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场AI与艺术的跨界对话:技术如何重塑创作边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17:23 2

摘要:4月17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宁波校友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海曙团区委、宁波AI工坊联合主办的西东论坛×CCC讲堂《AI重塑艺术边界》活动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举行。来自人工智能、工业设计、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AI技术对艺术创

AI如何为艺术创作打开新维度,重塑艺术表达的边界?

4月17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宁波校友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海曙团区委、宁波AI工坊联合主办的西东论坛×CCC讲堂《AI重塑艺术边界》活动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举行。来自人工智能、工业设计、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AI技术对艺术创作的颠覆性影响展开深度对话。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超过200名师生、行业从业者参与,现场讨论也引发学生们的热烈响应。

技术赋能:AI正在成为"数字缪斯"

活动开场,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传感器事业部副总监夏晗博士以《大模型驱动下AI Agent的发展与未来趋势》为题,揭开了技术幕布。

夏老师是南京大学博士,深耕大模型领域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模态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致力于将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实际产业中。他从底层逻辑来分析,多模态大模型能理解艺术家的模糊指令,甚至提出反直觉的创意方案。他以团队开发的AI设计系统为例,展示了一套家具设计方案如何通过人机交互迭代5次后,最终生成连设计师都惊叹的"东方极简主义"作品。

这一观点在宁波AI工坊主理人全真的实战分享中得到印证。全真通过对几个常用的绘图软件的实际使用进入《AI绘画创作和应用实战分享》。从“比较实用免费”的即梦3.0,到“审美最好的AI绘图工具”的Midjourney、“国内领先的AI图像创作平台”LiblibAI,全真老师用案例告诉我们:AI如何让灵感“落地成画”。

他还通过对比传统手绘与AI生成的《江南水乡》系列,直观呈现AI如何突破人类技法的局限——"水墨的晕染效果需要画家数十年功力,而AI能在保留笔触‘拙趣’的同时,实现超现实的光影重构。"但他强调,AI创作的核心仍是艺术家的审美把控,"工具解放了重复劳动,但创意灵魂永远属于人类"。

产业变革: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工业设计领域正经历着AI引发的范式转移。方向工业设计联合创始人徐学渊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QuickMind AI系统:输入“适合Z世代的露营灯”关键词,系统在10分钟内生成20款概念图,并自动匹配材料成本与供应链数据。

“过去设计师80%时间耗在试错上,现在AI把‘灵感-生产’链路缩短了70%。”徐学渊认为,这种变革类似当年CAD替代手绘板,“不同的是,AI连创意源头都在重构。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卓一产品设计创始人张英的案例更具颠覆性。她团队设计的智能洗衣机,通过摄像头的AI传感系统,可以自动分析不同面料不同的洗涤方式,让人轻松解决洗衣问题。而智能康复穿戴,通过AI学习实用者抓握数据后,自动优化了传统工业设计未能解决的指关节受力分布问题。"AI不仅提供造型方案,更带来了基于生物力学的设计方法论,让我们生活更轻松便捷。"

张英展示的智能健身衣,能通过多种生物信号融合感知,监测你锻炼时候的各个部位的肌肉、心率等各种指数,让人们仿佛多了一个贴身的私人教练,健康有效地锻炼。她说:当我们谈论AIxDesign,本质上是在讨论:技术究竟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AI负责改变世界,我们负责享受改变毕竟,偷懒,才是人类第一生产力!“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王炳根表示:“学校的CCC讲堂已经十几年了,2023年暑假我们已经开始关于Ai的论坛,并尝试在教学中应用,实际上Ai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我们希望可以紧跟时代,培养出更多会合理运用AI的优秀毕业生。接下来,我们还会准备全国非遗传承与Ai设计的融汇。”

论坛互动:AI会动摇艺术的本质吗?

在随后的论坛环节中,艺术界代表与技术实践者的观点碰撞将活动推向高潮。面对“AI是否威胁艺术本质”的尖锐提问,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沁教授给出辩证回答:"艺术本质是人对世界的诗意表达,技术只是媒介。但AI的确迫使艺术家重新思考:当技法不再稀缺,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引用中国美院的教学改革案例——该校已开设“AI伦理与创作权”课程,要求学生标注AI辅助比例,"就像摄影师要说明PS程度,诚实比评判标准更重要"。

艺术家李启明则认为,AI目前只是工具,加上人脑也许更适合设计工业产品。AI的内容来自人类的投喂,对于艺术创作而言,AI的“创作”少了灵性和情感,而真正的艺术品就在于能够打动人,缺少情感的作品永远无法打动人。目前我们只是以人的思维来思考和规划AI,但是未来我相信硅基生命一定会超越碳基生命,不管在哪个方面。

艺术家葛晓弘表示,很愿意看到未来AI能够超越拓展艺术边界。问题在于AI会不会拥有自己的审美,他们会有怎样的审美?这是人类值得探索的。也许若干年后,AI反过来会敬佩人类创造了他们,尤其是人类的艺术家的创意,让他们积累审美,这都是很有意思。

在算法日益渗透创作的时代,或许正如潘沁教授总结:"AI是生成,这是理性的推演计算;而艺术是创作,来自灵感和直觉。最好的作品永远诞生在技术与艺术的跨界地带——那里既有理性的精确,也有感性的意外。科学的尽头是原点,而东方式的智慧,恰好印证了这份兼容。"

来自艺术宁波 作者 陈晓旻

来源:三门峡黄河快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