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来说领海是从基线算起,不超过十二海里的界限为止。就是你可以定一海里,两海里 五海里,都随你的便,但是不能超过十二海里,就是最宽不能超过十二海里。大部分国家都是定为12海里,这里区域外国军舰不能进来。
当下的国际领域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的规定是近代以来人类经过多次博弈和战争后遵循的普遍原则。
领海基线、内海、专属经济区
一般来说领海是从基线算起,不超过十二海里的界限为止。就是你可以定一海里,两海里 五海里,都随你的便,但是不能超过十二海里,就是最宽不能超过十二海里。大部分国家都是定为12海里,这里区域外国军舰不能进来。
津轻海峡
极个别国家在某些海域定义是3海里,比如日本为了方便美军进出津轻海峡,只设置3海里的领海宽度,这个规定大大方便了今天的中国海军去日本附近“转悠”。
中俄海军舰队穿越津轻海峡
按照这个定义,大部分国家的内海实质就是海岸往外延伸的一条带状区域。不过有些国家因为长期历史控制一片海域,或者临海出口是一个内缩的口袋形状,会被认为是该国的内海。
比如日本的奈户内海。
奈户内海
那一国‘内海’就是自家泳池了?不,有些国家海域早被撕开缺口,成了全球共享的‘公共浴场’ 。
按照目前的国际法,领海基线12海里以内的区域都是内水。
马尔马拉海
但土耳其的马尔马拉海就很奇葩了,这片海域位于土耳其欧洲和亚洲部分的包裹之中,相对狭窄,南北两侧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宽度更小。达达尼尔海峡最窄的地方才1.2公里。
土耳其人永远的骄傲,1453拿下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1453年灭亡东罗马之后的几百年里一直占据这里,即使一战战败,土耳其人也守住了海峡两侧。按照国际法完全可以定位内海。
但是目前该海峡通常被定义为国际海峡(International Straits)。就是说其完全位于一国领海内,也需保障外国船只的过境通行权(Transit Passage),而非完全受沿岸国内海规则限制。
伊斯坦布尔的金角湾
1936年签订的《蒙特勒公约》规定:
和平时期,所有国家的商船可自由通行;
军舰需提前通知土耳其,但非黑海国家军舰的通行受吨位和停留时间限制;
战时若土耳其为中立国,仍需允许商船通行。
奥斯曼土耳其几百年对东欧的入侵,让欧洲人忌惮太深。即便今天土耳其舔着脸想进欧盟,欧洲也不断的在各方面找茬。
黑海贸易路线必须经过马尔马拉海
除了欧土的历史积怨,马尔马拉海也是黑海沿岸国家(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口,涉及国际能源运输(如俄罗斯石油)和军事战略利益。苏联(俄罗斯)也不同意将这片海域认定为内水。
最后是美国,美国也反对土耳其扩大对海峡的控制权,纯粹是离岸平衡的角度,不希望土耳其在这里的实力太强。
不过今天土耳其有点左右逢源,黑海输气管道,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当下俄国美国都有求于他。
土耳其溪能源管道
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在加拿大的中北部,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海湾被加拿大领土包围,看起来很封闭。
面积巨大的哈德逊湾
海湾东北部出口哈德逊海峡最窄处115公里,这些海峡宽度超过领海宽度。理论上绕着哈德逊湾的一圈才是加拿大领水。中间的一大圈都是公海,外国船只可以进入。不过这里的地形太封闭。海湾北面是巴芬岛和北极群岛,基本是无人区,没人打扰。多数国家也默认加拿大对哈德逊湾的控制。
气候严寒几乎没有商船经过的哈德逊湾
但是作为加拿大的“好邻居”,并不承认这片海域是加拿大的内水。
两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中“历史性海湾”(Historic Bay)和“直线基线”(Straight Baselines)条款的不同解释:
加拿大认为哈德逊湾历史上长期由加拿大实际控制,符合“历史性海湾”条件。
美国认为哈德逊湾最窄宽度超过24海里(最宽处约600海里),不符合《公约》对“历史性海湾”的地理限制。
美国要求在鬼都没一个的水域主张自由航行其实仔细想想挺滑稽的
哈德逊湾地处偏远,航运价值较低,国际船只几乎没有通行需求。而且作为美国的邻居,完全没必要在这里恶心邻居。但是美国的外交行动似乎不考虑睦邻友好,只要能“恶心”到他人那就算是自己得利了,关于哈德逊湾的嘴炮未来会时不时的响起。
