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美国对华税率不断攀升(当下已升至完全丧失逻辑的245%),中国随即实施一系列反制措施,这场贸易博弈已从单纯的经济较量演变为技术话语权的争夺。
2025年4月,美国对华税率不断攀升(当下已升至完全丧失逻辑的245%),中国随即实施一系列反制措施,这场贸易博弈已从单纯的经济较量演变为技术话语权的争夺。
当关税税率突破100%的临界点,科技产品的跨境流通成本陡增,智能手机、芯片等关键领域的全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压力。
此前有新闻报道,为避关税苹果从印度急运iPhone到美国。美国有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称,在美国生产的iPhone,价格将会翻3倍到3500美元一部,而苹果公司仅是将10%的产业链搬回美国就得耗费3年时间和300亿美元。
这场关税战呈现出鲜明的双向绞杀特征。美国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大批美国人无法承担基本生活消费的开支。美国科技企业同样深陷泥潭,科技企业市值在短期内蒸发超过上万亿美元。
面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剧烈震荡,美国被迫在4月11日宣布豁免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20类科技产品的"对等关税"。这一看似突兀的政策转向,实则是多重压力下的妥协:美国73%的智能手机、78%的笔记本电脑依赖中国制造,若全面加税将导致消费市场崩溃。
但豁免政策暗藏玄机:5G基站等核心基础设施仍被排除在清单外,暴露美国对技术主导权的深层焦虑。这种选择性豁免印证了专家判断——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在消费电子领域暂时妥协,却在5G、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强化封锁。
当下,中国科技企业正以"双循环"战略应对变局。对内,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加速技术自主,华为昇腾芯片已实现7nm制程量产,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打破海外垄断。对外,科大讯飞在东南亚市场营收增长240%,亿航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在中东完成试飞,开辟新兴市场增量空间。这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策略,使得一季度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5.26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占我国外贸比重提升至51.1%,有效对冲了对美贸易下滑。
当然,在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当下,中美问题始终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美方宣布对中方加征豁免是否具有持续性?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中国如何应对更多非关税技术壁垒?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科技企业又该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在全球新循环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节目中深入探讨。
就此,针对这些热点话题,日前我做客《北京新闻广播·照亮新闻深处》,分享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节目干货总结,今天分享给大家(有补充)。
-----这里是分割线----
1、主持人:这两天关税问题始终备受关注,在美方宣布对中方加征125%关税后,中国对美关税由84%提高至125%。关税超过100%,这生意基本就是没法做了吧?尤其是科技行业?
丁道师: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你知道现在我们的消费者对价格有多么敏感吗?举个例子,小米手机以前是3999元起价,对吧?今年涨了500块钱。就这么一个500块钱的涨幅,就让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了,好多人都提出了争议,甚至出现了一些骂声。你想,如果真的实施125%的关税,那手机的涨价幅度可就不是五百块钱了,可能得涨1500元、2500元甚至更高,这让消费者怎么去购买呢?如果消费者无法购买,那商家的生产意愿也就没有了。
而且手机所属的科技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以我们常见的国产手机为例,它背后有美国的公司、韩国的公司、日本的供应商等等,是全球化的产物。你想,现在如果关税升到超过百分之百,每一个环节都要涨价,不仅仅是芯片,包括其他的一些零部件都有可能涨价。而涨价之后,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成本,无论是叠加到消费者头上,还是叠加到商家头上,都是难以承受的,到那时相关国家就不得不寻求新的机会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天有个新闻很火。苹果3天紧急向美国空运了5架飞机的iPhone,这是简单粗暴的应对举措。
2、主持人: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对等关税”。美突然官宣豁免这些产品关税,科技圈炸锅了!怎么会出现这波操作?
丁道师:简单来说,这种完全丧失理性的关税举措,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超过一千。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有一个假设前提,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关税标准实施的话,美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成本会大幅度提高,很多商品的价格会涨到比之前贵一倍甚至更多。所以这件事不仅仅是我们感到难受,美国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失、受到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不便,可能更大。
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反对美国加征关税的不只是我们,还有美国本国的民众。有相关新闻报道,在一天之内,美国就发生了 1000 多起上街游行活动,来反对这种关税战、贸易战。
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当局被迫调整了政策,目前从涉及规模较大的芯片和电子科技产品入手,我预估以后会扩展到其他领域。
3、主持人:近期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大家都很关心iPhone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上涨。加征关税会对科技产品的价格产生哪些影响?涨价是必然?
丁道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中国作为全世界制造中心的定位了。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中国生产的产品规模大、质量好,价格还更有竞争力呢?这是经过无数年的商业实践共同决定的。比中国生产成本低的地方,在工人素质、产品品质以及供应链稳定性方面,都不如中国。而那些生产成本比中国高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竞争力就更弱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综合性价比成为了首选。而现在假如要通过加征关税,在制造业领域和中国“脱钩”的话,他们是承受不起这种损失的。不管是把所有产业链搬回美国本土,要知道美国现在是一个金融化程度高、工业制造空心化的国家,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还是通过其他国家来替代中国的制造地位,显然都不靠谱。前面有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确实比中国低,但是他们的工人素质、所生产产品的质量以及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能否与中国相媲美呢?这是一个核心的、本质的问题。
所以说,如果美方一意孤行要和中国“脱钩”,那么他们的很多产品都会大规模涨价,这是一种必然结果。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方面首先受不了了,率先放低姿态,在一些领域对相关产品进行了关税豁免。
4、主持人:我们知道,其实上述知名企业的电子消费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如,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制造iPhone的元件是从中国进口,在全球产业链中,目前,中国和美国各自的优势在哪?
