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故乡华州人民公社存续期为主要时间段,借用当年30余类专门以及业余从事工商业个体劳动者的生活形态,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感想,回顾了有关历史期间乡亲们的生活以及生存环境,对我国农村历史的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希望能慰籍今60岁以上人们的怀旧情怀。
故乡旧日的行商走匠与其它
作者:张 明
【摘要】以故乡华州人民公社存续期为主要时间段,借用当年30余类专门以及业余从事工商业个体劳动者的生活形态,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感想,回顾了有关历史期间乡亲们的生活以及生存环境,对我国农村历史的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希望能慰籍今60岁以上人们的怀旧情怀。
四 其它商贩与耍秤杆子
故乡当年除了货郎外,还有其它一些游走于村巷的零星商贩。零星商贩中的大部分人是本地口音乡亲,例如,夏天,村里会来一两个卖凉粉的小贩。夏秋两季,总有个别小贩到村里售卖自家房前屋后所产的零星时令瓜果。冬季的零星商贩最多,大多是以物易物。例如,有小贩利用冬闲时间,在家里悄悄制作一些土糖(麦芽糖),走街串乡卖;也有秦岭北麓一带宜林地区的乡亲,带着自家的“烘柿(一种经加热快速熟化的软柿子)”到沿渭地区售卖;还有渭河北岸的乡亲拉一架子车红苕(红薯)到渭河北岸地区售卖;腊月间,有不少走村串巷售卖粉条的小贩,等等。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前,除了卖生产队豆腐的豆腐客,其它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均属“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严格限制。即便是农家自产的鸡蛋,按当时的规定,也必须以每斤7毛多点的价格卖给国营供销社。当年的鸡蛋个头小,1斤鸡蛋大概12颗。如果在集市上卖鸡蛋,每颗鸡蛋能卖1毛钱(或1斤粮票),1斤鸡蛋大概能卖1块2毛钱。但在集市卖鸡蛋,很可能会被胳膊上套着红袖箍的人抓住,没收了鸡蛋。笔者十几岁时,常偷偷带十几颗鸡蛋,去赤水会(集)卖。有一次逃避不及、运气不好,被红袖箍抓住了,被义正词严的红袖箍抓住前胸,故乡人称作“採住腔子”,拉到了赤水街市管会阳光灿烂的院子里。院子里当时蹲着了二十几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卖鸡蛋的人。
当年走街串巷商贩中的外地人,包括,一年四季在村巷中吆喝“磷化锌老鼠药唻——”的小贩;文革期间,食用碱供应紧张期间,不知哪里人、也不知他们从哪里搞到了尚未经粉碎的碱块,进村售卖。
1980年后,有不少脑瓜灵活的乡亲,开始走街串巷,售卖各种农副产品。笔者1982年前后,寒假和暑假回故乡期间,发现村巷中涌现了不少卖麻花(故乡称麻糖)、香油、柿饼核桃、瓜果蔬菜、豆腐脑、馒头和包子、猪头肉、糖葫芦、甚至家用小电器的本地商贩。笔者的几个中学同学,在1980年之后很长时间里,弃农经商,将故乡的瓜果蔬菜销售到了西安、安康、汉中甚至成都。
1980年后,曾一度活跃于故乡的江浙年轻人,进户推销江浙乡镇企业所产的一些工业品,例如,电热杯、“热得快”、电热锅,打理头发用的剪刀、电吹风、梳子,还有纯属骗人的所谓“不断电台灯”,等等。
另外,故乡还有“赊刀客”的神秘传说。赊刀客随身只带一两把菜刀,到某户人家后,留下一把菜刀和一两句神秘莫测的话,约定几年后再来收刀钱。赊刀客的销售方式很特别,行动诡秘,来无踪、去无影,谁也没有见过。
以上包括货郎、豆腐客和其它走街串巷的商贩,绝大多数均诚实可信,但其中也有个别奸顽者,其中“耍秤杆子的”值得一说。“耍秤杆子的”指玩弄杆秤、耍奸弄滑的不诚实商贩。他们出售的货物大多缺斤少两、收购的东西往往斤两不实。耍秤杆子常见的三种方法如下:
其一,处心积虑的奸商使用灌有水银的空心秤杆。卖货时,故意让“秤杆撅得高高的”,貌似是向顾客让利,其实是为了让秤杆内的水银流向秤头即秤钩一端。收货时,则让水银流到秤砣一端即秤尾。这种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奸商,当年常听乡亲们绘声绘色地说,但笔者没见过。其二,卖货用小秤砣虚高斤两,收货用大秤砣。其三,在卖货称重期间,玩弄“指托秤砣”把戏。指托秤砣指售卖货物称重时,托秤砣的那只手在离开秤砣的一瞬间,用手指轻轻轻向上点秤砣,制造“秤杆撅得高高的”的假相,掩盖缺斤少两的劣行。
以上三种商业欺诈行为中,以第三种最为常见。最可气、最可笑的是一些笨手笨脚、傻乎乎的商贩,称重时也玩指托秤砣的把戏。华州农贸市场,至今仍有极个别指托秤砣的不诚实男女。这些人自以为聪明,其实笨得要死。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