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民间叙事何以成跨文化传播“破壁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21:38 2

摘要:近日,美国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国直播之旅,在海内外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数千万网友跟随这位主播的镜头,漫游中国8座城市,累计浏览量超10亿。直播中的各个切片在海内外各个平台溢出,正面评论如潮,“甲亢哥”本人也因此获得“野

国际网红“甲亢哥”。图片来源:“甲亢哥”社交媒体

近日,美国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国直播之旅,在海内外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数千万网友跟随这位主播的镜头,漫游中国8座城市,累计浏览量超10亿。直播中的各个切片在海内外各个平台溢出,正面评论如潮,“甲亢哥”本人也因此获得“野生外交官”的新绰号。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发问,为何这种“一镜到底”、略显粗糙的民间叙事更具传播力?

答案或许在于真实的力量。

那些经过精心剪辑和包装的传统作品,追求完美,制作精良。然而,这种叙事手法在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受众中,容易造成疏离感。“甲亢哥”的粉丝绝大多数是欧美年轻人,他们或许鲜少关注传统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却愿意跟随这位网红的直播,重新认识中国。这说明,在数字时代,受众更渴望看到真实、接地气的内容。

文化传播最直接的功能是建立人与人的连接。当全球观众看到“甲亢哥”在长城上与素不相识的中国游客自拍互动,在重庆街头被辣得满头大汗又乐在其中,在成都见到大熊猫而激动落泪时,这些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完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转译”。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触发了最直接的跨文化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恰恰是打破偏见的开始。它让外国网友看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中国,打破了西方媒体多年来编织的“偏见滤镜”,也让无数外国网友被中国深深“圈粉”。

“甲亢哥”的中国行,不仅是一次个人的旅行,更是一场成功的民间外交。当西方流量密码撞上东方古老文明,这场对话不仅刷新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数字时代,部分文化传播的规则正在被重写。民间叙事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载体。

在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民间对话显得尤为重要。民间对话鲜有宏大的主题,偏重以平等、好奇的姿态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瞬间。但正是这种表达反而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和接受度,让文化传播从“说教”变为“分享”,从“输出”变为“对话”。

网络新媒体传播正在逐渐向“用户生成内容”(UGC)转移。面对这一传播范式的转变,我们也亟待一场理念革新:其一,“好内容”还需要好的传播方式,能否吸引受众成为关键。要用更加吸引受众眼球的方式,才能让传播更有成效。其二,文化传播的效能评估标准从以往的“我们说了什么”转变为“受众接受了什么”。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让受众理解、接受并认同。因此,评估标准应更加关注受众反馈。

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红成为“民间文化大使”这一新特点,我们需要构建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传播新生态。一方面,要认识到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对话语权的重塑作用。网红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既精通中华文化,又熟悉国际传播语境的文化“转译者”。政府和社会应积极为这些“转译者”创造更多接触多元中国、深入理解文化深度的机会,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使其成为合格的“民间文化大使”。

未来的文化传播,需要更多“破壁者”,并通过他们以最本真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当然,民间叙事并不能取代官方传播,而是提供了一种补充,为文化传播增添更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的不是单一声音,而是多元合唱;不是完美叙事,而是带着生活皱褶的真实故事。

唯有如此,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才能从一时的“热”变为持久的“潮”,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记者:马嘉悦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

相关推荐