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今年年初,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当“充电桩排长队”“城市电力承压”成为新能源车主的新日常,关于电动车给电网“添麻烦”的质疑声也在不断响起。在此背景下,推动新能源汽车从用电终端转向储能节点,或许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答题。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赵紫宸
截至今年年初,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当“充电桩排长队”“城市电力承压”成为新能源车主的新日常,关于电动车给电网“添麻烦”的质疑声也在不断响起。在此背景下,推动新能源汽车从用电终端转向储能节点,或许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答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上海、深圳、合肥等9座城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北京、广州等地的30个项目同步推进。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的课题,正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系统落地”的关键节点。
所谓车网互动,并非只是“给车充电”那样简单,而是让电动车在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反哺电网”,真正成为可调可控的移动储能单元。V2G不仅改变了电力系统单向输出的旧逻辑,也正在激发交通、电力、通信、储能等多领域的一次产业链革命。
从电网的“削峰填谷器”到车主的“养车新思路”,再到推动充电设施、电池、电网等环节的协同升级,车网互动正逐步展现其在能源系统中的现实应用价值。而要真正实现大规模落地,还需在标准统一、商业机制、用户参与等方面不断突破。
>>1月23日,技术人员在京藏高速百葛服务区调试“汽车充电宝”。 近期,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对全市108座充电站完成两轮集中检测,高速公路充电站增配临时充电桩、设立充电站引导牌、增强巡检力量,全力保障春节期间市民绿色出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电动化”到“互动化”意味着什么?
长期以来被质疑“既享绿色特权、又给电网添麻烦”的新能源车主,这一次或许又要扬眉吐气了。
所谓车网互动,简单来说,就是让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蓄能,在用电高峰期反向放电,服务电网。这项依托V2G(Vehicle-to-Grid)技术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电力系统“发电—输电—用电”的单向链路,使得分布式用能终端首次具备主动调节功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充电峰谷电价机制,推动市场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0年,该标准体系将基本完善,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将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这被业内普遍视为车网互动迈向“系统级示范”的起点。
政策信号落地迅速。近期,国家正式公布首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上海、深圳、合肥等9座城市入选,北京、广州等地的30个项目同步启动。至此,车网互动的探索正式告别“实验室阶段”,迈入产业化前夜。
对电网而言,V2G带来了新的“削峰填谷”利器。2025年3月,南方电网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组织开展了全国最大规模的车网互动实测活动,覆盖63个城市、超过10万辆次新能源汽车参与互动,互动电量超过50万千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莲花山超充站实测放电功率高达1052千瓦,实现全国首次兆瓦级V2G运行。清华大学电力系统研究所副所长胡泽春表示:“大规模车网互动减少了电网峰谷差,使电动汽车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资源。长远来看,可节省电网、电源投资,降低社会成本。”
对新能源车主而言,V2G也打开了“以车养车”的可能性。据南方电网测算,在此次V2G跨区域反向放电示范活动中,车主通过参与反向放电、邀约填谷充电等形式获得的收益超40万元。广州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建立“上网电价+电力市场交易+补贴激励”的多层级机制,鼓励更多车主加入V2G网络。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辉也表示:“车网互动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产能输出’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升级。”
而从整个产业链来看,V2G更是一次全系统的能力升级。光大证券在其行业报告中指出,V2G将释放三大方向的投资机会:一是充电设施升级改造,车网互动对充电桩提出双向智能化要求;二是电池技术突破,需开发具备高循环寿命与安全并网能力的电池系统;三是智能电网建设加速,车网互动对电力调度、信息通讯、边缘计算等提出更高要求,长期将推动整个能源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车网互动正成为车载储能技术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在他看来,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电网原有的配电体系已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V2G正好提供了解决路径——它将推动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从早期的无序阶段,逐步演进到有序管理乃至具备反向放电能力的双向互动。
他强调,在我国高层住宅普遍、小户型占比大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实际上是最具现实可行性的户用储能载体,既无需额外空间,又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而从用户视角出发,V2G则可能彻底改变人们对充电成本的认知,“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免费充电,未来甚至可以成为赚钱的储能资产。”
试点解码:哪些城市在“玩真的”?
