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治痹之法,应按风寒湿三气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辩证选方。风邪易去,湿邪难除,尤以夹痰、夹热,黏腻胶着,不可骤汗而解,辨证选方用药时应注意当温之、清之、化之。寒气淫充于内,必以温阳而驱之。
中医学将骨关节炎(OA)归属于“痹病”一类。痹者,气血凝涩、闭阻不通之意。
正虚于内,邪客犯之,尤以风邪为侵犯人体卫外藩篱之首,或夹寒、夹湿、夹热,稽留空虚之膝府。
邪气虽各有所胜,因人体内正气之虚则为其发病的不二法门。内外相引,同气相求,或为周身游窜之行痹,或为血脉凝泣之痛痹,或为重滞困乏之着痹。
关于痹症的论述,《金匮要略》分散见于湿病、血痹、中风历节病中,所创乌头汤、麻黄加术汤、黄苗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有效方剂一直沿用至今。
痹之为病,舍于骨则体重而不举,凝于脉则窒塞而骤痛,并于筋则屈伸而不利,陷于肉则麻木而不仁,侵于皮则营卫失和而肤冷。
然治痹之法,应按风寒湿三气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辩证选方。风邪易去,湿邪难除,尤以夹痰、夹热,黏腻胶着,不可骤汗而解,辨证选方用药时应注意当温之、清之、化之。寒气淫充于内,必以温阳而驱之。
同时又应着眼于表里之气,表气和畅则里气调达,三焦统治有权,气血津液运行无阻,是为表里气通,身和而无病。
然夹风之邪外侵,气郁于表,表气不通,里气不畅,三焦气血津液运行不利,或阻于皮下肌腠,发为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或流滞于关节,骨节疼痛难忍,拘急难以屈伸。
湿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然宜取微汗,如仲景服桂枝汤后啜热粥所举,营卫和而表气通。然表邪易去,里气难复,若取大汗,则胃气必伤,中气斡旋之功失权,三焦决渎之功失职,虽外侵之风己去,然内体之湿益增,失其治也。
故风寒湿之治,难在表里气和,难在三焦津气通畅。但求表邪去,而里气未和,易生它症,临床用药应慎重而选。寒湿痹阻证的主要病机为外部的寒湿邪气与体内的阳虚本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寒性凝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这种多种疼痛的基本病因,《黄帝内经》便有“寒气胜者为痛痹”之说,故临床上以疼痛为主的痹证多有寒邪客居。
另外,寒王收引,“寒则气收”,当寒邪客于关节时,皮肤腠理收缩,汗孔闭塞,筋脉拘急,表现出关节不可屈伸,活动功能不良的症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痹日久,会使机体阳气逐渐消耗,从而导致阳气虚弱。
湿性重着,如果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则会出现关节重痛,浑身困重,体倦乏力等症状,《黄帝内经》便有“湿气胜者为着痹”之说。
湿性黏滞,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另外,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病久损伤阳气导致阳气虚弱。机体的阳气虚弱可由寒湿邪气客居日久或本体阳虚所致。
阳气虚弱则无力对抗寒湿邪气,并且导致机体畏寒怕冷,又容易感受寒湿邪气,就这样,阳虚体质感受寒湿邪气,寒湿邪气加重阳虚体质,从而导致寒湿痹证。
乌头为仲景治疗寒湿历节的常用药物,且现代研究表明乌头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一定的毒性作用,但通过适当的加工炮制,往往收效甚速。
乌头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根据产地的不同可分为川乌和草乌,附子是其子根的加工品。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筛选出乌头汤中的30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丁子香萜、栀子醇,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作用靶点31个。
结果表明,乌头汤主要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
因其具有极强毒性,临床上用药特别谨慎甚至受到限制,因此对其准确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明确乌头治疗寒湿痹阻型OA的具体机制。
通过对乌头不同的煎煮时间,分析其毒理学、化学、药理学,结果显示,经煮2h后,乌头的毒性消失。
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其有效成分中有毒生物碱(aconitine,mesaconitine,andhypaconitine)含量减少,而无毒的生物碱(benzoylaconitine,benzoylmesaconitine,benzoylhypaconitine)含量增加。
体外研究中,含乌头的血清可显著促进大鼠软骨细胞增殖,增加合成代谢中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并降低分解代谢中MMP1、Adamts9的基因表达。
一项组织学观察研究表明,乌头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膝骨关节炎滑膜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膝骨关节炎作用。
通过关节腔注射乌头注射液观察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中ADAMTS-4、ADAMTS-5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用药后发现软骨表面裂纹或缺损较少,骨赘形成也减少,通过降低膝关节软骨细胞中ADAMTS-4、ADAMTS-5的表达,起到保护兔膝关节软骨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KOA的目的。
