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界长期以来几乎没有真正学术上的批评,批评家们多是为雇佣者歌唱;倘若有了批评,大概又夹杂着人身攻击,或拉帮结伙的争斗。展览前言、报道、展评,也包括为展览所出版的画册缺失批评。然而,我在首届鲁迅版画大展的前言里竟然写了批评的话,当然属于例外。
顾 问:林茂 周令飞 苏新平
策展:李自健 刘春杰
学术主持:王华祥 罗湘科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
鲁迅文化基金会
李自健美术馆
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学术支持
湖南省文联主题版画创作研究基地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鲁迅先生若在
刘春杰
南京书画院院长
金陵美术馆馆长
美术界长期以来几乎没有真正学术上的批评,批评家们多是为雇佣者歌唱;倘若有了批评,大概又夹杂着人身攻击,或拉帮结伙的争斗。展览前言、报道、展评,也包括为展览所出版的画册缺失批评。然而,我在首届鲁迅版画大展的前言里竟然写了批评的话,当然属于例外。
杨锋教授在版画界算是资深人士、权威人士,拥有话语权。以他的角色,理应像他的长相,一团和气,好话连篇才是。但他前些年却说了很多“狂话”,不顾身份,与慈祥的模样相比,他也是“狂人”。
比如他说:“现在的版画,已经是版画家的版画了。”再如:“那些媚俗的作品是版画的毒草。”之后,他又写了篇“以鲁迅的名义叹息”,说:“当代中国版画需要狂人”……读罢,深有同感,更觉得他是对的,且充满着对这个行当的忧与爱,我们当然知道他归根结底是爱。最近有了些许的遗憾,我发现他突然变得“和蔼可亲”了,真是令人疑惑的事情。
鲁迅先生离世已经八十九周年,因了血缘,周令飞先生无比热爱他,也包括他爷爷倡导的版画;他传播鲁迅精神,也常常向世人推介版画。在一次艺术活动中,苏新平先生反省版画是否忘记了鲁迅?远离了鲁迅精神?少了责任与关怀?王华祥则尖锐地说道:“版画是动刀动枪,是精神性的艺术,不是绣花,缺少勇气与担当,如何做好版画?”“鲁迅版画大展”举办了两届,尤其首届展轰轰烈烈地热闹了一回。然,由于经费诸原因,没有再持续。令飞先生不依不饶,当面问,电话问,还向有关领导告状,他完全不理会什么原因。如是,以鲁迅的名义,办一个更宽泛意义的版画大展被提到议程。做鲁迅版画大展亦是周令飞先生一直以来的愿望,为他还愿的同时,也用鲁迅精神刺激一下我们的精神,何乐而不为?鲁迅先生若在,也许会给以上几个版画人用毛笔写一封信,问候他们;也许会请他们到大陆新村寓所喝上几杯黄酒,聊一下版画进程;也许写篇杂文,骂几句,你们这般躺平,并非我所希望!
其实版画人从来没有忘记鲁迅,因为在版画作品与活动中,他仍然频频出现。也许为了追求细密与繁复、清新与时尚,或者过于走入了技艺的精湛,我们的版画变得好看了、细腻了、巨大了,甚至模糊了绘画的边界。不仅如此,在大学里,在艺术学院里,设备齐全而先进,业态发达,版画专业达到空前繁荣。新兴版画以反对艺术精英化开始,如今却重回“精英”。透过五光十色的画面表层,深究作品思想与作者的诉求,不可否认的是,版画磨平了棱角,远离了现场,态度变得暧昧与模糊,与鲁迅当年希望版画远行。但是我以为,版画巨大了,模糊了版画的边界是好的,只要有版画精神便好。
曾记得,南京大学缪斯基金为“第二届鲁迅版画大展”特别组织专项学研活动,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燕子矶中学、金陵中学、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一中的学生代表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参观学习:南京市聋人学校的朋友们也在志愿者的陪伴和解说下,感受到版画的艺术魅力。他们为何而来?可以肯定地说,绝不是来研究版画技术的,他们想看到今天的版画艺术。
中国新兴版画一开始就拒绝庸常与妥协,以微弱代言坚硬。我们理应重拾版画精神,让微未荣耀。毫无疑问,版画是高度精神性的艺术,优秀的版画与经典诗歌一样,是艺术的舍利子。版画艺术出于版画,但不完全等同于版画;当代版画脱胎于古版画,但别于古版画。黄永玉先生曾对我说:“你刻了那么多鲁迅,好玩”。谈及九十年代后他不再创作木刻时说:“版画后来不好玩了”。深究先生提及的“好玩”“不好玩”的真实含义,显然是指向幽默、生动和态度。“玩”的表层之下隐匿的是严肃,还有精神。没有态度的版画如同丢失灵魂的躯壳,留之何用?