从政策牵引到技术验证,从产业协同到商业化机制,合肥、上海与深圳,正分别走出三条具有代表性的“车网互动”试验路径——一者重整合,一者抓标准,一者拼规模。
在首批入选的9座试点城市中,合肥可谓起跑最早、基础最实、路径最系统的一位。
这座新能源产业重镇,不仅是全国唯一集齐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及“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城市,还率先提出以“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为核心任务,打造城市级新型能源运行机制。最新建成的合肥市政务中心“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示范项目,已实现光伏发电、储能系统、V2G反向放电和统一调度平台的有机协同,为“源-网-车-储”一体化探索出完整落地逻辑。
政策上,合肥同步出台专项奖补机制,对V2G充电桩新建改造、参与反向放电的新能源车主、调度接入的聚合商与运营方进行多维激励;市场上,推动建设“车网惠动”机制,鼓励平台为区域充电站按需发放动态补贴,实现“车往哪儿跑、电就怎么流”的柔性引导。
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合肥已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近26万个,车桩比大幅优于全国平均。合肥的目标,不只是成为技术先行者,更希望在政策、技术、市场机制三端并进中,探索一套可推广、可盈利的城市级V2G商业模型。
如果说合肥强调“整合落地”,上海的优势,则在于标准牵引与测试验证。
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源高地之一,上海不仅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其4个项目同步获批,也是入选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2025年3月,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联合电科院、车企、桩企开展全国首次车网互动全链路集中测试,对V2G系统的设备兼容性、电网适应性、需求响应灵活性等进行全面评估。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建成30万千瓦智能有序充电网络与2万千瓦V2G放电能力,具备向大规模实用阶段推进的基础。国网上海电科院副总工程师沈冰表示,上海的试点不仅在于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围绕车网互动展开协同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测试机制与标准体系。
而在落地力度方面,深圳毫无疑问是目前“跑得最快”的城市之一。
2025年3月,深圳启动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V2G)实测,覆盖全市超760个充电场站、1.7万车次参与,互动电量达8.8万度,标志着V2G技术从验证走向系统性应用。
位于莲花山的超充站成为焦点,其单日放电量突破1.3万度,实测峰值功率达1052千瓦,实现兆瓦级V2G运行。站内最多可支持46辆车同时双向充放电,单桩最大充放电功率达600千瓦,放电速度较普通桩提升10-20倍,为全国车网互动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此外,此次实测更验证了用户参与与收益激励机制:每反送1度电补贴4元,远高于低谷电0.4元的充电成本,吸引了大量车主参与,特别是网约车群体。同时,深圳还首次实测纯电重卡反向放电,单车放电量可达300度,为城市应急保供提供了现实方案。
截至到去年,深圳建成超充站1030座,累计充电桩达42万个,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超充枪数量超过加油枪”的城市。在“车-桩-电池-电网”一体化运营框架下,深圳正形成可复制的城市级V2G运营样板。
从合肥的“机制重构”、上海的“标准先行”、再到深圳的“实测实战”,车网互动这一看似仍边缘的技术路径,正在多点突破、多维发力。
业内普遍认为,不同城市对V2G的探索路径,背后体现的既是技术策略的选择,也反映了地方在治理机制和系统集成能力上的差异。在“双碳”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谁能率先跑通政策支持、产业落地与用户参与的完整闭环,谁就有望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融合的下一阶段发展中,抢占更有利的位置。
从概念到共识,车网互动的未来驶向哪里?
作为一项曾经“似乎看起来遥远”的能源协同技术,V2G正以试点落地的速度、跨界融合的广度,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能源汽车未来生态的重要一环。但要让这套看似“最优解”的模式真正走入现实生活,还需要整个系统的长期持续对齐。
V2G的本质,是能源体系与交通体系深度耦合的系统工程,其落地难度远超传统“充电桩建设”所面对的物理与成本问题。标准尚未统一、商业机制尚不成熟、数据壁垒亟待打通、用户习惯尚未建立,决定它命运的不仅是技术指标,更是产业链的协同度与政策的组织力。
从“双碳”的战略视角来看,车网互动是构建能源交通融合治理新模式的先行试点。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的路径目标,到2025年,V2G技术标准体系将初步成型,峰谷电价机制实现全面实施;2030年前后,V2G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城市电力系统具备千万千瓦级的柔性调节能力。
但要实现这一愿景,技术路径需要穿越现实约束,协同机制必须逐步跑通。包括标准制定、市场交易、数据开放、成本分担等在内的核心环节,仍需在“政策引导—城市试点—市场反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成长。正如业内专业人士所言:“V2G的落地,关键不在于是否能做,而在于能否做成一个可推广、可盈利、可复制的‘系统工程’。”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首批试点的持续推进和用户参与度的稳步提升,更多城市将在“电车反哺电网”的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识别问题,并探索出适合本地能源结构和用户特征的应用路径。
在这场能源系统渐进式重构的进程中,车主的每一次充放电选择、企业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每一次技术升级,以及地方政府对配套政策的每一项优化尝试,都是推动车网互动逐步融入现实的重要环节。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