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7日清晨,贵州毕节市世纪佳缘宴会中心门前聚集了数十名手持摄像设备的自媒体人。他们的镜头对准酒店大堂电子屏上一则刚刚发布的声明——这份被反复编辑三次的公告,宣告了一场引发全国关注的“三人婚礼”闹剧的终结。
一场被取消的“世纪婚礼”:从网络狂欢到法律纠偏
2025年4月17日清晨,贵州毕节市世纪佳缘宴会中心门前聚集了数十名手持摄像设备的自媒体人。他们的镜头对准酒店大堂电子屏上一则刚刚发布的声明——这份被反复编辑三次的公告,宣告了一场引发全国关注的“三人婚礼”闹剧的终结。
这场风波的起源,是一张标注着“吴先生&张女士&李女士婚礼”的电子请柬。4月15日,这张融合了三位新人婚纱照的邀请函在短视频平台悄然传播:画面中两名身着白纱的女子左右挽着西装革履的男子,背景音乐播放着《今天你要嫁给我》的改编版。
请柬显示,婚礼定于4月19日举行,预订了可容纳300人的宴会厅,并附有酒店工作人员确认场地布置方案的聊天记录。
“最初以为是新人亲友团拍摄创意视频。”世纪佳缘宴会中心经理王敏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预订时新人仅出示了吴先生与张女士的身份证件,称另一位李女士是“特别嘉宾”。
直到4月16日晚,带有酒店LOGO的宴会效果图在社交平台登上热搜,他们才惊觉这场婚礼的特殊性。
毕节市公安局网安支队迅速介入调查。民警发现,李女士实为吴先生前妻,三人自2024年底保持朋友关系。据吴先生供述,拍摄婚纱照系“突发奇想”,目的是测试“现代人对非传统婚姻的接受度”。
警方调取聊天记录显示,三人曾讨论“如果能上热搜就开直播带货”。这种将婚姻仪式娱乐化的动机,与2022年安徽宿州“双新娘”炒作事件如出一辙——后者当事人最终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
4月17日9时,世纪佳缘宴会中心发布首版声明,引用《民法典》第1041条强调“一夫一妻制不可撼动”,宣布取消预订。
声明引发网友两极分化:部分年轻群体认为“多元情感应被尊重”,但更多声音批评其“践踏婚姻神圣性”。
值得注意的是,声明中酒店方特别提及“预订方刻意隐瞒关键信息”,暗示可能追究违约责任。截至发稿,预订押金是否退还仍存争议。
法律透视:娱乐化婚姻的“三重越界”
这场未遂的“三人婚礼”,在法律界掀起关于婚姻本质的深层思辨。中国政法大学婚姻法学教授赵明辉指出,事件至少触及三条法律红线:
1. 对《民法典》核心原则的象征性颠覆
根据《民法典》第1041条,一夫一妻制不仅是法律规范,更是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契约。虽然三人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公开举办婚礼已构成“事实层面的仪式性重婚”——通过婚纱照、请柬、宴会等符号系统,向公众传递多配偶婚姻的合法性假象。这种“表演性违法”,比实际重婚更具社会危害性。“就像伪造货币哪怕不用于流通,也会破坏金融信用体系。”赵明辉比喻道。
2. 对公序良俗的挑衅式解构
《民法典》第8条将“公序良俗”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枫分析,婚礼仪式承载着社会对忠贞、责任、家族延续的集体认知。三人婚礼通过将亲密关系降维成“行为艺术”,消解了婚姻的制度严肃性。“这不同于同性婚姻平权运动,后者追求的是权利扩展而非规则破坏。”李枫强调,此事件中“前妻参与”的特殊性更触碰传统伦理禁忌。
3. 对网络秩序的新型冲击
2025年3月实施的《网络内容生态治理条例》明确规定,不得传播“扭曲婚姻家庭价值观”的信息。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郑思元指出,当事人上传婚纱照时标注酒店定位的行为,已涉嫌利用平台算法进行“诱导式传播”。
平台虽在12小时内下架相关内容,但仿妆博主制作的“三人婚礼教程”播放量已超百万——这种“裂变式违法”给网络治理带来新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毕节市司法局在此事件中开创性地启动“预防性法治教育”。4月17日下午,司法调解员对三人进行《刑法》第258条重婚罪条款的警示教育,并组织学习1950年《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的历史文献。“这比简单行政处罚更有建设性。”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田禾评价,这种“违法预警机制”或将成为处理类似灰色地带的范本。
深度追问:婚姻制度的“不可让渡性”与文明底线
这场荒诞剧落幕之际,某网络平台的投票显示,18-25岁群体中有23%认为“只要相爱就该被祝福”。这种认知偏差,暴露出后现代社会婚姻价值的深层危机。
从文明演进看,一夫一妻制绝非偶然选择。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论证,对偶婚取代群婚制,是人类摆脱野蛮、建立稳定社会关系的里程碑。
从法理逻辑看,婚姻从来不是纯粹私人契约。《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68个条款中,有41条涉及第三方权益保障。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李明启指出:“三人婚姻将导致继承权、抚养义务、财产归属陷入混沌。假设生育子女,亲子关系认定会成为司法灾难。”这种制度性风险,远非当事人所谓“爱情自由”可以抵消。
这场闹剧最值得铭记的,不是猎奇细节,而是社会各界展现的“底线共识”。从酒店果断取消预订,到警方前置性普法;从法学界深度解读,到网民自发性抵制——多方力量共同构筑了守护婚姻制度的“清醒者联盟”。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婚姻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既包含对个体情感选择的尊重,更强调对文明传承的责任。当三人的婚纱照在虚拟世界裂变时,现实中的法律工作者正彻夜研讨新型违法样态;当网红们忙着蹭流量时,社会学者在田间地头记录着传统婚俗的现代转型。
或许,这场风波最宝贵的启示在于: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明白——有些红线关乎文明存续,纵以“爱”之名,亦不可逾越半步。
来源:墨问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