胡国昌将木瓜蛋白酶和0.03mol/LL-半胱氨酸(2:1)混合溶液注入膝关节腔制造的兔KOA模型,乌头注射液治疗后,结果显示,用药组能明显下调关节软骨中Wnt2、β-catenin、MMP-13的表达。
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经典信号通路,减轻降解酶MMP-13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从而达到治疗KOA的目的。
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明了乌头汤可改善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的形态结构,并下调关节软骨、滑膜组织中与炎症相关调节因子iNOS、TNF-α含量表达,延缓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退变。
乌头汤还通过降低LPS诱导的软骨细胞中与炎症相关调节因子iNOS、TNF-α含量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采用大鼠关节内单碘乙酸钠(MIA)注射(1.25mg)建立重度OA模型,每日口服附子2g/mL,7mL/kg,共28天,结果表明,附子在体内通过预防关节变性、降低骨密度和Mankin评分。
在体外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抑制MIA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从而起到软骨保护作用,另外,从附子中鉴定出23个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附子生物碱的无毒衍生物,揭示了其巨大的抗OA潜力,因此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中医药治疗OA的候选方案。
在临床中收集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予塞来昔布及甲氨喋呤治疗)、试验组36例(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头汤治疗)。
结果发现试验组在改善晨僵、握力、关节疼痛、20m步行时间等症状体征以及ESR、BPC等指标方面明显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王涛等收集门诊患者,将其分为乌头汤组(33例)、川乌麻黄组(28例)、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30例)、甲氨蝶呤组(25例),结果发现乌头汤原方组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明显降低血清中抗CCP抗体、RF、CRP水平,直接或间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诱导病情缓解,推测这可能与其发挥消炎镇痛作用有关。
乌头汤临床应用广泛,其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功,可用于寒湿历节、痹证之痛痹等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点固定等症。
临床报道显示其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炎周围炎、骨质增生等疾病中,乌头汤均具有良好疗效,相对西药有较大优势。
同时,通过炮制、配伍、减量等方式合理使用川乌,可避免不良反应,并增强疗效。
从中医角度,膝骨关节炎归属中医学“膝痹证”范畴,其内在病机多为气血、肝肾亏虚引起筋骨失养,外加风寒湿邪侵袭并痹阻经络,困乏关节,以及外伤劳损加剧病变,致使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经入骨,气血凝滞不行,经络通达受阻,引起关节活动不利、疼痛。
而乌头汤通过发挥镇痛、抗炎、改善微循环、抑制滑膜炎症、改善神经病变等作用,在临床上治疗OA具有良效。
究其原因,乌头汤以温阳祛湿、散寒止痛、补益气血、利达关节之功,切合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病机,可内外兼顾式治疗膝骨关节炎,进而发挥祛因通痹作用。
方中君药为制川乌,《药性论》对其叙述为:“其味苦辛、大热”,故主奏温阳祛寒湿、行痹止痛之功,臣药麻黄性归辛温,可行宣散风寒、通利气机之效,君主臣佐,两药配合,可加强祛风散寒、除湿行痹作用。
方中黄芪可补益气血、实卫肌表,同时又可兼解君臣两药之辛热过盛之功。
正如《本草纲目》云:“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芍药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酸甘化阴、养血调经作用。
炙甘草,性偏温,可散表寒、补中益气,同时还具调和药性,解川乌之毒,正如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鉴于对乌头汤药理药效的深入研究,乌头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而目前关于乌头汤治疗OA的前瞻性研究较少,且多为临床疗效观察的回顾性总结。
此外相关的临床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对照试验,进而使乌头汤在临床治疗OA缺乏充足的循证医学依据。
其次,在基础研究上,乌头汤干预OA的系列研究较少且研究水平较为局限,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应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式的研究。
同时充分利用体内体外实验进行科学验证,并结合当前科研热点,积极探究乌头汤干预OA更深层次的相关调控机制,以期为乌头汤治疗OA的发病机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直接的依据。
来源:Mr王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