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离世,她用遗书称赞人生,原来「死亡」也可以很有力量

摘要:12月4日,作家琼瑶,在台湾淡水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86岁。

12月4日,作家琼瑶,在台湾淡水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86岁

新闻刚出的时候,很多人不敢相信,但随后,有人公布了她的遗书:

“朋友们,不要为我的死亡悲哀,为我笑吧!

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拥有过了!我活过了,不曾辜负此生。”

我们这代人,几乎是看着她的书、剧长大的。

不知何时起,“琼瑶”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之一

说起就会想到小燕子和紫薇的情谊,想到尔康的表情包,想到依萍找她爸要钱那天的大雨,想到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一个个至今仍被人们反复提起的热梗。

可如今,创造这些角色的人,却已经翩然离世了。

她用遗书向世界传达了自己最后的话:

轰轰烈烈活过的人生,无畏死亡。

01

最后一句话

“不要哭,不要悲伤,不要为我难过”。

琼瑶遗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宽慰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看到这封遗书的人。

她希望亲友、爱她的人们能通过这封遗书得到慰藉,减少悲伤,获得好好生活的勇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十分让人羡慕的事。

因为很多人想方设法,只为了看清家人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句话

在2024年元旦的这一天,豆瓣网友@江边发帖求助,希望大家帮忙辨认字迹

因为爸爸说不出话来,也握不住笔,所以只能用手划了两下。

而在写下这些字的第二天,爸爸就去世了。

这些字,也成为了最后一点留念。

图源:豆瓣@江边

帖子下面,很多人参与讨论。

有人猜测是“房子给你”,有人觉得是“我爱你”

到最后,一个评论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同:“新年快乐”

楼主也说,觉得这个最像。

近几年来,因为各种压力,总是闷闷不乐,而爸爸也常常会因此开导自己开心快乐最重要

不过有的时候,也会觉得那是“我爱你”,觉得那是爸爸对自己爱意的回应

到最后一刻,爸爸最惦记的,依旧是孩子的开心喜乐。

像这样的帖子还有很多,都是请求辨认家人临终前的字迹。

如果在一个平台辨认不出,人们还会推荐他们去另外的地方。

于是,类似的帖子越来越多。

有人发帖,希望大家帮忙辨认姥爷生前的遗言

在网友们努力辨认但失败后,根据大家的建议给出了线索:

姥姥名字里有珍。

图源:小红书@企鹅屁屁

之后,有人猜测其中的内容可能是“手机里和花盆下有钱,为珍存点钱”。

虽然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我对你的爱,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除了牵挂和祝福,也有人以自己的方式,宽慰着注定面对离别时,家人的悲伤与难过

网友@吧啦吧啦 的父亲,在最后时刻为她留下了一句话。

图源:小红书@吧啦吧啦

被辨认出,写的应该是“不要难过,我想你坚强”

下面有人评论说:

混乱不清的笔法就像我一辈子没看懂的爱,父爱模糊了一生,在最后震耳欲聋。

瞬间让人泪目。

网友@阿邹的外婆,则写下了“老应死,无需伤心”

离开的是他们。

无法面对离别的,却是我们。

直到现在,依旧有人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帖,请求辨认亲人的留言。

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被认出。

于是,有人在那些帖子下面留言:

关键时刻,它可以变成你需要的任何字。

也有人发问,人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纠结于这几个字,为什么不放弃?

下面有个人回答说:

因为那是亲人留给自己最后的思念,是爱意的传递,也是生命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死,或早或晚,或自己或他人。

如何面对这件事,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话题。

而这些“遗书”,就像一个个站在生命尽头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家人、朋友,告诉这个世界:

人这一生,一直都在与死亡结伴同行。

02

我们为什么会怕死?

“死”,是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

《圆桌派》中有一期聊到这个话题,提到因为怕死,所以许多与之有关的很多东西,都会被列入避讳的行列

比如没有人喜欢住在殡仪馆或墓地附近入殓师、法医等与“死人”接触的职业,也在如有可能,尽量不选的范围之内。

虽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斩钉截铁的说明什么是“死”,什么是“死的感觉”,但总有一点是确定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怕死的经历

《圆桌派》中,梁文道说,当他人生第一次意识到人都会死时,吓到脑袋都小了一圈。

图源:看理想

人们害怕死亡的原因有很多。

但粗略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受到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

因为总是避讳相关的话题,所以“死亡”变成了一种不能交流、不能探讨的事

图源:Bilibili@三悦有了新工作

这种避讳态度,让死亡这件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正常的事情,变得神秘且令人恐惧

与此同时,这种令人恐惧的氛围,又阻断了人们对死亡的了解和思考,使得很多人开始下意识地将自己所恐惧的一切与之挂钩:突如其来的疾病、思维变得迟缓,身体不再受自己控制,尊严随之不断消失......

