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山东省文学馆、山东省文学院、山东大学作家书院、山东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联合承办的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新书分享会在济南举办。分享会通过嘉宾对谈、片段朗读、互动交流等多元形式,带领读者走进20世
4月15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山东省文学馆、山东省文学院、山东大学作家书院、山东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联合承办的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新书分享会在济南举办。分享会通过嘉宾对谈、片段朗读、互动交流等多元形式,带领读者走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与航运历史。
作为赵德发“海洋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大海风》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与航运史为经纬,将马蹄所渔村的烟火气息、青岛港口的商业脉搏、抗日战争的时代风雷熔铸一炉,通过主人公邢昭衍“从渔民之子到航运实业家”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与悲壮。这部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的60万字长篇,一经出版便引发热烈反响,被《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权威媒体誉为“海洋版的《子夜》”,更在3月22日的研讨会上获专家盛赞“具备茅盾文学奖品格”,入选2025年1-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5年2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
分享会上,赵德发首次披露了创作《大海风》的“十年磨一剑”历程:自2010年起,他耗时三年采访老渔民、航运史专家,搜集资料,只为让笔下的海洋细节“经得起海风的推敲”。谈及从“乡土文学”到“海洋文学”的两次转型,他笑称自己是“从经验之内跳到经验之外”。写乡土是熟悉的土地,写海洋则是陌生的深蓝,但正是这种陌生感驱使赵德发不断探索,让海洋在中国叙事中走上文学的舞台。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话题涵盖小说创作技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改编等方面。四位教授的解答为听众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现场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新的启发和思考。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