湖南李自健美术馆与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以极大热情参与当代版画格局构建,去年就决定举办“第三届鲁迅版画大展”。不仅如此,在征集作品规则上展现大气与开放姿态,反常规邀请大件、巨幅作品参展。可谓不出手则已,出手则不凡。这与我们的一贯主张不谋而合:以独立视角体察个我实践、以持续展览发出不同声音、以集合多元唤起力量、以书写见证生成文献。我们是实践者,也是记录者。记录,就是意义。刀刻笔耕的印迹,都是我们的年轮。小事儿做久了,就是大事业。做比说大。何况,“鲁迅版画”大展不是小事儿。
卢雨《沁园春•雪》180×280cm×3 版画 2016-2021
局部
李晓林《播种的人》50×70cm 1999
徐匡《大江之源》62×83cm 套色木刻 1979
方力钧 《2009》71.7×115.3cm 2009
林军《康巴情》105×150cm 黑白木刻 2024
林军《铁血军魂》102×152cm 黑白木刻 2022
李小光 《池塘上的雪》 60×90cm 木刻 2022
李珣《精神与爱欲》120×170cm 木版 2024
刘禹君《游离》65×85cm 丝网版画 2018
罗凡《出海》100×70cm 2005
王平 《明镜止水-6》100×50cm 铜版画 2018
朱健翔 《高山上的春天》局部 90×180cm 凸版 2022
刘德才《暖风三月》66×95cm 套色木刻 2017
鲁迅与中国版画:一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王华祥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
一、版画:启蒙与革命的利器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唤起民众觉醒,鲁迅弃医从文,选择文学作为斗争的武器。而他倡导版画,首先源于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在文盲率极高的旧中国,文字启蒙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版画以其直观的视觉语言,打破了文字壁垒,成为“无声的呐喊”。鲁迅在《木刻纪程》中写道:“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这种便捷性与普及性,使版画成为唤醒民众的有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版画的刀锋与鲁迅的文学风格高度契合。木刻的刚劲线条与黑白对比,恰如其文字般犀利冷峻。鲁迅推崇的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其作品中的抗争精神与悲悯情怀,深深打动了他。他通过翻译、出版、展览等方式,将柯勒惠支的艺术引入中国,为中国版画注入现代性与批判性。
二、鲁迅版画思想的核心:艺术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鲁迅对版画的倡导,始终围绕“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强调艺术必须直面现实、介入生活。在《新俄画选》小引中,他写道:“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并非降低艺术标准,而是将艺术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同时,鲁迅强调版画的艺术性。他批评早期木刻“粗制滥造”,呼吁青年艺术家提高技艺,追求“有力之美”。他举办木刻讲习班,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授课,亲自担任翻译,从构图、刀法到印刷,事无巨细地指导青年创作者。这种对艺术品质的坚持,使新兴木刻运动避免了沦为简单的宣传工具,保持了独立的美学价值。
三、鲁迅版画思想的当代回响
鲁迅的版画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的走向。延安时期,鲁艺的版画家们将鲁迅的理念付诸实践,创作出《怒吼吧,中国!》《血衣》等经典作品,将艺术与革命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版画继续在社会主义建设、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节点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记录。
在当代,鲁迅的版画思想依然焕发活力。面对消费文化的冲击,版画家们以鲁迅为精神坐标,坚持艺术的批判性与独立性。凡是优秀的版画家,都在不同维度延续着鲁迅的艺术精神——以视觉语言揭示文化困境,以艺术实践回应现实问题。
四、对鲁迅念念不忘的版画家们
版画家们对鲁迅的怀念,不仅因为他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奠基人,更因为他为版画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鲁迅的版画思想,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一种永恒的艺术精神。
1. 艺术与现实的辩证统一:鲁迅始终强调艺术不能脱离现实,但也不能沦为现实的附庸。这种平衡,为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2. 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双重维度:鲁迅的版画思想既有对旧文化的批判,也有对新文化的建设。这种双重性,使版画成为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鲁迅在引入西方版画技术的同时,注重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这种开放而自信的文化态度,为全球化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启示。
五、未完成的革命
鲁迅的版画革命,是一场未完成的现代性探索。他未能亲眼看到版画在新中国的蓬勃发展,也未能预见版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嬗变。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始终激励着后来者。
在数字技术席卷一切的今天,版画的物质性反而成为一种抵抗异化的力量。刀锋与木板的直接对话,黑白对比的纯粹表达,都在提醒我们艺术的本真状态。鲁迅倡导的“有力之美”,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愈发显得珍贵。
版画家们对鲁迅的念念不忘,实则是对一种艺术精神的坚守。这种精神,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鲁迅的版画思想,如同一把永不生锈的刻刀,持续雕刻着中国现代艺术的精神图谱。
刘春杰《树人药房》55×46cm×234 综合材料 2025
武文治《待云开—鲁迅之后》142×80cm
绝版套色木刻 2024
彭伟《小平》61×82cm 黑白木刻 2024
应金飞《风骨峭峻遗尘埃—黄宾虹》165×120cm
水印木刻 2022
吴长江《牧场初雪》56×76cm 铜版 2018
倪俊《远声》120cm×90cm 版画 2016
苏新平《形态研究系列》105×60cm 黑白木刻 2024
梁业健 《雪山来的客人》120×100cm 水印木刻 2024
王华祥 《城市幽灵1》92×92cm 黑白木刻 2004
沙永汇《时代奔流》87×167cm 套色木刻 2020
吴建棠 《荒野中的折枝》 330X230cm 2017
张敏杰《舞台No.16-交响乐》85×280cm 平版 2021
局部
唐志《呐喊》55×75cm 丝网版画 2025
徐宝中《空灵山色之一》90×30cm×4 铜版画 2025
肖炽热《国门巍巍—镇南关1885-1949》122×300cm
套色木刻 2024年
局部
吴建棠 240×180cm《征程-星辰大海》木刻 2023
崔尚华《北疆之诗组图》局部 40×50cm×8
黑白木刻 2023
于子亮《都市述说-9》100×115cm 综合版 2017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