锡德拉湾(又称苏尔特湾)位于利比亚北部地中海沿岸,东起班加西,西至米苏拉塔,长约443公里,最宽处约465公里,是地中海最大的海湾之一。其地理位置重要,沿岸有班加西、苏尔特等港口,历史上也是撒哈拉商路的起点,同时是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产出地和重要通道。
利比亚的精华在地中海沿岸,所以特别在意北部海湾
卡扎菲执政利比亚期间,曾宣称“锡德拉湾是利比亚内海,谁敢进海湾就开火”,卡扎菲曾大力支持泛阿拉伯运动运动,想找中国买核武器,想做北非的领头者,作为一国领导人他的个人风格实在太抽象离奇了。
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干练形象
年长一些变成非洲酋长风格
1973年10月,卡扎菲就宣布锡德拉湾为其“历史性海湾”,整个海湾属于利比亚领海,并要求外国舰船不得进入。
但美国及西方国家仅承认利比亚海岸线外12海里为领海,并坚持锡德拉湾大部分水域为国际海域。利比亚曾和苏联合作,苏联军舰在锡德拉湾的航行激化美利矛盾。1981年,美国海军干脆在锡德拉湾举行军事演习,引发利比亚战机拦截,最终美军的F-14战斗机在“一分钟空战”中击落两架利比亚苏-22战机。
击落利比亚飞机的F14
1986年,美国以反恐为由空袭利比亚,摧毁部分利比亚军事设施,进一步削弱利比亚对海湾的实际控制。
实力不济吃了闷亏的利比亚几年后憋了一个大的,1988年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虽然真正主使人还不清楚,但普遍认为利比亚脱不开关系。
洛克比空难
不过利比亚在十几年前年灰飞烟灭了。现在这个国家已经名存实亡,曾经关于这个海湾的任何宣称都无效了。
内战持续多年已经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
2011年后利比亚陷入内战,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对峙。锡德拉湾所在的苏尔特地区成为战略要地。2020年,土耳其与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签署协议,获得在米苏拉塔等港口的使用权。
而海湾东部的政权获俄罗斯、埃及支持。加上北面美国、法国、意大利的军事存在,这片海域利比亚完全说的不算了。
已经陷入内战旋涡的利比亚,完全没空去管北部海湾了
如今利比亚缺乏统一政府,土耳其、俄罗斯、美国等国纷纷介入,一轮轮代理人冲突毫无停止的迹象。这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权争夺还会持续下去。
沙俄的哥萨克和皮毛贸易商在17世纪中叶抵达太平洋沿岸时,亚洲靠近太平洋的沿岸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寂静之海。
俄罗斯的扩张之路
即使经过了苏联时代的开荒,到了今天这里依旧地广人稀。不过这片辽阔的海域向东能直接面对太平洋,苏联占据北方四岛后几乎把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以西的大片水域揽入怀中。
彼得大帝湾的位置
彼得大帝湾是日本海最大的海湾,位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南部,其西南部紧邻中国吉林省珲春,豁口向外。是一片很开阔的水域。
海湾直面日本,不远是太平洋舰队驻地。所以有俄军重兵把守,这里自50年代开始就不停的出现苏联(俄罗斯)海防不对驱除日本捕捞船的事件,极个别时候还有武装对峙。
日本捕捞船
按照俄国人的说法,这里是他们的历史水域。不单单是12公里领水200公里的经济专属区也要独占。(部分区域和日韩重叠)
日本人对此嗤之以鼻,这里19世纪以前都是中国的领土,要说自古以来日本人更有理由说。加上两国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争端,日本政府一直对于自己的渔船在彼得大帝湾的渔业捕捞持鼓励态度。
比如日本人称库页岛为唐渡之岛。
唐渡之岛,日本人之前对库页岛的称呼,日本人对远东地区的归属非常清楚
彼得大帝湾是日本海最大的海湾,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受寒暖流交汇影响,渔业资源极为丰富。这一资源吸引了周边国家的渔船,尤其是传统渔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以及中国吉林渔民。
鲑鱼群
这部分水域的划界1860年后才被划归沙俄,部分水域一直有争议,俄日之间的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以及俄韩在东海的经济专属区重叠区域不小。这些争议区域的模糊性为渔船提供了可操作的“灰色地带”。
