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14日上午关注到这个事,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照片背景中汉字。后来,才知道,这既是此次中国馆的重要设计因素,也是其门面。就是巨型的竹简,上面写有不同字体的书法,而内容皆是传统经典中的名句。其目的就是借助是世博会,向全球展示汉字文化。这个创意本身还是值得点赞的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开馆仪式是4月13号举行,当晚还上了新闻联播。到了14日,便被广泛报道,视频、图片都有。
我是14日上午关注到这个事,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照片背景中汉字。后来,才知道,这既是此次中国馆的重要设计因素,也是其门面。就是巨型的竹简,上面写有不同字体的书法,而内容皆是传统经典中的名句。其目的就是借助是世博会,向全球展示汉字文化。这个创意本身还是值得点赞的。
当我去仔细去释读这些字,想看看究竟写了啥时,意外发生了。
其实我首先看的是金文和小篆字体,还算正常。有唐诗,有论语。但当读到中间位置的楷书体时,感到有点不对劲:“单木植成,国……”。这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这句话出自《管子》,其实并不知名,只是近几年被现代人摘出来,作为环保金句。
在古代,人们的主要收入,除了来自农业种植外,还有对野生动植物的渔猎采集。“草木植成”代表着野生财富的生态,所以,管子说“国之富也”。但现代人更看重“草木植成”的环保、生态价值,已经没有了直接的财富价值。因为现代人如果再去“渔猎采集”,反被视作低素质,甚至违法。
但是,这里却把“草”替换成“单”。尽管是繁体的,其实和简体差异不大,非常好认。
因为,这个场面太大了,世博会+国家馆,牵涉到国家和国际,一出错误,就涉及到国家形象,丢人丢到国际。所以,一定是经过专家们的层层把关,如此低级的错误怎么可能会出现。所以,我是不敢轻易说错的。事实上很多网友也是如此,他们后来甚至以此来否定我的质疑。
结合更多的图片,可以确认,这句话完整的就是“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因为其它图片中有“国之富也”,是确信无疑的。
所以,当时我有两个想法。一是,看看在历代的书法作品中,以及字形演变过程中,是否有把草写成单的;二是,看看在古代典籍中,是否有草、单通假的。
经过检索和复习,这两种可能性再次排除。至此,我可以确信,是中国馆写错了。同时,又把能看清的所有的字都仔细读一下,确信只有这一个字错了。然后,于上午10点左右,先后发了两条微头条进行指出。
下午五点多,又整理成一篇短文章,包括把所有的内容都释读出来,因为金文、小篆对普通读者认起来还是有难度。分别发了头条和公众号。
但是,到了晚上,我突然发现,公众号文章居然被删除了。理由是遭人投诉!
我只是指出了已经铺天盖地的存在的图片中的文字错误,居然遭人投诉,而公众号官方居然直接删除。这说明投诉人的能量很大、来头不小。
只有一种可能,这个投诉人就是中国馆的责任方,他们以维护国家形象的名义给公众号平台施压。
看到文章被删,我有两个感觉。第一,是生气,这太霸道了。你写错了字,我指出来,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啊。现在,你非但不感谢,反而粗暴地删投诉删我的文章。
第二是,是高兴。这意味着对这个错误,国家馆的责任方已经经过我的提示而知道了。既然知道,就应该很快采取行动,去改正了。只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行动的第一步,居然是投诉我,删我的文章。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先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
果然,到了15号,就有到大阪世博会现场的网友发帖称,中国馆闭馆了!当然,他不知道闭馆的原则,猜测可能因为下雨。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他们已经知道了对错字的质疑,或许他们也吃不准,在调查、确认,然后找解决方案。此时,照片上依然是错误的“单木植成”。
再过一天,来到16号。又有到现场的网友发出了照片,此时,“单”已经被改成了“草”,错误被纠正,汉字的尊严和国家形象被维护,我非常高兴。
改正工作应该是15号晚上进行的。如果是白天做,一定会被人拍到。错字的事,动静就会闹的更大。他们是想借夜色来掩盖错误,这很好理解。但是,此前如此高调地宣传,图片、视频已经遍布全网,夜色又怎么能掩盖得了。
我个人不需要道歉,但此事或许应该给公众一个说明和交代。按说,一个错字也不算什么,但要分场合,在世博会国家馆的门面上错字,就不能不算什么了。
由于上篇公众号文章已删除,把其中的关于文字内容释读的部分转录如下:
第一句是行楷体,比较好认: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出自《中庸》。
第二句是隶书,也比较好认:德不孤,必有邻。图片中只出现了“必有邻”,而且邻是繁体。这句话出自《论语》。
第三句也是隶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来自《论语》。
第四局是楷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是来自《论语》。十句话中《论语》占其三。
第五句,小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来自《荀子 天论》。
第六句就是“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第七句认起来有点难度,因为用的金文,也叫大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这是送别诗,这两句诗就是在宽慰即将离别的朋友,再远的距离也无法阻隔和疏远他们的相知之情。
第八句,也是金文,也是出自唐朝诗人,而且也是送别诗,王昌龄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和意境也上一句差不多,也是宽慰朋友,距离不是问题:两地间青山经历同样的风雨,在月亮面前,也没有两地之说。
第九句是小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句话是唐朝陆贽的《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 进行引用。
第十句,隶书,“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古今贤文(合作篇)》中有“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句话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发展。
来源:甲骨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