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融评论】通俗≠低俗,莫让广场表演“跑偏了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20:06 2

摘要:公共广场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是市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一大窗口。前不久,铜梁明月广场出现个别内容低俗的表演,破坏了广场文化原本的美好,更有损城市文明形象。

公共广场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是市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一大窗口。前不久,铜梁明月广场出现个别内容低俗的表演,破坏了广场文化原本的美好,更有损城市文明形象。

网上搜索发现,这种现象在全国多地时有出现,如甘肃金昌约谈“西游组合”广场舞团恶搞行为、河南洛阳查处牡丹广场低俗演出、某大V直播网红的低俗互动被查处等。这些游走在雅俗边缘的广场文化形态,大多是即兴发挥、缺乏艺术加工的粗糙表演,以性暗示、暴力渲染、恶俗搞笑等为卖点,依靠猎奇心理吸引群众围观;更严重的是,很多表演通过直播或短视频进一步扩散,造成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

其实,这些表演者错误地理解了“群众喜爱”的真正内涵。他们为博眼球而不惜媚俗,将“接地气”等同于“低俗化”。广场表演固然要通俗,但绝不能庸俗,更不能低俗。广场表演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既要让群众喜闻乐见,更要传递弘扬向上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低俗表演之所以有市场,很大程度上源于优质文化供给不足。当优质文化“缺位”,低俗表演自然就会“补位”。因此,治理低俗表演不能止于“破”,更要着眼于“立”。

雷霆整治是净化文化生态的必要之举。铜梁区快速响应群众诉求,果断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叫停低俗演出,约谈广场舞组织者,并拉网式排查全区文化广场,体现了文化治理的责任担当。但运动式整治往往难以持久,容易“死灰复燃”,必须将临时性整治转化为制度性约束,避免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怪圈。

建立长效机制是巩固整治成果的关键保障。铜梁区建立常态化审查、巡查机制,设置“负面清单”,划定禁区。同时,开展广场舞组织者培训,督促其提升节目表演质量。这些举措既明确了文化表演的底线,又为健康文艺活动提供了清晰指引。

用优质文化守住公共广场是治理低俗表演的治本之策。广场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蓬勃的“烟火气”。铜梁安居古城说书、川剧表演等传统项目,既聚拢了人气又传承了文化,表明“接地气”完全可以远离“低俗化”。我们要着力的是,让专业文艺团体与群众文化组织结对共建,以专业力量提升业余水平,以常态供给替代临时管控,以价值引领规范内容创作。当民间热情得到专业引领并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广场“草根文化”就会有旺盛生命力。市民在优质文化的熏陶下,将会激发主体意识,自觉成为健康文化的参与者、维护者、传播者。

文化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对城市文明韧性的考验。唯有将“治已病”的霹雳手段与“治未病”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在刚性规制中融入人文温度,在文化供给中激活内生动力,才能让广场真正成为市民的精神栖息地,让文明之花在城市的土壤中持续绽放。

大家都在看

主办:中共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

承办: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关于我们

来源:微铜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