丁道师:美国在科技与创新领域优势明显,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方面全球领先,拥有众多顶尖科技企业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像英伟达、高通、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这些优秀科技企业,都是美国企业。另外,凭借美元霸权,美国掌控着全球金融命脉,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发达。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庞大,在众多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新能源、5G 等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此外,中国供应链韧性强、物流高效,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金融防御能力也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5、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豁免清单中,对不同科技产品有着不同的规定,像豁免了5G终端设备但未涉及基站等核心基础设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选择性的豁免?
丁道师:具体原因,咱们也不知道。但可以做一些猜测,首先这肯定不是美方出于善心,较大可能是因为5G基站等核心基础设施是5G技术的关键环节,掌握着行业的核心技术和标准。美国担心对基站等设备豁免关税,会助力中国企业在 5G 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 5G 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话语权,从而威胁到美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地位。
6、主持人:刚才我们聊了加征关税对科技产品价格的影响,更深一步,您觉得对产业的影响是什么?
丁道师: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先说负面的。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负面影响显著。在供应链层面,多个环节成本大幅上涨。由于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一旦消费者不愿接受提价,就会导致生产和供给环节萎缩,进而使经济陷入衰退。
同时,如此高的关税税率,存在“闭关锁国”风险。这不仅会阻碍国际间的技术流通与合作,对科技行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还会因生产受创影响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
再来说经过我们努力后,可以实现的正面影响。
首先就是推动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未来中国半导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芯片技术研发和量产进程,促使产业向高端化、自主化发展,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受加征关税影响,企业更加积极地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美方市场的依赖。这有助于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市场多元化,挖掘新的增长机遇,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最近滴滴就把国际化的中心投入到了南美洲,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
7、主持人:尽管美方豁免了部分科技产品关税,但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并未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应如何抓住当前的市场开放窗口期?尽管说科技是无国界的,对非关税的技术壁垒是不是也要做好应对?
丁道师:我想说四个字,科技自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些年,我们一次次被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一次次寻求避险式生存,那我们啥时候能掌握主动?我们有没有底气,别管这个危机和那个黑天鹅事件,能够自己开辟新路,让别人也跟着我们跑?
以前不敢想,现在我们找到了破局的本质,那就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掌握话语权。有了话语权,才能抓住一个个所谓风口或者窗口。甚至,我们可以自己开创窗口。
举个例子,比如汽车这个行业,我们跟在西方屁股后面几十年,一直是追随者的角色。比亚迪、吉利在燃油车时代就跟着西方背后跑了,追上了吗?后来,我们通过体系化技术创新,发力新能源汽车,蹚出来一条全新的并且规模不亚于燃油车的赛道,终于实现了自主可控式的产业领跑。现在,西方国家也要在我们开出的窗口或者赛道里发展。
手机和芯片行业也是如此,华为公司的破茧重生就是典型的案例。
至于技术壁垒,没有什么技术壁垒是无法冲破的。除了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包括5G、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等领域。还有,在AI大模型领域,自从deepseek出现之后,我们也都实现了技术突破。至于现在我们在核心芯片领域,比如做出比肩英伟达和高通旗下旗舰级的产品,也是迟早的事情。
8、主持人:具体到科技领域,如何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丁道师:根据这段时间的新闻动态来看,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我们正在推行以下三个应对策。
第一,强化我们的内循环体系,推动外销转内销
通过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使内循环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自主性 。
阿里、京东、拼多多、盒马、东方甄选、滴滴、美团等已经出台或者正在出台各类举措,配合国家战略动作。
第二,在美国之外构建全球经济一体化新体系
积极强化与欧盟、东南亚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与欧盟在高端制造业、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促进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发展;深化和东南亚国家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加强与南美国家在农产品、能源资源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大家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多元、稳定、高效的全球经贸合作网络,减少对美国主导经济体系的依赖。
第三,给美方施压迫使他们撤回错误举措
呼吁国际力量,包括美国国内力量,持续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让他们撤回错误政策,不要倒行逆施,站在世界人民的对立面。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联合国际上秉持公平、正义、多边主义的国家,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且没有被美国控制的欧洲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多边平台上,通过外交对话、政策协调等方式,形成合力,以斗争求团结,迫使美国浪子回头金不换,重回理性、合作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
9、主持人:未来全球科技产业链可能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丁道师:这段时间,国际变化打乱了很多企业的部署。但是,新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毫不夸张地讲,因为国际形势巨变,现在全球都希望构建一个“全球新循环”,在这个体系内,各方要在规则之下,找到确定性增长。
不同国家和企业间要紧密合作,共筑稳定且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比如电子产业,零部件供应商、代工厂与品牌商应通力协作,确保产品按时交付。领先国家拿出先进技术,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能力对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大家按规矩办事,该共享市场就不搞垄断,该分担风险就不推诿责任,相互补位,让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顺畅流动,切实保障每个参与者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向前。
对于咱们来说,在内循环之外,抓住各方构建全新“外循环”的历史机遇,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找到新增机会。
来源:丁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