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推荐的杂志,为何让家长和孩子抢着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9:37 2

摘要:当李诞在直播间举起《少年新知》,调侃“每天刷手机四小时的人都该看这本杂志”时,屏幕前估计有不少人下意识地按灭了手机。

摘要:

当李诞在直播间举起《少年新知》,调侃“每天刷手机四小时的人都该看这本杂志”时,屏幕前估计有不少人下意识地按灭了手机。

图片来自小红书@诞总小卖部

还有众多学者、各行业博主、投资人、艺术家都不约而同为其发声:“市面上太缺乏这样的内容了。讲实话,中国一直以来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谈思考、谈人生、谈路径和方法、谈思维判断体系。”

童书妈妈三川玲盛赞其“展现了一种‘精英化’的思维启蒙路径”。

资深媒体人杨樾也力荐:“这本杂志不仅适合青少年阅读,也适合每一个还愿意用逻辑和常识活下去的成年人阅读。”

部分历年杂志封面

这本由《三联生活周刊》孵化的杂志,自2020年创刊以来,便以“思维启蒙、情感教育、意义追寻”为内核,成为横跨9-16岁青少年与成年读者的“思维健身房”。

在同类青少年刊物忙于填鸭知识或追逐热点时,《少年新知》选择了一条更锋锐的路径——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剖析问题。

以2025年3月刊《拥有智能手机意味着什么?》为例,通过“测一测你的媒介素养有多高”互动问卷,开启了一场关于算法、数据、系统的“围剿之战”。

最令人拍案的是《如何反向训练算法?》一文:通过刻意搜索冷门内容打破信息茧房,如同“用叛逆对抗驯化”。

正如该杂志主编陈赛在这期开篇主题文章中所言:“你要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不只是被动的消费者。你要学会在公共空间表达自己,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还要学会节制、耐心与宽容。”

在这个屏幕占据视线的时代,《少年新知》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牵着少年的手拨开信息的迷雾,也悄悄拉近了两代人的掌心温度。

当父亲在“媒介素养测试”里发现自己得分不如女儿时,当母亲在《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读懂孩子的“天马行空”时,那些曾被算法割裂的对话,终在杂志的纸页间重新流淌。

部分杂志文章展示

李诞说,阅读《少年新知》时“幸福感极强”,里面藏着“用心经营知识”的诚意。

或许正因它提供了稀缺的“智识松弛感”:当短视频用15秒刺激多巴胺时,它偏要带读者花60分钟拆解冥王星被九大行星除名背后的科学“革命”;当社交平台制造情绪对立,它却在《我跌宕起伏的“网红之路”》里教少年们辨识“太太、键盘侠、姐妹”的互联网众生相……

这种对抗“速览”时代的笨拙,恰是回归深度的勇气。

也正是这份笨拙的坚持,让浮躁焦虑的世界里,仍有少年愿意放下手机,在油墨香里寻找答案;仍有父母翻开同一本杂志,发现原来孩子眼里的世界,比自己想象的更辽阔澄澈。

就像一位读者说的:“它像一盏灯,既照亮孩子的路,也温热大人的心。”

毕竟,对抗信息洪流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教会少年,也提醒我们自己——

如何造一艘船,载着好奇与清醒,驶向更自由的认知彼岸。

来源:吉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