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21:26 2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了“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乐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内上演的《长恨歌》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法治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筑牢法治中国的文化根脉,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夯实文化强国的制度根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法治护航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法治通过引领、规范和保障功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构筑坚实制度根基和良性生态。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任务,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要以健全法律体系和创新政策机制为支撑,通过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全民文化素养提升,系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与创造力是保障人民文化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法治为保障统筹资源,激发文化创新与自觉,可有效增强公民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文化产品原创性,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统筹推进文化国际传播,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文化产业为引擎,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石。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增强中华文化全球辐射力。

法治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文化发展政策制定、战略规划等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确立发展方向与核心价值取向,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系统性推进提供根本遵循与制度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文化博弈格局和国内文化生态建设需求,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自信,着力构建抵御文化渗透与净化文化生态的双重法治机制,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和意识形态风险评估体系,推动形成文化治理的中国范式。

法治对文化强国建设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形成从创新激励到市场规范、再到文化传承的系统性支撑。首先,法治为文化创新提供制度性激励,激活文化产业内生动力。通过著作权法、专利法等,保障原创者的智力成果,构建“创新-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其次,法治构建文化产业市场秩序,塑造公平竞争生态。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市场监管机制的协同作用,有效遏制盗版、剽窃等市场失序行为。最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合理开发,为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利用提供法律框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博物馆展出的唐代文物陶十二生肖俑 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文化法治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了以文化遗产、文化公共服务、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管理和国际文化合作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领域法律框架。文化遗产保护以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基础,明确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及具体措施;电影产业促进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为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业态以及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供法治保障;文化公共服务由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构成,明确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确保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均等化;文化市场管理由著作权法、网络安全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构成,规范文化市场,保护文化知识产权,打击盗版和非法传播,确保文化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治理跨境数据流动、全球网络安全及新兴技术推广等领域文化合作,确保文化国际传播的安全性与合法性。

我国文化法治已初步形成框架体系,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数字技术、网络文化、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文化形式规制不够,与知识产权、网络安全、数据治理等法规衔接不畅,文物与非遗分类保护存在对象界限不清,文化权益保障与传播能力不足,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等。

>>游客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内参观彩色壁塑 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法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下法治路径的协同推进。

健全和完善文化法治体系。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宗旨,建议制定文化创新基本法,统筹整合其他法律法规,形成层次分明、动态调整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快新兴领域专项立法,针对数字经济、元宇宙、虚拟资产确权等制定数字文化专门立法,强化科技赋能文化创新的法律支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统领和协调各类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措施,实现效能最大化。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律制度。建议制定文化遗产法,整合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确立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地位,与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共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综合性管理。在综合执法方面,推动文化遗产行政管理的体制创新,优化综合执法机制,提高保护效能。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和监督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权限。在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责,实现联动互补。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法制构建。建议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域协调机制和跨行业融合策略。优化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法律机制,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制定文化产品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制度,鼓励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创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的供给模式,提升整体供给质量。加大法律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力度,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加快数据赋能文化传播领域的法制建设。建议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上,针对新兴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规范网络空间文化传播平台行为,完善网络监管机制。进一步细化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确保文化内容监管的精准性,避免对文化创新的过度干预。在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治理方面,出台专项法规,明确平台的法律责任,确保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合规。在涉及文化的跨境数据流通和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积极参与全球传播法律框架的构建。

所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民主与法制》

2025,与您不见不散

《民主与法制》社融媒体出品

实习编辑:刘晨朦

审 读:宋鑫鑫

审 核:张 驰

投稿、合作邮箱:332633477@qq.com

视频素材征集邮箱:fxhrmt@163.com

《民主与法制》社是中国法学会主管的中央级新闻事业单位,拥有《民主与法制》杂志、《民主与法制时报》等传统媒体,以及民主与法制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矩阵。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