而另一种,则是害怕留有遗憾

世界广阔,未来无限,有太多的景点值得一看,太多的事情值得去体验,太多的变化值得期待。

可人生本就短暂,无论如何选择,都注定会留有遗憾

更何况,这一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年少时听从父母的安排读书,从幼儿园到大学,懵懂地度过十几年。

然后顺着人潮的方向,拥挤地找到一份工作,从此告别寒暑假,开启996的人生。之后开始结婚生子,在打工和抚养孩子之间度过漫长岁月,直到年老退休。

说不定还要为自己的下一代抚养孩子,减轻负担。

这样的人生,用当下很流行的一个词来概括再合适不过:

活人微死。

在“文化氛围”+“人生短暂,总是遗憾”两者的共同加持下,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日益加深,并采取了不同方法来“克服”恐惧

有的人选择提前进入虚无主义:如果我们终有一天不得不面对亲人的离世,那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彻底不和他们联系

有的人选择用其他的事情麻痹自己:一想就害怕,一害怕就想玩游戏,一玩游戏就一天,一天过去就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天,一想到这个就害怕.......

更有甚者,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终有一天会意识消亡

如果可以避免它的到来,宁愿死后在地府打工一万年

虽然很难说清,这两者之间,哪个更可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除了逃避,我们总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面对死亡。

03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在B站有一个叫做@汤木檀泽入殓师

单从这个职业来看,可能有人会以为她的内容总是沉闷、悲伤,充满了离别的。

但事实恰好相反。

DIY骨灰盒,到时尚寿衣秀,再到赛博文穆,以及各种奇怪的纸扎祭祀用品,她的视频总是有趣的

而在她的视频下,人们也在以一种更轻松的态度去讨论与死有关的事情

喜欢二次元的网友,提出可以把墓碑做成痛板

E人朋友希望上面可以加一块屏幕,每到清明就定时播放自己的尬舞

有人许愿,死后想穿霍格沃茨校服,揣根魔杖,冰棺要霍格沃茨小船款式,守灵厅还要循环播放哈利波特电影。

主打一个哈利波特主题式葬礼

而在许许多多的评论中,有一条说到:

这些视频的意义,让我们觉得死亡不再是恐惧和可怕的事情。

是的。

一味的逃避,只会让时间和生命在无尽的恐惧中被消耗。

换一种角度,积极的面对死亡,思考死亡,就会觉得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它只是人生的一环,而且是最后一环。

与恐惧它未来总有一天会到来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生的质量

这样,才能在那一天到来时少一些痛苦和遗憾

高龄UP主@多肉不老松,因为上传了自己“身后事”的安排而爆火。

视频中,她安排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方方面面:

从固定资产的处理,到退休金和抚恤金的安排;

从如果病重,放弃抢救,到去世后“一切从简”,骨灰盒只买最简单的。

图源:Bilibili@多肉不老松

所有能考虑到的事情,都一一交代后,她又再一次重复:

“活着的话,就要高高兴兴的过一天,尽量爱护自己的身体。”

“如果有什么意外,就安安静静的走,千万不要增加我的痛苦。”

这样反复的叮嘱,不是因为不怕死,而是因为“生的质量”比死更重要

因为不想在疾病中痛苦的死去,所以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

因为不想在人生终点到来时留有太多遗憾,所以年轻人们开始想法设法的探寻内心真正的渴求。

年纪轻轻写下遗书,用来自死亡的拷问,去看清自己内心真正在意的人、事、物,到去死亡体验馆“模拟死亡”,为自己举办葬礼,在告别中学会重启、学会珍惜、学会义无反顾。

“向死而生”,在这一刻,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又一个的行动。

通过谈论死亡,了解死亡,模拟死亡,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人生

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里,这样谈论死亡:


人生和花与树叶都是一样的,我是树叶就在春天茂盛生长,在夏天享尽雨水的拍打,到了秋天就随着寒霜凋落。

现在的我们,就是春天的繁花,夏天的树

与其害怕秋日的寒霜冬日的雪,不如在这个时候尽情的绽放。

哪怕人生的冬日过后,没有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至少曾在这一个四季漂亮的活过。

就像那句话所说:

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一定要笑着离开。

参考资料:

1、后浪研究所:十几万陌生网友,帮忙破解亲人临终时留下的「天书」

2、南风窗:最爱的人死了怎么办

3、新华日报:“00后”入殓师“汤木檀泽”:冷幽默的视频让死亡变得“轻盈。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