50年代日韩也是百废待兴,两国渔民对于这片资源可谓“寸土不让”,很早就开始和苏联海军躲猫猫。
为了解决问题前苏联与日本、韩国曾签订渔业协议,允许在特定区域进行有限捕捞。苏日1956年《日苏渔业协定》就有专门的条款明确捕鱼配额,但这种事情不是一致协议能解决的。
日本渔船常以“传统作业”为由进入俄方主张的水域,而俄方则海警驱赶或扣押渔船,形成周期性对抗。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旗舰
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湾部署了太平洋舰队主力(如光荣级巡洋舰、无畏级反潜舰)及岸基导弹系统,并通过定期军演展示威慑力。然而,渔业冲突用巡洋舰那就是大炮打蚊子了。俄国更多依赖海警而非军舰处理。例如,2021年俄日渔船相撞事件中,俄方扣押日本船员并拒绝释放,日本则派F-35A战机施压,但最终依赖外交谈判解决。
俄罗斯对渔业活动的容忍度受地缘政治影响。之前不单单对日本,对于中韩的渔船一样不客气。还出现过俄罗斯海巡船炮击中国渔船的事件。
中俄联合军演2021年“海上联合-2021”
不过随着中俄关系的走近,俄国边防对中国渔船态度要好转一些。中俄军事合作加深,在彼得大帝湾联合军演(如2021年“海上联合-2021”),间接缓和了对中国渔船的管控。
而对日本渔船的则继续是高压态度。而且日本民间经常在比邻俄罗斯的水域搞“主权宣誓”让俄国人不得不用强硬的态度应对。
挪威的峡湾美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但是在峡湾深处可能潜伏着俄国的潜艇。
峡湾,中国唯一没有的地形
苏联和俄罗斯的海岸线虽长,但有一堆缺点,大部分是半封闭或者冬天不能出海的港口。比如圣彼得堡被芬兰湾锁死,海参崴冬季冰封,黑海克里米亚的黑海舰队必须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才能进入地中海。
俄国主要港口都比较封闭
只有北面的摩尔曼斯克位置相对较好,受暖流影响冬季也能出海。苏联潜艇部队出海还会面临冰岛的美军监视。
冰岛“看住”俄国潜艇出海线路
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潜艇出海和潜伏最方便的路径就是沿着挪威附近的海岸线。
对于挪威这样的小国来讲,苏联(俄罗斯)是他们惹不起的。但是外交层面上不能做的太难看。
挪威未将峡湾整体划为内水(Internal Waters),而是依据海岸基线划定领海。峡湾入口宽度若超过24海里,则中线以外区域属于国际水域。
挪威曾要求外国潜艇在通过其领海时必须浮出水面并展示旗帜,但实际执行受限于技术和政治因素也只能说说。这个开了个口子的标准,肯定被俄国人甩到一边去了。
挪威北方曲折的海岸线非常适合俄国潜艇潜伏
冷战期间苏联北方舰队潜艇经常通过挪威附近的GIUK缺口(格陵兰-冰岛-英国缺口)进入大西洋,威胁北约海上航线。挪威峡湾地区是隐蔽航行和规避北约监测的潜在通道。
苏联潜艇常利用挪威峡湾的复杂地形(如深水区、狭窄水道)隐蔽行动,测试北约反潜能力。
水下声呐阵列
冷战初期,挪威的反潜监测网络(如水下声呐阵列)覆盖有限,此地人口又偏少。苏联潜艇通过静音技术和熟悉水文条件如入无人之境。
挪威作为北约成员国,必须依靠西方盟友协作对抗苏联。但为避免激化与邻国关系,对苏联潜艇活动采取有限容忍。例如,挪威政府常对苏联潜艇入侵事件低调处理,避免公开冲突。
北欧三国普遍对俄国人又恨又怕
1970-80年代,挪威与苏联签订《斯瓦尔巴条约》补充协议,允许苏联在北极地区进行“科研活动”,间接为潜艇行动提供模糊空间。
到了1980年代后,北约通过SOSUS系统(水下监听网络)加强监控。苏联潜艇渗透成功率大大降低,但仍偶尔渗透成功(如1983年苏联核潜艇K-324在挪威峡湾搁浅事件)。
1983年K-324潜艇事件
苏联核潜艇K-324因机械故障在挪威塞尼亚岛附近峡湾搁浅,引发北约高度紧张。挪威军方虽发现潜艇,但为避免直接冲突,最后仅仅要求苏联拖走潜艇。
俄罗斯继承苏联策略:俄罗斯仍利用挪威北部海域测试北约防御,如2019年俄潜艇在挪威峡湾附近活动引发北约联合反潜演习。
到了今天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能大大缩短东亚到欧洲的货运时间和成本,大大有利于俄罗斯。
北极航道
俄罗斯极力主张北极航道主权,挪威则强调按照国际法框架,双方对水域法律地位的分歧还会持续下去。
如今世界进入了“乱世”,很多国家的领土、领海可能会在我们有生之年改变。普通人要做好迎接惊涛骇浪的准备了。
来源:宇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