里寄3000,比硬考本科再考研现实得多。

1. “半工半考”不丢人:我同事本科双非,边在私企干行政边备考,晚上学3小时,周末刷题,考了2次终于上岸市区公务员,比脱产备考的同学心态稳多了;

2. “考研+考公”双线作战:适合时间管理能力强的狠人(比如我班长),但记住:10月前必须定重点——他11月发现考研进度落后,果断放弃全心考公,最终上岸,千万别两边都想抓最后竹篮打水;

3. 先就业再“回头选”:有个朋友,工作3年发现晋升卡学历,边上班边考非全硕士,现在升职主管;还有朋友基层公务员干了2年,觉得没发展,辞职考研去了高校——25岁前的试错成本,真的没你想的那么高。

现在985硕士毕业去街道办考公的,也有专科生自考本科后考研上岸985的——关键不是选哪条路,而是你能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

如果现在迷茫,最简单的办法:花1个月去做两件事:

① 蹲考研自习室看别人怎么学,试试自己能不能坐住3小时;

② 做一套行测真题,看看“1分钟1道题”的压力你能不能扛住。

别被网上的“成功学”洗脑,真正的选择,藏在你对“枯燥”的忍耐力里。

来源:新人职通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